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当正版 一粒迷楼:一百平方米老房子的改造潜力 张波 张清帆 9787560865041 同济大学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当正版 一粒迷楼:一百平方米老房子的改造潜力 张波 张清帆 9787560865041 同济大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29.38 4.3折 69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波 张清帆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65041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24170754

上书时间2024-10-20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

引子

 

经过三个月的设计和六个月的建造,我们完成了一个面积110 平方米、楼龄逾十年的坡屋顶老居民楼的室内设计。虽然家装市场非常完备,从概念到家具都可直接拿来使用,但正因这一流水线的操作鲜有能让想象力见缝插针之处,我们不甚满足。我们希望用贴合日常的琐细愿望磨去概念的棱角,与既存的建筑边界合谋出新意,也希望靠近手工制作的细腻。我们设想,这是一次旧建筑改造和家具设计之间的工作,希望既能回应复杂的生活需求,也能承载内心对诗意的诉求。

 

对于建筑师来说,大部分精力投入在设计大尺度建筑上,较少接触微小至一个家的室内设计。但对每个人来说,无论多么享受现代公共场所的舒适感,属于自己的咫尺小室仍是重要的。近几十年的城市剧变,普通人的生活也随之频繁变动,但每个人都会对家——抚慰日常辛劳的一席之地——有着热切的梦想并具体地期待着。在我们看来,让梦想成真的,不是种种风情——西班牙、意大利或日式的线脚、家具、色彩,而是去除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尚标签,诚恳贴近个人内心的精心设计。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人们养精蓄锐,为愉悦自己而劳作。设计来自使用者的生活理想,这既需要一个人对自己追问,也需要设计师的挖掘,彼此深入沟通,才能逐渐清晰地勾勒出生活的可能性,使每个角落都积极起来,不必千篇一律总是客厅沙发电视墙。

 

在这次改造中,我们把多层住宅里的小单元格当作一栋房子,甚或一个园子去经营。争取挖掘现状的潜力,使空间彼此呼应,尽量物尽其用,并卸下过度设计、材料堆砌的紧张感,尝试邀请诗意入驻。我们不无乐观地想,这一因地制宜的可能性,也可以在一个居室,以另一种方式再生,或许,可称之为“一粒迷楼”——无数的居住单元,无数的未知解答,如同在园林中乐而忘返——借一丝古人趣味,寻找一个可能解答,只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

 

在记忆里,一处局促、又别有生活意趣的居所,是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所录的半间老屋,房主很普通,屋子很小,堆得很满,生活和今天的“幸福”似乎很有一段距离,但在这质朴得近乎透明的氛围里,独享一份自在。“项老,歙人。初占籍仁和为诸生,以事谢去,隐西湖岳祠侧近,老屋半间。前为列肆,陈瓶盎细碎物,与短松瘦柏、蒲草棘枝堪为盆玩者。率意取钱籴米煮食。有以法书名画来者,不吝倾所蓄易之。支床堆案,咸是物也。其中不能无良楛,而意自津津。……老遂独居,朝起或懒炊,即汲西湖水盥靧,出数钱买炉饼食之,率此度日。晨暮非剪拂松竹,即翻阅书画,或支颐看山,意绪忽忽。……住湖上十余年,人渐渐识之,亦不改其操也。项老名宠叔,号玉怀道人。余赠以诗云:西湖流水供濯足,南屏山色对梳头。雨夜酣眠琴当枕,雪朝枯坐絮为裘。盆花巧作千金笑,壁画赀雄万户侯。何用更寻高士传,先生标格在林丘。”

 

明代唐寅名为《事茗图》的画里场景,正是一位隐士在茅屋里等待友人来访,不知“老屋半间”是否类同画中士人所处,或是更小?项老和书画、盆玩、瓶盎细碎拥挤一处,眼前始终有景,心底始终自在。虽然不是隐居,也是颇令人羡慕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经历了若干年激情澎湃的建筑学生,做了若干年磨合现实与理想的建筑师,我们得承认,自己已不假思索地将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当作手头工作追逐的梦想,又或许,追逐中已遗失了其中的时代因素、精神旨趣、价值取向,唯余形式目标而已。我们该追问自己,今日的形式取向,究竟是基于生活的需求?基于美的设想?还是基于效率的要求?抑或是基于一种特定的价值观?而我们的生活理想,在时间和空间的长河里是一块能够落脚的石头吗?如果贴标签影响了梦想的深度和广度,我们不妨暂且不提。遵从美的法则和生活的愿望,认同带来新希望的,只是新的美。

 

在这本书里,我们尝试还原设计的形成过程,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插入的若干笔记,补充在平常设计中,来自我们自己读书、看画的点滴体验,不成熟亦不周全,但期待或可有所激发。

 

