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当正版 医坛百影:名中医医论阐挥 卢祥之 9787504682499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当正版 医坛百影:名中医医论阐挥 卢祥之 9787504682499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16.19 3.6折 45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卢祥之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82499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27941377

上书时间2024-10-19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系统介绍了近现代103位知名中医学家临床遣方用药特色及部分医案,举述了如开启“火神派”“扶阳派”宗师郑钦安的辨分阴阳二十五法;“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的张锡纯诸法;四大名医之首孔伯华用“玉液而金丹”生石膏的精辟经验等,结合经典,理法、方药、医论、医案一体予与阐述。



作者简介

卢祥之,男,1953年出生,安徽阜阳人。知名中医药文化学者。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后在山西大学读研,毕业后留校教授中文。1984年创办《中医药研究杂志》,1995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聘为研究员、编审。著有《中国药酒谱》《中国药汤谱》《中国药粥谱》《医海拾贝》《医坛百影》《医溪絮语》《医苑散记》《医窗夜语》等。



内容摘要

    本书系统介绍了近现代103位知名中医学家临床遣方用药特色及部分医案,举述了如开启“火神派”“扶阳派”宗师郑钦安的辨分阴阳二十五法;“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的张锡纯诸法;四大名医之首孔伯华用“玉液而金丹”生石膏的精辟经验等,结合经典,理法、方药、医论、医案一体予与阐述。



主编推荐

卢祥之,男,1953年出生,安徽阜阳人。知名中医药文化学者。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后在山西大学读研,毕业后留校教授中文。1984年创办《中医药研究杂志》,1995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聘为研究员、编审。著有《中国药酒谱》《中国药汤谱》《中国药粥谱》《医海拾贝》《医坛百影》《医溪絮语》《医苑散记》《医窗夜语》等。



精彩内容

郑钦安

“仲景立法,只在这先天之元阴、元阳上探取盛衰,不专在后天之五行生克上追求。附子、大黄,诚阴阳二症之大柱脚也。”

“万病起于一元伤损,如中风,众人皆作中风治之,专主祛风化痰不效。予经手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兼看何部病情独现,用药即在此攸分。要知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恃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衰于何部,内邪外邪即在此处窃发。治之但扶其真元,内外两邪皆能绝灭,是不治邪而实以治邪,未治风而实以祛风,握要之法也。”

郑钦安(1824—1911),即郑寿全,四川邛州人,清末民初知名伤寒学家。郑氏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学术上溯《周易》《内经》,中得《伤寒》心法,下览历代医家著作,其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钦安先生精研典籍,参悟出“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于是以病参就,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认为“万病一阴阳耳”;“发病损伤各有不同,总以阴阳二字为主,阴盛则阳必衰,阳盛则阴必弱,不易之理也”。他十分强调阴阳辨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按定阴阳虚实,外感内伤治之,发无不中”,还再三强调“务要将内外两形,阴阳实据,熟悉胸中,方不致误人性命也”。

在钦安先生医学思想中,无论辨病识症,还是解方论药,都以阴阳为准则,并提出明确的辨别阴阳的标准:“阳虚证,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暝、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清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阴虚证,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高响亮、口臭气粗、

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渴、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

钦安先生之“真气存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亡”认识影响深远。临床上,寒热疑似、阴阳难辨这种复杂局面,z是关键时刻,亦所谓识见不明,“误用即死”的紧要之处。陈修园曾谓:“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可见识别阴阳的重要。在这方面总结出的“阴阳实据”或“阴阳辨诀”“用药真机”应该说是钦安先生一大贡献。

钦安先生z重要的学术观点是重视阳气,在人身各种阳气中,其又z推崇肾阳。认为肾阳是人身立命之根本,这是就正常生理而言。那么在病理状态下,自然重视阳气,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有阳则生,无阳则死”。也就是说,阳气衰弱与否是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故其治病立法,首重扶阳,临证时首先考虑元气损伤情况,以辛热之药扶阳抑阴,擅用姜、附、四逆汤之类的方药,形成近代历史上非常鲜明的用药风格,以致创立了一个近代历史上十分独特的医学流派,即“火神派”。

“火神派”,即“扶阳派”,其传人有卢铸之、吴佩衡、范中林、祝味菊等知名医家。扶阳学术思想的基本特点是重视人体真阳(真火),擅长治疗阴寒之证,临床上善于应用附子、姜(生姜、干姜、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热回阳、温阳、通阳药物,特别是擅长大剂量而灵活应用附子,并将其功效发挥到极致而屡起沉疴大症。

