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当正版 华中国学 2020·春之卷(总第14卷) 罗家祥 9787568078290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当正版 华中国学 2020·春之卷(总第14卷) 罗家祥 9787568078290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52.84 6.0折 88 全新

库存6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家祥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78290

出版时间2022-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29379663

上书时间2024-10-20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本书含有两条明暗相交的发展脉络:一是唐蕃古道开通后唐蕃关系几度变迁的客观历史事实;二是考察团队沿着唐蕃古道的走向依次推进考察,感悟并阐述这一段历史事实的前因后果。作者将历史书写与现实活动紧密结合,用实际考察行踪推动行文发展,叙述方式别有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在古代文献记载的基础上,根据考古实物和实地调查的方法,通过调研行纪的方式描述历史遗存的分布与现状。一般人认为田野考察对近现代的历史研究有很大帮忙,对古代史研究的价值就很有限了。近代以来,我国西部地区虽然也有很大变化,但因为有山川的限制,相对于东部平原地区来说,交通变化非常小,民众的生活方式也保留着很多历史遗存。所以,要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对西部地区进行田野考察也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民国以来,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唐蕃古道的考察。民国时期吴景敖著《西陲史地研究》,对“吐谷浑通南朝罽宾之路”“河湟洮岷吐蕃之通路”“党项故道与尼波罗故道”等道路以及涉及的岷州、洮州等地进行了实地考证,绘制了“唐蕃茶马市易干线图”“唐蕃交通要道清水界路图”等,为唐蕃史地研究奠定了基础。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叙述了作者自西宁南行经玉树入藏的经历,对沿途的社会风貌、自然环境做了详细的记录。青海省博物馆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19831985年间,进行了六个月的“唐蕃古道”实地考察,出版了《唐蕃古道考察记》唐蕃古道考察队编:《唐蕃古道考察记》,陕西旅游出版社,1989年版。。此书副主编之一的考察队成员陈小平还著有《唐蕃古道》一书,先阐述从长安到逻些(拉萨)涉及的地名、路程及其历史记载,而后用近一半篇幅讲述了自己参与“唐蕃古道考察队”的见闻陈小平:《唐蕃古道》,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胡戟、齐茂椿根据2006年10月从拉萨出发沿唐蕃古道至西安的考察,著有《重走唐蕃古道:接文成公主回娘家》胡戟、齐茂椿:《重走唐蕃古道:接文成公主回娘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从长安到拉萨:2014唐蕃古道考察纪行》则记录了陕、甘、青、川、藏五省区考古院所联合在2014年对唐蕃古道进行的考察资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编:《从长安到拉萨:2014唐蕃古道考察纪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这些学者考察的视角不一,行文撰写方式也不同,多偏重于纪行,历史感不是很强,但这种亲身前往实地考察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后世学者,为今人的研究打下基础。张教授《唐蕃古道》一书,正是对前人躬亲探索精神之继承,他自驾一辆桑塔纳小轿车,克服各种困难,以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为线索,对于涉及到的遗址遗存都尽量亲自前往踏查并搜集一手资料。第二,以唐蕃古道为线索,体现出青藏高原相关遗址考察与沿途广大区域的点与面的有机结合,为历史考察活动提供了新视角和思路。古往今来汉藏两地之间大规模的地理变动极少,从遗址遗存的实地调研与考察来分析历史事件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唐蕃古道》在实地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梳理了从长安至逻些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存。尤其在青海、甘南一带,那里是唐蕃拉锯的重点地区之一,分散着大量遗址点,是历史事件的重要载体,如石堡城遗址、日月山遗址、大非川遗址等,都是唐蕃之间曾经爆发的重要战役的见证。