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当正版 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美学价值探究 温斌 著 9787520353199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当正版 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美学价值探究 温斌 著 9787520353199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76.82 6.0折 128 全新

库存8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温斌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53199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28540704

上书时间2024-10-20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北方草原文化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一样,以其独具特色的内涵与力量,支撑、涵养了浩瀚流远的中华文明,造就了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别样风采。
  《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美学价值探究》以《诗经》中体现西北草原地域文化精神特质的作品人手,至以北方草原为题材而笼罩一切的清代草原文学而终,上下求索,全面系统地探究了草原文化精神和草原审美情感、追求、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种种表现,进一步明确对朴野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英雄之美、阳刚之美、世俗之美、融合之美的执着追求是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美学的主要构成,从而在一个侧面上丰赡了中国古代文学、美学的探索天地。


作者简介
  温斌,1966年生,内蒙古武川县人。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刊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交融影响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著作四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两项,多次参与国家、内蒙古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的结项评审。


目录
绪论
一 草原文化与草原文学
二 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纵向概览
三 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美学价值主要特点简述
四 古代北方草原文学对美的追求概述
(一)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美学价值主要构成
(二)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美学追求概述

章 风调别样的美学追求——先秦北方草原文学
节 草原诗歌的“异”枝独秀
第二节 其他文学创作中的草原话题

第二章 风情多样的美学天地——汉魏晋北方草原文学
节 冒顿人生传奇之美的激情演绎
第二节 《匈奴歌》的深切悲吟
一 《匈奴歌》所蕴含的独特的草原民族民歌特色
二 《匈奴歌》产生背景及其所表现的民族精神
三 《匈奴歌》体现的生态美学内涵
第三节 汉武帝《天马歌》的美学思考
第四节 “和亲”征程上的草原悲歌
第五节 草原乱离时期的女性心曲——《胡笳十八拍》
第六节 其他草原人物描写蕴含的美学价值

第三章 豪壮之美的强力显现——南北朝草原诗歌的倾情歌唱
节 南朝文人与北方草原边塞的有机结缘
第二节 多样草原之美的倾情赞颂——《敕勒歌》
第三节 刚性之美与阴柔之美的艺术融合——《木兰诗》
第四节 集中显现北方草原美学精神的北朝民歌

第四章 豪壮、雄放、深婉、多彩的诗美世界——唐代北方草原文学
节 豪壮、雄放之美的完美绽放
第二节 深婉、苍劲之美的倾情歌咏
第三节 异质、多彩之美的全力迸发

第五章 哀鸿心曲的婉转潜吟——宋代草原诗歌美的独特魅力
节 对于质实之美的追求
第二节 亦诗亦史、诗文相合的美学范式
……

第六章 北方草原民族的放声讴歌——西夏、辽、金草原文学的美学进程
第七章 草原美学精神的夺目绽放——元代北方草原文学的美学追求
第八章 多样美学追求的繁华落幕——明清时期的北方草原文学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北方草原文化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一样,以其独具特色的内涵与力量,支撑、涵养了浩瀚流远的中华文明,造就了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别样风采。
  《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美学价值探究》以《诗经》中体现西北草原地域文化精神特质的作品人手,至以北方草原为题材而笼罩一切的清代草原文学而终,上下求索,全面系统地探究了草原文化精神和草原审美情感、追求、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种种表现,进一步明确对朴野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英雄之美、阳刚之美、世俗之美、融合之美的执着追求是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美学的主要构成,从而在一个侧面上丰赡了中国古代文学、美学的探索天地。

主编推荐
  温斌,1966年生,内蒙古武川县人。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刊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交融影响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著作四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两项,多次参与国家、内蒙古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的结项评审。

精彩内容
《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美学价值探究》:
  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中国古代春秋以至于战国初中叶,华夏文明与游牧性质的草原文明主要呈现出对抗相争的状态,但这种对抗实际上不足以改变或撼动华夏文明的根基,先秦文学所呈现出的尚和贵礼的君子之风始终是美学追求的核心精神;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草原文学没有闪现出其独特的身影,没有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事实上,先秦文学之所以能以中国古代文学的基因库或坚实基础而存在,就是由于先秦文学体现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文明具备着吐故纳新、自我修正的强大力量,保存在史籍中的成语故事“胡服骑射”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先秦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产生了赵国,赵国在“战国七雄”中势力薄弱,其国力的加强只能借助于内部制度的改革和外部领土扩张两个方面,而后一方面意味着赵国必须和北方地区的东胡、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进行频繁接触、联系、交流,由此,中国先秦历史上就诞生了一段民族文化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共同发展的政治人文佳话。先秦时期,见于史籍的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除匈奴以外先后有氐、羌、白氏、乌孙、靺鞨、东胡、肃慎、夫余等众多民族,基本以逐水草而游牧的畜牧经济为主,在匈奴单于冒顿崛起之前,基本呈“东胡盛,月氏强”的态势发展。这样,处于燕、齐、韩、魏包围中的赵国只有向西北方向发展,才能富国强兵,于是赵武灵王不顾顽固守旧的赵国宗室贵族和大臣们的强烈反对,采用东胡等游牧民族的装束和骑马射箭的技术,改革中原地区上衣下裳的传统服饰,形成利于军事作战的短制服饰,并且大力改革“不可以逾险”的笨重战车,代之以强弩射箭和快马奔袭,使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增,终于“西至元中、九原”,势力延伸到今天的内蒙古临河市一带。应当说,赵国的短暂兴盛与它大胆地进行文化的交流学习密不可分。也就是说,民族文化交融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壮大注入了为有力的生长活力,而这一点在汉魏晋北方草原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更为抢眼、突出。
  但是,民族文化的交融并非一曲和谐流畅的乐歌,而是充满了血腥与残酷的由各种音符、乐调所构成的铿锵有力而又起伏跌宕的交响乐,其根本在于文明的进步总是以文明的冲突为代价,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中原文化与草原文明的关系就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拉锯过程中推进、发展的,由对抗分裂直至交融一体,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就是其中的典型。而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战争对于北方草原文学美学追求的影响可谓达到了极致,可以说是战争养就了草原文学,是战争使草原文学的美学精神之花充分地绽放出来,从而蔓延到中原文化,直至成为中华文明、文学的有机构成。
  总览此时期的北方草原文学美学,约略分为史传文学中的草原英雄人物塑造所体现的美学精神和草原诗歌所包含的美学追求两类。前者以《史记·匈奴列传》中匈奴单于冒顿人物分析为主;后者集中于《匈奴歌》《细君公主歌》《胡笳十八拍》,辅之以其他诗作。前者侧重于草原英雄人物的成长历程,将战争、土地与个体意志、力量结合起来,展现草原英雄人物的独特风采,从中把握草原文学在英雄人物塑造方面的美学追求;后者注重战争、政治、文化对于人的生存的严重影响,反映出民族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从而折射出全体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灵呼唤,使草原文学的美学领域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普遍的人文情怀。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