我们期待回忆过去,我们不知如何回忆过去。那些回忆就像一根根细线,为今天每一处的设计牵引一股力。我们相信,“壶中天地”的空间观念带来的影响,不只是小说般的慰藉和幻觉,更是实地可感的小中见大。经营园林、绘画、盆景、家具、陈设、饮食起居的点滴细节,都是为现实增彩的艺术创造,是同一起点出发的不同叙事方式,是给生活注入想象力的点铁成金。



导语摘要
《一粒迷楼》是两位建筑师关于北京一幢普通老居民楼的室内设计项目的设计、建造过程的自述。

 

作者*程度地利用顶层的层高,创造出空间高度上的叠加,并设计出若干小空间,这些小空间彼此之间相互呼应,甚至使人有如在园中游的体验。

作者充分利用家具设计,创造出更多的储物空间,也解决了小家居的储物难题。

 

本书从设计的考量和斟酌、材料的选择、施工的过程、手工艺制作的过程等详细记录了整个家装的过程,包括各阶段照片、图纸,并穿插笔记部分,记录了作者思考和寻找答案的轨迹,也试图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的转译。



作者简介
张波,在造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中国古艺术品鉴赏者。


张清帆,在造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画家。《现代装饰》专栏作者。


在造建筑工作室由张波和张清帆于北京创立,一直致力于传统空间的现代转化。在每一具体项目中关注城市人生活的身心体验,寻找不为商业与形式符号束缚的解决方案。设计既是面向当下,也寻求历史天空中那片诗意之云的再现。


代表作:九方宅、南新仓四号库、两院宅、巧盼美睫店室内设计、“一粒迷楼”住宅室内改造等。


设计作品发表于《建筑创作》《 建筑技艺》《 城市·空间·设计》《 Abitare 住》等学术期刊,2013 年出版《宅在故宫边:九方宅建造手记》;


2013 年12 月港深城市\ 建筑双城双年展(香港)Single Family House 专题展览;


2008 年获得第三届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医院论坛建筑设计竞赛第三名。



目录

引子


一百平方米老房子的改造潜力


工地散记


后记


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
《一粒迷楼》是两位建筑师关于北京一幢普通老居民楼的室内设计项目的设计、建造过程的自述。


 


作者*程度地利用顶层的层高,创造出空间高度上的叠加,并设计出若干小空间,这些小空间彼此之间相互呼应,甚至使人有如在园中游的体验。


作者充分利用家具设计,创造出更多的储物空间,也解决了小家居的储物难题。


 


本书从设计的考量和斟酌、材料的选择、施工的过程、手工艺制作的过程等详细记录了整个家装的过程,包括各阶段照片、图纸,并穿插笔记部分,记录了作者思考和寻找答案的轨迹,也试图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的转译。



主编推荐
张波,在造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中国古艺术品鉴赏者。

张清帆,在造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画家。《现代装饰》专栏作者。

在造建筑工作室由张波和张清帆于北京创立,一直致力于传统空间的现代转化。在每一具体项目中关注城市人生活的身心体验,寻找不为商业与形式符号束缚的解决方案。设计既是面向当下,也寻求历史天空中那片诗意之云的再现。

代表作:九方宅、南新仓四号库、两院宅、巧盼美睫店室内设计、“一粒迷楼”住宅室内改造等。

设计作品发表于《建筑创作》《 建筑技艺》《 城市·空间·设计》《 Abitare 住》等学术期刊,2013 年出版《宅在故宫边:九方宅建造手记》;

2013 年12 月港深城市\ 建筑双城双年展(香港)Single Family House 专题展览;

2008 年获得第三届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医院论坛建筑设计竞赛第三名。



精彩内容

邀请诗意落脚,或许有几个层面:首先希望为光线的变化、材料的质感表现提供途径,这需要挖掘场地的潜力,也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为使房间之间的连缀关系变得灵动,还需在剖面关系中探索。

 

老房子是砖混结构,原砌筑材料便是红砖,一层和二层北侧山墙做固定书架,便决定将这一整面墙剥去原先的水泥砂浆,经过打磨、刷清漆,以整面的红砖墙铺垫一个素朴的本色。

 

其次,玻璃砖也为室内空间增彩不少。玻璃砖的尺寸和砌筑的方式,和红砖墙相近。玻璃砖双层玻璃过滤光线、并带有略微弧度的表面,就像一个透明发光体,对光线的折射都有一种蕴藉,朦胧如同薄雾。我们用在东面阳台上做外墙,也用做室内卫生间的围合墙,改善光线的条件,也增加安静的氛围。

 