本书以唐蕃古道为线,通过实地走访和观测将沿途的遗址点串联起来,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下对比其地理形态,对唐蕃之间战略、战术的分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前人的考察纪行相比,更具有学术性。本书涉及的考察范围广阔,以唐蕃关系为主要背景,但并不囿于唐代,上溯昌都澜沧江畔的卡若遗址、柴达木盆地都兰县诺木洪等史前时期遗址,探索当地的历史渊源;下至清代治理西藏的策略、相关历史遗迹以及当今西藏交通网络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历史借鉴。行文中又以文献记载与调查实况相互印证,如将河西走廊上的弘化公主墓、凉州会谈的白塔寺等遗址作为相关文献记载的史料补充,并广泛吸取前人的见闻记录,与当下的实景进行对比,尽量保证历史事件和遗址调查信息的完整性,展现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文化联系。对于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自然遗迹,书中也着墨较多,青藏高原雪山林立,湖泊众多,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本书对吐蕃进入西域的天然通道之一昆仑山、松赞干布迎亲的鄂陵湖畔等皆有论述。在史学论述中也能够守正出新,将历史知识融入考察行纪中,突破了长久以来青藏高原历史研究过于注重文献的局限,增加了实地考察的印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唐蕃之间关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情况。第三,阐发了唐蕃古道新的时代特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唐蕃古道作为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交通网络,将青藏高原纳入了东西文明交流的体系中,同时又从拉萨延伸至琼结、日喀则,越过喜马拉雅山脉至尼泊尔、印度等国家,连通东亚大陆与南亚次大陆,使得西藏打破了封闭的自然地理的局限,成为经济文化互动的交通枢纽。唐蕃古道成为青藏高原文明*终融入到中华文明体系强有力的纽带,并与“高原丝绸之路”共同体现了道路交通对于青藏高原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价值,这正是对“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全新阐释。当然,对于大众读物来讲,资料的丰富程度更能提升图书的吸引力,该书在资料使用方面还可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尽可能多利用自己拍摄的图片,注明拍摄时间,另一方面如若不得不使用他人的图片时要详细注明出处。由于藏区同汉地之间存在的地理阻隔与语言文字的障碍,使得藏地一直处于神秘、封闭的态势,大众对其历史渊源的了解有限。唐代虽有诸多关于吐蕃的记载,但局限性较大,如吐蕃势力曾在西域活动了170余年,在新、旧唐书的《吐蕃传》以及《册府元龟》《资治通鉴》《全唐文》等史料对此都有所记载,但侧重于军事争夺,对吐蕃在当地的行政组织、社会生产等情况语焉不详,这就突出了藏地史籍材料的重要性。公元7世纪吐蕃本土文字产生之前,民间流传着大量传说,可作为史实的重要辅助材料,后世又不断产生了大量藏地史书,诸如《红史》《青史》《郎氏宗谱》《汉藏史集》《萨迦世系史》《新红史》《西藏王臣史》《卫藏圣迹志》《西藏王统纪年》《巴协》等著述,虽然其中一些史籍不可避免地蒙上教法的色彩,但不失为通俗读物中丰富的原材料。藏族历史名著《贤者喜宴》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达日年塞赞时幼为盲童,请“小邦吐谷浑王”前来医治,吐谷浑王前去医治王子时,并未见到吐蕃王,而是从悬挂着饰以松耳石的王子小靴之门穿门而入。而当吐谷浑王的母亲得知此事,便作出了“将被置以吐蕃统治之下”的预言,后来吐谷浑果然被吐蕃所灭,属民尽归吐蕃巴卧·祖拉陈瓦著,黄颢、周润年译注:《贤者喜宴——吐蕃史译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唐蕃古道》一书有选择性地吸纳诸如此类的史料,使得历史事件的描述更为生动,史实阐述更为通俗,强烈的代入感使得读者对于唐蕃关系的变迁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总的来讲,该书作为一本大众读物,打破了学科藩篱,内容丰富翔实,视野开阔,体现了对考古、历史和地理等多学科的并举,也涵盖了水文、物候、疾疫等内容。依托于历史,又高于史实的单一叙述,历史现场感强,文笔流畅,古今结合,附有两百余幅彩图,既可以摅怀旧之蓄念,又可以发思古之幽情,是值得推荐的优秀历史读物。一般来说,历史专业学者写普通读物较为困难,《唐蕃古道》一书则可为历史专业书写和大众的学术普及提供一条尝试途径,正如马大正先生在序言中说:“让学术走向大众,让大众了解学术。让文化充满雅趣,让大众在雅趣熏陶下揭谜心醉。”让我们期待读者更多的评判!



