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当正版 尘封往事 罗震光 著 9787313136886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当正版 尘封往事 罗震光 著 9787313136886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15.09 3.1折 48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震光 著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36886

出版时间2015-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3825700

上书时间2024-10-20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Foreword

The news of yesterday is the history of today. 26 stories of the “Dust-laden Past” are all from the old newspapers 70 years ago.

At that tim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in Shanghai focused on Jewish refugees invariably. Some magazines serialized the stories of the Jews in Shanghai for 9 months. Flipping open Shun Pao, the mainstream media of old Shanghai, with a panorama view from 1937 to 1946, we can get to know the history and stories about Jewish refugees in Shanghai in those years.

Jews established various newspapers, including Israel’s Messenger, Shanghai Jewish Chronicle and Die Gelbe Post. The chief editor of Die Gelbe Post was one of Freud’s disciples, and his methods of running newspapers as well as the remaining 1,000 pages of newspapers are of great value of learning even today.

Rickshaw Website, th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Jewish refugees, was full of pictures and stories that bear the marks of those days of suffering. And the dust-laden Hewu Comic of Ghoya is still accusing the outrageousness and ruthlessness of the Japanese army.

Stories in old newspapers and pictures, despite a briefness nature, are closer to the truth.



导语摘要



作者简介




目录























































































































































































内容摘要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旧报刊里的每篇报道,有如点滴记录,往往并不会被收录进一些史料典籍、百科全书里。但是这些“被散落”的资料与知识未曾消失,只是静静地埋入档案室、图书馆,等待着有一天被重新挖掘。这些看似零零散散的故事,或许并不会带来怎样的轰动效应,但却不免会使读者感
到眼前一亮。即使从现在的角度和观点看来,它们中的人物,以及所表达出来的美好、忧愁、喜乐、悲伤等等情绪,历经岁月,依然跃然纸上,充满着从历史那头传来的情感共鸣。
犹太难民流亡上海后,在温饱问题尚不能完全解决的情况下,他们对国内外的新闻,尤其是关乎自身民族未来存亡的任何信息都有强烈的了解意愿,一些专门办给犹太人看的报刊应运而生。上海犹太早报(ShanghaiJewishChronicle),二战期间犹太人在沪自办的主要媒体之一,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中国和世界上发生的各种新闻,尤其是那些主要居住在上海虹口地区的犹太难民中发生
的新闻。
那么,让我们来撷取几段旧闻,看看当年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去理解这个历经坚辛的民族在苦难关头有着怎样的精神世界。
防空演习时显危机意识1943年12月24日,在上海的华德路、大连路、茂
海路以及其他附近道路划归区域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防空演习。据《上海犹太早报》的消息,约1200位外籍人士参加了这次防空演习。
下午两点半,随着警报声忽然响起,外国保甲成员和警察立即将演习区域封锁,并禁止车辆通行。演习过程中,一名通信员骑着自行车飞速驰过,车把上挂着写明保号的牌子。“咚”的一声,他在门口跳下来,并大声报告说,“15号,灭火成功。”与此同时,来自不同方向的通信员也一同报告。不远处,一幢房子被炸着火。主力部队的队员立即破窗而人,先将屋内的受灾群众救出,随后开始灭火。整个演习持续了约一个半小时。最后,当时的保长菲利克斯卡德克发表讲话,他说今后会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好应急准备。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当年的历史背景。1943年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战争各主要战场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转折,战争的天平开始向盟
军倾斜。欧洲战场上,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淖之中;苏联开始发起战略反攻;远东战场上,美军连续解放了包括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在内的太平洋诸多岛屿。
尤其是中途岛海战后,日军彻底丧失了战争主动权,开始节节败退,转攻为守。为商讨加速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的安排等问题,美、英、苏三国首脑已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举行了著名的“德黑兰会议”。在这样的背景下,远在东亚的上海犹太难民,组织了一场防空演习,且参与的外籍人士达到1200名,这不由得令人推测其初衷——为了应对可能的战争威胁

由于当时日军已显颓势,而犹太社区位于当年上海的日占区内,所以犹太难民不免担心丧心病狂的日军会在战争进行到尾声时,将战火烧到自己的家门口来。所以在当时风雨飘摇、尚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他们仍未雨绸缪,进行防空演习,提高警戒意识。可见犹太民族的危机意识十分强烈。
突发火灾中看慈善精神这场大火来得很突然。1944年3月15日上午9点15分,华德路343弄9号燃起熊熊大火,由于当时正刮大风,火势迅速蔓延到周边,房屋被严重烧毁,其中包括外籍人员居住的5号、7号和11号。火灾造成24名外籍人士不同程度受灾。
一个半小时后大火被扑灭。火灾过后的救灾过程中,可以看到犹太难民和上海市民面对困难齐心协力、同舟共济。
同一里弄的Erco咖啡店店长给予很大帮助,他立即将咖啡店空置出来安排受灾群众和转移出来的物资,并为大家提供茶水。KitchenFund(厨房基金会)获悉火灾情况后立刻派出代表前往忙碌的受灾现场,中午前准备了一桶桶饭菜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次日,在犹太社区的号召下,善后组织募集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大笔善款。据《上海犹太早报》刊登的信息,捐款的名单中既有像玛丽安糖果店(捐1000元)、“安娜贝拉”时装店(捐500元)、“公平路/昆明路二手货店”(捐666元)这样的外籍和中国商人开的商铺;也有Dr.E.L.I.Singer先生(捐300元)、
L.M.Dombrowsky先生(捐500元)这样的个人捐献;还不乏中欧新教徒协会(捐1000元)、格雷格商学院学生(捐120元)和犹太早报员工(捐120元)这样的团体和组织的集体捐款……共有131笔来自公司和个人的捐款,金额从10元至10000元不等,总计44501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HermannGrabmann先生虽然只捐了10元,但很可能这是他当时口袋里所有的钱。在灾难来临时,为何在自身相当困难的情况下,犹太人还能够站出来,从物资到金钱,各方面都如此义无反顾地帮助别人呢?这是因为在犹太教义中对慈善有过明确的阐述:行善是每个人的义务,甚至靠别人施舍养活自己的乞丐,其本人也必须救济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这是植入每个犹太人心灵的“典律”。所以,在看到同胞受灾受难后,犹太难民即刻相互协作,在现实生活中生动地诠释了“慈善”一词的含义。
打折大衣里现生活态度《冬天是一个冷酷的人》一文刊登于1943年11月30日的《上海犹太早报》。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随着冬天到来,前来上海的作者作为犹太人,希望能像过去一样,穿上一件大衣,不再畏惧严寒。但事实毕竟残酷,在漂洋过海来到上海之后,买高档的大衣,已成为乌托邦式的梦想,只能等打折促销挑高“性价比”的购买了。P15-19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