• 中国史
  • 中国史
  • 中国史
  • 中国史
  • 中国史

    释放查看图文详情

1 / 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史

65 全新

仅1件

青海西宁

送至北京市朝阳区

运费快递 ¥15.00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思勉 著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1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002114

上书时间2024-11-17

评价32好评率 100%

  • 值得信赖 3
  • 发货速度快 3
  • 品相不错 3
  • 物流很快 3
  • 非常满意 3
  • 包装仔细 2
  • 品相超预期 2
  • 服务态度好 2
  • 价格实惠 1
  • 物超所值 1
查看全部评价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如图。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吕思勉 著
  •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9-01
  • 版次 1
  • ISBN 9787222180093
  • 定价 39.8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768页
  • 字数 720千字
【内容简介】
选题是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所写的一部历史教科书,通俗易懂,是学习中国历史的“门径之门径,阶梯之阶梯”。本书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年),全书共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现代史几部分来阐述,贯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个时代,内容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专门知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民族等各个领域。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另外,书中开列的参考阅读书目,为进一步学习、研讨历史等学问指示了方向。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家贫,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研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归乡闭户著书。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作为我国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其史学专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中国近代史等,均为后人的学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精彩内容:

    章  汉族的由来
        研究一个的历史,得知道他初的民族。现在世界上,固然没有真正单纯的“民族”。一个,要想自立于世界之上,究竟民族宜乎单纯,还宜乎复杂?如说复杂,可以复杂到怎样程度?自然也还是一个问题。然而一个建立之初是以一个民族为主体,然后渐次吸收其余诸民族,这是不移的道理。然则要晓得一个古的历史,必须要晓得他初的民族,也是毫无疑义的了。
        建立中国早的民族,是“汉族”,这个也是讲历史的人没有异议的。近来有人说:“汉”字是一个朝代的名称,不是种族的本名,主张改称“华族”或“中华民族”。殊不知“汉”字做了种族的名称,已经两千多年,譬如唐朝用兵,兼用本国兵和外国兵,称“汉蕃步骑”,这是以“汉”字为种族之名的一证。而且现在还是一句活语言。譬如现在称汉满蒙回藏,岂能改作华满蒙回藏?况且“种”“族”二字,用起来得分别。汉族不能改作“华种”,若称“华族”,这两个字,有时候当他贵族用的,不相混。若称“中华民族”,四个字的名词,用起桌怕不大方便。而且现在“中华”做了国号;中国又是五族共和,这四个字,用到近的时代,意义也容易混淆。而言之,把臆定的名词,来改通行的语言,极难妥当。所以本书仍旧用汉族两字。
        然则汉族还是从“有史以前”久已在中国本部的呢?还是从他处迁来,人“有史时代”,其形迹还有可的呢?这便是“汉族由来”的问题。
        关于这一个问题的回答,要算是“西来说”为有力。近来人关于这一个问题的著述,要算蒋观云的《种》,在《新民丛报》.里。为详博。但是他所举的证据,还不尽可靠,我现在且举两种证据如下。这两种证据,似乎都还谨严的。
        其(一)古书上说昆仑的很多。《周礼?大宗伯》:“以黄琮礼地。”《郑注》:“此……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仑者也。”典瑞“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郑注》:“祀地,谓所祀于北郊,神州之神。”疏:“案《河图括地象》,昆仑东南万五千里,神州是也。”人神州以后,还祭“昆仑之神”,可见得昆仑是汉族的根据地。然则昆仑究在何处呢?《尔雅》:“河出昆仑墟。”《史记?大宛列传》:“《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月所相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说文》:“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水经》:“昆仑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山海经》:“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都以河所出为昆仑。河源所在,虽有异说,然都起于唐以后,不能拿来解释古书。要讲“古代所谓河源”,《史记?大宛列传》所谓“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而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昆仑云”。其说自极可靠。那么,如今于阗河上源。是汉族古代的根据地了。《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释文》:“马云:昆仑,在临羌西……。析支,在河关西。”《疏》:“郑玄云:衣友之民,居此昆仑、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郑以昆仑为山,谓别有昆仑之山.非河所出者也。”这一个昆仑,在如今西宁县的西边青海地方,和前一个昆仑无涉。所以孔疏特地申明一句道:“非河所出。”郭璞《山海经注》,也说:“言海内者,明海内复有昆仑山。”这个“海”是夷蛮戎狄,谓之四海的“海”,不是洋海的海。
        其(二)汉族二字,是后起之称,古代汉族自称。他族称汉族,或说“华”,或说“夏”。《左传》戎子驹支对晋人,“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襄公十四年。《国语》“裔不谋夏,夷不乱‘华’”,都是个证据。近人因此附会到《列子》上头的华胥之国,固然不甚可靠。列子这部书,本来真伪夹杂,这一段又是寓言。凡寓言里的人名、地名,以至物的名,都不宜求其物以实之。然而西史的巴克特利亚(bactria),史记上称它做大夏,似乎是这地方的旧名。为因汉时西域诸国,譬如安息、大夏等,都能证明他是译音。《吕氏春秋?古乐篇》:“黄帝令伶伦作律,伶伦自古大夏之西,乃之5亢喻之阴,取竹于懈溪之谷”,似乎是这一个大夏。那么,阿母河流域,似乎也是古代汉族的居地。参看近人《太炎文集?论种姓》。
        以上两种说,如定为不谬,则汉族古代,似居今葱岭帕米尔高原,这地方,据人种学历史家究,原是各大人种起源的地方。汉族人中国,所走的大概是如今新疆到甘肃的路。近来人多说,“汉族沿黄河东徙”。这句话,似乎太粗略。现在的黄河上源,在古代是氐羌人的根据地。
        而言之,“汉族西来”,现在虽没有充分的证据,然而蛛丝马迹是很多的。将来古书读得更精,古物发现得更多,再借他国的历史参,可以大为明白。这要希望诸位的努力了。
        p2-4
【目录】