导语摘要

本书系国学研究丛书中的一种,是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的大型学术集刊。本书除了收录华中科技大学国学院同仁自己的代表作,还兼收海内外学术名家的佳稿,年代跨度上起秦汉,下迄近代,内容涉及中国史、中国哲学、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语言学和语言史等。国学研究丛书从前三年每年出一种到目前每年出版2种,已经累计出版9卷,初步形成了华中国学的品牌和优势,在华中地区乃至全国地区初步形成了一定影响力。本书的出版,是国学研究院近期学术成果的总结,反映华中科技大学国学学科的发展和成就,充分体现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作为大型学术集刊,已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商品简介

本书系国学研究丛书中的一种,是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的大型学术集刊。本书除了收录华中科技大学国学院同仁自己的代表作,还兼收海内外学术名家的佳稿,年代跨度上起秦汉,下迄近代,内容涉及中国史、中国哲学、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语言学和语言史等。国学研究丛书从前三年每年出一种到目前每年出版2种,已经累计出版9卷,初步形成了华中国学的品牌和优势,在华中地区乃至全国地区初步形成了一定影响力。本书的出版,是国学研究院近期学术成果的总结,反映华中科技大学国学学科的发展和成就,充分体现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作为大型学术集刊,已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作者简介

1957 年生,湖北天门人,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学研究院院长、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兼任*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两宋政治史、两宋学术文化史方向学术带头人。 分别于1982、198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1989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教授。1993 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3 年 9 月- 1995 年 9 月应邀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1996 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先后担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 2001 年 3 月调入华中科技大学组建历史学科。入选2005-06年度中美富布莱特学者,并应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邀请赴该系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活动,其间应邀赴得克萨斯大学历史系(El Paso)进行学术讲座。获选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我*喜爱的导师”,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十佳“师德先进个人”。曾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办下达的科研项目《王氏新学与宋代社会》、*下达的科研项目《王氏新学研究》、*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的《从新学到理学 ――11 世纪后半至 13 世纪初年宋学主流的嬗递》等课题。目前承担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类项目《两宋学术嬗递与政治变迁》。独著、合著学术著作 5 部,合译学术著作 1 部,在《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 50 余篇。代表作有《北宋党争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宋代政治与学术论稿》(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等。



目录

特稿

历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 李振宏(1)

古典文献研究

两宋笔记系年考证 李裕民(15)

两汉魏晋南北朝古籍字频统计与分布研究 刘根辉 刘金柱(78)

“丧家狗”与思想建构:汉、晋间文本的考察 王刚(92)

《经义考》卷六六著录易类典籍辨证陈开林(123)

中国史研究

东汉后期诏令引经衰歇的原因 张梦晗(138)

孙吴荆州的“王化”与“蛮化”析论——从吴简所见“叛走”现象谈起

周能俊(146)

宋元常州祠祀中杨时形象的变迁 洪国强(154)

明中叶理学学说与仕宦表现的互动——以王道与湛若水的师徒关系变化为例

刘勇(161)

祁彪佳《救荒全书》之荒政思想再论 陈慧(180)

清代佥妻制度初探刘雨洁(187)

古代文学研究

《金瓶梅》中“瓜子儿”功能性符号论李东东(197)

再论“文学区”——《论文学区》商榷兼谈学术概念的推广与创新

夏军(203)

史学短札

陈寅恪与中国宗教史研究 曹旅宁(211)

谭其骧:悠悠长水,滋润大地 雷家宏(215)

谢谢您,邹逸麟先生 孟刚(219)

书评与综述

李唐的“马基雅维里时刻”:陆扬《清流文化与唐帝国》的意义与限度

刘顺(223)

历史书写与田野考察的双重考量——评张安福著《唐蕃古道:重走文成公主西行路》段伟(229)

《晋书地理志汇释》评介 黄学超(233)

关注中国历史的海洋面向——读谢湜

《山海故人:明清浙江的海疆历史与海岛社会》翟佳(235) 