实际上,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除了保胃气、存津液,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处处以顾护阳气为要。六经方证的虚寒证,许多地方应用了附子、桂枝、干姜,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附子汤、真武汤、理中汤、桂枝汤及其衍生方,主旨就是以扶阳气而祛邪。故云,扶阳学术思想的理论根基就是《伤寒论》。

扶阳学术思想的基本内核仍然是阴阳相对平衡,也就是生理上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互根互用、相互转化,并不是不重视阴。在病理上,认为生病就是阴阳平衡失调。治病的关键就是调和阴阳,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防止阴阳互损,或阴阳离绝的现象发生。扶阳派医家多是伤寒大家,他们在临证中深刻领悟了《伤寒论》四逆汤、桂枝汤等方证的精义,可见,要想领悟扶阳学派的学术思想,就须学好《伤寒论》。

 

严鸿志

“四季有寒温之序。春时气暖多风,肺经见证多,每取辛凉疏风;暑为熏蒸之气,湿为重浊之邪,暑湿互蕴,三焦翕受,方用辛苦芳香,上下分消;秋令肃杀,药选味辛体润,甘凉肃上;严冬凜冽,卫阳被遏,多和辛温。不为时令囿,随证巧思而心裁。”

严鸿志(约1842—1901),苏地人,向治女医,于温病之治心得亦颇为人重。曾辑女科三种:《女科精华》《女科证治约旨》《女科医案选粹》,合《感证辑要》一书,共为《退思庐医书四种》,刊刻于1921年。

其《感证辑要》,辑于1920年。严氏鉴于六淫所致感证于临床上十分多见,有必要加以总结,故将散见于各家著作中的外感证纂辑其精要编成本书。卷一名医通论,主要选录明、清伤寒、温病家有关辨证、治法等多方面的论述;卷二以伤寒为主,卷三以温病为主,详述各种病症的诊法和证治;卷四辑感证方剂,分为发表、涌吐、攻里、和解、开透、清热、祛寒、补益八类,融经方、时方于一炉。其书资料丰富,但若读之,亦略有驳杂之憾。

严氏力倡的藿朴夏苓汤,直到今天,仍为效方。其出自《医原》,发扬于《感证辑要》,斯方能宣通气机,燥湿利水,主治湿热病邪在气分而湿偏重者。方中香豉、藿香芳化宣透以疏表湿,使阳不内郁;藿香、白蔻仁、厚朴芳香化湿;厚朴、半夏燥湿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不为湿邪所困。再用杏仁开泄肺气于上,使肺气宣降,则水道自调;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淡渗利湿于下,使水道畅通,则湿有去路。全方用药照顾到了上、中、下三焦,以燥湿芳化为主,开宣肺气,淡渗利湿为辅,而且与三仁汤结构略同,而利湿作用过之。

盖其六淫论治,直接启迪于近代医家思路,如治风,微寒头痛肢酸,身热微汗,脉浮滑而数。用疏风宣达法,畏寒已瘥,身热不退,胸闷心烦,咳嗽痰稠,清热宣泄;身热稽留不退,头脑昏痛,或舌苔黄腻,清化肺胃;身热渐退,或有鼻衄,唇燥齿干,口渴舌燥,清解养津;热郁肺胃,口渴烦躁,二便不爽,脉浮数,用清宣透达。

治寒,见形寒凛凛,头痛项强,舌苔白滑,用辛温疏表;寒邪郁久,汗阻肌腠,表之不达,形寒渐渐减退,身热渐渐升高。口略思饮,但喜热饮,以宣外达之;肾阳虚弱,寒多热少,头蒙流泪,骨节酸重,用温中逐寒;寒邪直人三阴,寒凜肢厥,用扶阳救逆。

治暑热当令,肢酸溲赤,用苦辛疏泄开达;受暑身热,面色如油,口渴思饮,心烦胸闷,用解暑化湿。暑热外受,秽气直犯,用清暑开窍、芳香逐秽;暑热伤气,汗出口渴,舌干少津,心烦撩乱,短气喘促,用清暑益气。