篇  上古史
  章  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  三皇五帝
    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
    第四节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时代
    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  春秋战国
    节  春秋
    第二节  战国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节  獯粥
    第二节  东胡
    第三节  貉
    第四节  氐羌
    第五节  粤
    第六节  濮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律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节  农业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
    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
    第三节  东周以后的学派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
    节  豪杰亡秦
    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
    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节  匈奴
    第二节  西域
    第三节  朝鲜
    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节  汉武帝的内政
    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
  第六章  社会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节  光武的中兴
    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
    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
    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赋税
    第四节  兵制
    第五节  律
    第六节  学术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节  后汉的乱源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
    节  晋初异族的形势
    第二节  八王之乱
    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
    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
    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
    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
    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
    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
    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节  宋齐的治乱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
    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
    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
  第四章  军阀和异族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节  隋文帝的内治
    第二节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节  高车和柔然
    第四节  突厥的起源
    第五节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
    第六节  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
    第七节  隋唐的兴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节  唐太宗灭突厥
    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
    第三节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本的关系
    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
    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赋税制度和民生
    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
    第七节  门阀的兴废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节  安史之乱
    第二节  唐中叶后的外患
    第三节  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
    第四节  宦官的专横
    第五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第二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节  梁唐晋的争夺
    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国
    第三节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一
  第三章  北宋的积弱
    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
    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
    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
    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
    第五节  元?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四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
    节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节  辽朝的灭亡
    第三节  北宋的灭亡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战
    节  南宋初期的战事
    第二节  和议的成和军阀的剪除
    第三节  海陵的南侵和韩伲胄的北伐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兴亡
    节  蒙古的由来
    第二节  蒙古征服漠南北
    第三节  金朝的灭亡
    第四节  南宋的灭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节  大食盛强以后西域的形势
    第二节  蒙古的西征
    第三节  蒙古和朝鲜本
    第四节  蒙古和南方诸国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节  汗位继承的纷争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第三节  元朝的灭亡
  第五章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
    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租税制度(上)
    第六节  租税制度(下)
    第七节  钞
    第八节  学术风俗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章  明朝的对外
    节  明初的武功
    第二节  瓦刺的强盛
    第三节  蒙古的再兴
    第四节  倭寇和丰臣秀吉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
    节  宦官的专权
    第二节  权臣和党祸
  第三章  清朝的兴起
    节  清朝的先世
    第二节  建州女直的盛衰
    第三节  海西女直的南迁
    第四节  清太祖的兴起
    第五节  辽东西的战争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节  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节  福唐桂三王的灭亡
    第三节  郑氏和三藩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节  满洲特殊势力的消灭
    第二节  清朝对待汉人的政策
    第三节  顺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节  种族和宗教的变化
    第二节  黄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第三节  卫拉特的盛强和清朝征服蒙古
    第四节  清朝定西藏
    第五节  清朝定卫拉特
    第六节  清朝定回部
    第七节  清朝征服廓尔喀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诸族
    节  湘黔的苗族
    第二节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节  两广的粤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
    节  缅麓川的灭亡和缅甸建国
    第二节  清朝和缅甸的交涉
    第三节  黎莫新旧阮的纷争和清朝讨伐新阮
    第四节  暹罗的建国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节  乾隆时的衰机
    第二节  嘉庆时的内乱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节  西人的东来
    第二节  初入中国的情形
    第三节  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节  西南初对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节  五通商
    第六节  英兵攻破京城和东北的割地
  第二章  成同时的大内乱
    节  太军
    第二节  捻军
    第三节  回事
  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
    节  英俄的亚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节  安南和缅甸暹罗的丧失
    第三节  中甲午之战和朝鲜的丧失
    第四节  教士保护权的变迁和德据胶州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国的兴起
    节  革新的原动力
    第二节  成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节  戊戌和庚子之乱
    第四节  满蒙藏的危机(上)
    第五节  满蒙藏的危机(下)
    第六节  清朝的末运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
    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律
    第五节  赋税制度(上)
    第六节  赋税制度(下)
    第七节  币制的变迁
    第八节  学术思想的变迁
第五篇  现代史
  章  从武昌到正式成立
    节  武昌和各省光复
    第二节  临时的成立和北迁
    第三节  大借款宋案和赣宁之役
    第四节  正式统的举出和国会解散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
    节  俄蒙交涉
    第二节  英藏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的国耻
    节  五通商以来外交上形势的回顾
    第二节  占青岛和二十一条的要求
  第四章  帝制复辟和护
    节  帝制运动
    第二节  对德宣战和复辟
    第三节  护战争和南北议和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变故
    节  皖直战争
    第二节  军的绝续和北方下统一令
    第三节  赣豫陕的战事和川湘鄂之争
    第四节  直奉战争
    第五节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广州之变
    第六节  各省的纷扰
    第七节  裁兵废督和自治的潮流
  第六章  近的蒙藏
    节  蒙古的取消独立和再陷
    第二节  六年后的英藏交涉
  第七章  近的交涉
    节  巴黎和会的失败
    第二节  华府会议的参与
    第三节  鲁案的解决
    第四节  共同出兵和中东路
    第五节  松黑航权和尼港事件
    第六节  中俄的新交涉
    第七节  中国和德奥的新交涉
    第八节  本在东北的形势
  第八章  近的
    节  民国时代的情形
    第二节  中国的内外债
    第三节  新银行团的复活
    第四节  近的关税问题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为你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微信扫码逛孔网

无需下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如图。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