内容摘要

本书系国学研究丛书中的一种,是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的大型学术集刊。本书除了收录华中科技大学国学院同仁自己的代表作,还兼收海内外学术名家的佳稿,年代跨度上起秦汉,下迄近代,内容涉及中国史、中国哲学、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语言学和语言史等。国学研究丛书从前三年每年出一种到目前每年出版2种,已经累计出版9卷,初步形成了华中国学的品牌和优势,在华中地区乃至全国地区初步形成了一定影响力。本书的出版,是国学研究院近期学术成果的总结,反映华中科技大学国学学科的发展和成就,充分体现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作为大型学术集刊,已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主编推荐

1957 年生,湖北天门人,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学研究院院长、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兼任*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两宋政治史、两宋学术文化史方向学术带头人。 分别于1982、198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1989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教授。1993 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3 年 9 月- 1995 年 9 月应邀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1996 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先后担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 2001 年 3 月调入华中科技大学组建历史学科。入选2005-06年度中美富布莱特学者,并应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邀请赴该系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活动,其间应邀赴得克萨斯大学历史系(El Paso)进行学术讲座。获选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我*喜爱的导师”,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十佳“师德先进个人”。曾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办下达的科研项目《王氏新学与宋代社会》、*下达的科研项目《王氏新学研究》、*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的《从新学到理学 ――11 世纪后半至 13 世纪初年宋学主流的嬗递》等课题。目前承担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类项目《两宋学术嬗递与政治变迁》。独著、合著学术著作 5 部,合译学术著作 1 部,在《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 50 余篇。代表作有《北宋党争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宋代政治与学术论稿》(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等。



精彩内容

精彩文摘1:

句话:明确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要解决的一个什么问题。“问题意识”大家都在使用,一讲到写作都要说“问题意识”,至于什么是问题意识,很少有人解释,总觉得是一个我们可以意会、可以理解的东西。其实按照我的说法,关于选题价值的理性自觉,这就是问题意识。选择一个问题的时候一定首先要明白这个问题,而不是说看到一个问题,关于它目前的研究是空白的就去盲目选择。没有研究过的问题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去研究。过去也就是我们年轻的时候,前辈老师(包括一些编辑部的主编)讲写作,强调“三新”,想要发表文章,“三新”至少具备“一新”。个是新观点,第二个是新材料,第三个是新方法。文章的写作,“三新”必具其一,好是三者都有,才有发表的价值。其实在我看来,“三新”还是不够的。新的东西,哪怕是一个新的观点,真的就一定有价值吗?我做了《史学月刊》主编十六年,从主编位置退下来以后又做了六年的编辑,经常在出去开会的时候碰到一些年轻人说自己的文章下了很大的功夫、包含某个新问题或者新观点,结果却被退稿。我想说的是,文章研究的是一个没有人涉足的新问题,应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别人确实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你发现了,这确实是一个独到之处;另一种情况是别人曾经也发现过,却认为没有什么研究的价值。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就不能仅仅因为别人没有研究过而认为有价值。所以选题这个问题,一定要考虑到选题价值。

什么是问题意识?就是关于选题价值的理性自觉。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价值何在?我在跟同学们讲论文写作的时候,讲到三句话。这三句话是从一开始选题到写作,再到文章写完,一直都需要思考的。句话:我提出的是一个什么问题。也就是说,首先要明白自己说的是个什么问题。现在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年轻人找不到选题,抓到一个问题就写,看到一个问题就兴奋,不考虑这个问题是什么,认为只要别人没写过,那就是一个新问题。要明白自己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它属于什么学科范畴、它是在怎样的学术背景下提出来的,等等,要心里有数。第二句话: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现在学界有很多论文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原因就在于这些文章不是真正为了学术,而是为了功利。作为教师需要评职称,作为学生需要毕业、拿奖学金等,所以很多人抓到问题就去做,而不考虑问题的价值何在。第三句话:这个问题的解决将产生什么影响。如果一个问题被认为有价值,那么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在学术界会产生什么影响,它会影响到哪些人,哪些人看了就痛快,哪些人看了会不高兴……文章一定要有影响力,人们只有真正了解文章的价值、文章将会产生什么影响,才会真正地被它激励起来。我觉得,写作对学术有所建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不能不考虑它的价值。历史研究是为了活人而不是为了死人,我们要研究它,就是因为它依然影响到今天,研究它会对今人产生什么影响,使今人有所借鉴,这是历史研究的目的所在。我不赞成过去有些学者“为历史而历史”的说法,那是自欺欺人。历史上留下来的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有着对现实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这些作品中一定跳动着现实的脉搏。这样的作品才能激荡现实人的心灵,才会有生命力。