朝西总有西晒,西晒带来炫目的强光,也带来金色的夕阳,遮蔽的同时也要利用。于是西向的几个房间,大家商定选用带青皮的竹帘做窗帘,尤其在二楼阳台,耐晒、耐潮湿的竹帘可以挂在室外,西晒来时,竹帘滤出静谧的光影。一楼小卧室也在夕阳浸染范围之内,于是在阳台和卧室之间,设计了四扇湘妃竹的推拉门。夕阳西下时,“日光穿竹”,透过湘妃竹间隙的光和湘妃竹的影子,随时间在墙面上不断变幻着痕迹。自然的风、树、竹影、花卉,如果能够在房子里为我们记录时间的点滴流动,也正是我们建造的目的,为美出神,不囿于此时此地的小小空间。

 

二层坡屋顶高度为4.5m,山墙固定书架下更要有随意坐卧之处才好,于是一层的书架下方设计为长榻,二层为一处能躺卧的榻,“山洞”上沿装灯,晚上点亮,红砖斑驳,别有趣味。

 

二楼原本没有洗手间,在楼梯间上方增设一个悬挑的洗手台,水龙头装好后,临空汲水的感觉颇有些野趣。二层阳台以瓦铺地,带来室外感,也为了花盆掉下的渣土和污水方便清理。

 

我们曾在园林里收获了很多超出日常的空间体验,其中精彩的便是嶙峋的山意。换言之,是山中的剖面关系,高下远近的混淆,咫尺空间里能有很多层次的体验。我们希望山意也能转化在这个小房子里。一处想法是,为利用二层坡屋顶的高度,也为凸显其高,在屋脊下设计了两处悬挑的小平台,仅容一人凭栏,又是另一种视角。站在二层客厅向上望,小平台也是人的身体可及的尺度提示,也是空间利用的提示。当然,这两处平台也并非仅为视觉服务的摆设,从阳台向室内出挑的木格栅洞口兼做过滤夕阳的“灯”;楼梯上方出挑的平台延伸出角钢架,可以置物。

 

在阳台和工作室之间,有一处可随意坐卧的设计,利用阳台地面高于工作室的30cm 高差,阳台窗口的坐凳高度正好也是工作室窗口延伸出的桌面,一举两得。可惜后来未能实现。

 

因为家具与空间互相咬合,所以有不少木工活。木工师傅李斌曾打过雕花老家具,但可惜近十年装修里,做的都只是石膏板造型吊顶或是更为程式化的活计。我们暗暗窃喜,庆幸师傅的手艺在这一次设计里稍许得到了发挥和尊重。我们常和师傅讨论如何解决细节,获益匪浅。初选用木材时,设想用1.7cm的松木指接板。随后发现,在跨度更大,更贴近人体的地方需要一种更坚固更厚的木板,于是增加了2.0cm 厚的水曲柳指接板。新的可能、新的需要,或是不需要、不可能,更多想法是在现场得来的,在现场发现的。

 

此外,我们也做了配合使用的可移动小家具。值得一提的是竹面小凳子(分带轮子的和不带轮子的两种)和小茶几。两件小家具和室内氛围比较贴切,因竹材亲切,方便融入环境,方便日后被淡忘在时间里。做小家具的初衷仍是希望恰到好处地糅合功能和审美,力求“应物象形”和“文质彬彬”。

 

竹面小凳子是30cm 见方,比通常坐具的40cm 左右略矮,因为立方体再大就会显得笨重。凳子面初设想的是用竹片编织,但竹片比预想的要厚1cm 的厚度,编出来会有大的缝隙,因此放弃了编织的想法,采用竹片平行排列。凳子侧面带一个小门,里面可以储藏,为求方便做了扣的开口,也方便把小凳子拎起来。

 

茶几搭配矮坐具,高度是40cm,宽度是30cm,适宜在坐榻上、床上阅读时盘腿坐时使用,也适合两三个人喝茶或吃饭用。茶几榫卯结构,因为时间仓促,很不够精致。刚做时,竹子的青皮还很鲜艳,渐渐就褪成黄色,时间再久一些,终会变成红色。

 

工地的磨合过程中,想象中的轻,逐渐变为现实中的重。尽管是普通的室内设计,一个小住宅的潜力可见一斑。设计一个小房子,如果回到初的愿望,是希望接纳自然微妙的变化,是希望看到更多、感受到更多的胸襟,也是尽情游走和宁静休憩的愿望。如果没有机会做一个上千平方米的完整园林,只有手头零敲碎打一角半边的小活计,我们读的园林著作、体验到的绘画情景,以及在园林里的种种幻想,就成为屠龙之技了吗?日本wabi-sabi 的侘寂美学,似乎可以蔓延至生活里所有的边角,我们的绘画、园林、诗文典籍里没有总结成箴言式的美学关键词,但我们也有待将那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经由尺度的、材料的、意境的转化,因地制宜地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里。这需要我们诚恳地处理眼前资源,借由对幸福的想象进入世俗与日常,相信据此可以抵达诗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