治湿,遍身酸楚,头胀如裹,脘闷,脉濡紧,苔白腻,温中化湿;湿郁化热,热蒸阳明,汗出而身热不退,口苦苔黄,心烦胸闷,呕泛苦水,宣化泄热;湿热互蕴,偏于湿重。头胀肢酸,身热日晡较甚,口干不欲饮,脘腹痞胀,疏泄化湿;湿热互蕴,偏重于热。头胀口干,汗出而身热反增,清化湿热;湿热互蕴,营分受灼,身热甚壮,谵语杂出,神烦少寐,唇焦口干,脉弦数,舌红绛而乏津润,或舌边尖红刺满布,苔薄黄,清营泄热,宣窍生津;湿热内蕴,迫入心包,激动肝风,濒于痉厥,身热唇焦,口渴齿枯,神烦谵语,用清宫宣窍,存阴熄风。

治燥,燥令头痛鼻塞,形寒身热,辛凉解表,略佐辛温透卫;燥刑肺金,治节无权,头胀微热,咳呛痰稀,咽喉燥痛,口干衄血。用清肃肺金。

治火,心肝热炽,肺胃燔灼,头痛筋掣,耳疼轰响,清泄内热,通其腑气,制其燎原;阴虚于下,火炎于上,肝阳用事,肺胃热灼,脑鸣昏眩,口渴咽干,滋阴柔肝,清润肺胃;肺仰五脏,华盖于上,上受熏灼,治节失司,咳呛痰稠,鼻干衄血,口唇皲裂,咽喉燥痛,心胸内热,清肃肺火,顺其治节。

其《女科证治约旨》凡四卷,在妇科诊断方面尤为详尽。严氏认为妇女每多隐疾,羞愧讳言,非神乎四诊,不能得到其病源。因此在妇科问诊方面,一问口渴,二问二便,三问经带,四问胎孕,五问产后;此外,如按脐间动气以诊冲任脉等,都体现了妇科特色。他主张“医药固须对证,而手术亦不可少。此产科学之所以宜兼讲手术也”。

中医妇科学发展到了民初,与严氏并肩的医家有顾鸣盛,字滨秋,江苏无锡人。曾问业于丁福保,通中西医学,在发起组织医学团体及主编医学期刊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其《中西合纂妇科大全》(1918年)一书,详论病源,分列“中医学说”“西医学说”,两者比勘并观,颇能互相启发。

陈稚泉(约1860—1930)对于妇科疾病因根据不同性格、体格类型予以不同治疗方面较前人更为重视。如其所著《妇科心得》视不同体格类型予以不同治疗。

朱南山(1872—1938),晚年致力于妇科,极重视妇女婚孕育产和经带肿瘤等方面的保健防治及有关的胸腹诊断。曾手订妇科要诀以为门人法式:“一问年月二问经,及笄详察婚与亲;三审寒热汗和便,四探胸腹要分明;头痛腰酸多带下,味嗅辨色更须清;五重孕育胎产门,崩漏注意肿瘤症;六淫七情括三因,八纲九候祖先问;本病杂症弄清楚,十全诊治方得准。”南山先生与严鸿志一样,认为胸是“虚里”的所在,欲辨别宗气的虚实,是必须诊察的;腹是冲任所在地,欲辨别孕育和瘕的病症,确定腹中胎儿生长的情况,也必须触按。为了准确地了解病情,得其究竟,颇能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必要时从事胸腹的切诊。此外,在女子肝气郁结诊治方面,重视以乳胀为主要征象。

另外一位值得一提的人物是陈筱宝(1872—1937),专长妇科,对宋代名医陈素庵《妇科医要》深有研究,诊病亦注重根据妇女特点进行四诊。善于体念病者精神所苦,劝喻譬解,以精神劝慰与药物治疗两者结合,多获良效。强调病人以元气为本,元气充沛,人体自能调节却病。妇科以调治血分为主,杂病以调肝为中心环节。滋血宜取流畅,行瘀宜取和化,顺气应取疏达,清不可寒凉,温不宜辛燥。对于崩漏,主以塞流、澄源、复旧三法次第治之。还有名家张锡纯,一生治验中有关妇科方面的案例颇多。后人从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辑出《女科要旨》三卷,涵括了女科医论、医话、医方、医案多方面内容。晚近大家还有张山雷,其《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作为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妇科读本,后经多次印行,并于1934年重加厘定。

这些医家,都直接影响了晚近妇科学的发展和向现代妇科学推进的进程。后来妇科上有影响的著作,寄湘渔父的《达生保赤编》(1886年)、程门雪的《妇科学讲义》、恽铁樵的《妇科大略》、秦伯未的《妇科学》、时逸人的《中国妇科病学》等,都受到了先行者严鸿志先生的启发和教益。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