选题有两个标准,一个是社会价值,一个是学术价值,一般都是这样讲的。所谓社会价值,就是这个研究为现实人类提供了借鉴,能够给人以启发。前些年我做过居延汉简相关研究,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出版了两本著作,但这些在我看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这些研究距离现实很远。除此之外的研究,我个人觉得都是出于对现实的思考和关怀。我在2016年发表的关于“秦至清皇权专制社会说”的一组文章,回答秦到清这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究竟是个什么状况,我简单地把这一时期叫做“皇权专制社会”。人们对其常识性的认识也是专制社会,我就要论证为什么把它称为“专制”,专制体现在哪些方面,于是从理论上、思想上等方面写了五六篇文章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也确确实实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大家想要再看我的文章,可以看2013年我在《中国史研究》上发表的《汉代儒学的经学化进程》。如果我这一生要选出来一个代表作,这篇文章我觉得是可以作为代表作的,它反映了我对治学的一种理念。其实历史学家,或者说只要是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学者的问题都来源于现实。真正的历史研究都来源于现实,从现实中获得启发,再由这种启发去回溯历史,从历史的相关事实研究中寻找现实的答案。其实,正如英国学者卡尔说的,历史研究就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对话,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我们代表现实,现实与历史对话,这就是历史研究。离开现实,我们就没有选题;远离现实的选题,在我看来很多都是无病呻吟。大家现在刚读研究生,对学术界的状况可能还没有多少了解。实际上,我对中国的学术现状并不乐观。我在2006年上海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发言,讲到现在的学术研究,评价它是“三无”史学,即无理论、无个性、无灵魂,这一说法引起哗然。有些文章对于社会、对于学术,可有可无。我不是在故意贬低我们当代史学,而是我自己的真心感受。

文章不是随便写的,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一定要有它的社会价值,除了社会价值这样一种判断以外,还有一种文章不可能直接关系到社会现实,因为史学大厦的建构是需要一块一块砖积累起来的,是需要有深厚的基础支撑的。整个历史学的功能是关乎现实的,但不能要求每一项具体的历史学研究都直接与现实挂钩,所以第二个标准是学术标准。除了社会价值、社会标准以外,还有学术价值、学术标准。这个学术标准不是很随意的,比如前边说到的“别人没写过的就是有学术价值的”。这个学术标准是指研究的问题一定是一个学术链条中的节点。比如某一个问题在学界已经有了多年的研究,但是还有许多缺环,你的研究补充了其中一个缺环,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学术价值。如果研究的问题与学术史没有关系,不属于任何学术领域、任何学术链条中的一环,完全是孤零零的一个具体的历史现象,那么它的研究对现实、对学术没有任何意义,这样的选题就没有什么意思。过去讲写作选题,人们经常举这样的例子:有人研究洪秀全到底有没有胡子,这个问题对于历史博物馆悬挂洪秀全画像到底怎么画胡子可能有意义,但是画不画胡子都是洪秀全,其实没有多大意义;有人研究杨贵妃入宫前到底是不是处女,这样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老是做这样的文章,你即使发表了上百篇乃至几百篇文章,大概也无法成为专家,充其量是个杂家。所以研究的问题要么具有社会价值,要么具有学术价值。如果有社会价值,就一定有学术价值;如果不能保证有社会价值,那么一定要有学术价值。这两者是判断选题是否有意义的重要标准。

同学们现在都想写论文,选题从哪里来?大家可能很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个题目。题目从哪里来,我觉得没有多少好的途径或办法。大体上说,一个是我刚说到的选题要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现实中寻找灵感,这就提倡我们都要关注社会现实,要有很强的政治使命感,为现实人类服务。这个政治使命感,是为了现实人类的命运,比如中国要走向文明、民主、法治,要走向人的解放,要实现人类的命运,就要尊重人的个性,培养建设真正的独立人格等。这才是关注现实,而不是说关注现实政策。如果我们从现实中获得启迪,那么我想写出来的文章是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