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当正版 小球大乾坤 朱国顺,李宁 9787549629244 文汇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当正版 小球大乾坤 朱国顺,李宁 9787549629244 文汇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34.75 3.5折 98 全新

库存6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国顺,李宁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29244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27923585

上书时间2024-10-19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小球大乾坤》序

   小小的乒乓球,被称为中国“国球”。因为她是中国人夺得世界冠军多的项目,成为中国竞技体育和中国力量的象征;因为她在中国如此普及,如此大众,人人都可以挥上一拍,人人都可以谈论一番;因为她是中国与世界交流中的一张名片,是纽带和桥梁。

   从1959年容国团为中国首夺世界冠军到2019年匈牙利世乒赛为止,中国拥有115位乒乓球世界冠军。这些世界冠军,是每个年代的风云人物。容国团、徐寅生、李富荣、蔡振华、刘国梁是中国乒乓的领军人物,也在世界乒坛上举足轻重,他们有着多重乒乓角色: 运动员、教练、协会领导人,担任每个角色时,他们都如同打乒乓球一样,全力以赴,勇攀高峰。他们既代表了中国乒乓的高度,也是世界乒乓的风向标。他们的风采、故事、智慧,为人津津乐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和中国乒乓一道,在世界上受人尊敬,世界乒乓因此而不断进行规则、技术和竞赛的创新。

   有人说,打乒乓的都是聪明人,也有人说,思考乒乓如同思考人生。乒乓好像一门哲学,徐寅生的如何打好乒乓就被赞赏“充满了辩证法”,一切从零开始,是不是世界发展的恒定规律?、周恩来喜爱打乒乓,也在打乒乓时思考问题;中美建交,小球推动了大球转。2015年中国国家元首访问美国,向林肯中学捐赠的就是乒乓装备。不在球场上,我们可以在各种外交场合或者重要活动中找到乒乓的身影,中国与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的交往和融合,不仅仅是政府、协会层面,在民间也是如火如荼。2019年,国际乒联是目前会员多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可以想见“乒乓大家庭”之大,影响力之广。

   中国乒乓球的强大,不仅仅是国球永远拿金牌,更是中国乒乓拥有不断调整、提升自己的能力,面对任何挑战都能从容应对。中国乒乓球的强大,是运动员和教练员拼搏的结晶,是乒乓运动管理者智慧的体现,也是深厚的群众基础、后备专业力量的贡献;中国乒乓球的强大,也是无数个与之相关的服务保障、器材研发、运动推广力量共生的结果。

  谈到乒乓,必然谈到红双喜,提及红双喜,必然联想到乒乓。作为乒乓大家庭中必不可少的成员,红双喜由中国乒乓催生,伴随中国乒乓的强大走向世界舞台,又成为世界乒乓的一枝重要力量,无论是乒乓器材的国际标准制定,还是世界乒乓赛事,或者乒乓的全球普及推广,红双喜都有一席之地。

  百年制造,六十载品牌。1959年容国团夺冠后,建议在北京世乒赛上使用中国器材,从而诞生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红双喜品牌全套乒乓器材,“红双喜”这个喜庆的名字,还是由周恩来亲自命名的。如果一直向前追溯到到1927年,红双喜的前身在上海生产出可用于比赛的乒乓球,红双喜的乒乓制造历史接近百年。

  2019年,既是中国乒乓首冠60年,也是红双喜品牌诞生60年。改革开放之前,红双喜从无到有,成为具备国际标准的品牌,经历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红双喜由弱到强,成为的乒乓品牌。现在,红双喜又从乒羽小球跨度到大球项目,发展举重项目。红双喜的发展史,有着中国乒乓的发展背景和缩影,也是中国运动品牌发展的一面镜子,是红双喜百年历史中每一代员工们的努力。红双喜的发展和创新,得到各个时代乒乓运动员、教练、领队,中国乒协、乒羽中心、国家体育总局、各省市乒乓队、训练基地、国际乒联、裁判员、乒乓文化传播人、资深球迷的关注、指点和建议。

  乒乓星光璀璨,限于篇幅,本书选取六十篇人物故事,讲述了他们精彩的人生经历和故事。小球大乾坤,本书力求多角度、多方位展现乒乓的魅力、运动的魅力和这些人物的个人传奇,展现他们与红双喜的故事。

              ——《小球大乾坤》编委会



导语摘要

      本书为体育文化类图书。30万字左右。全书共六十篇,人物故事,15万字,以不同角色、不同身份、不同人物的视角,讲述了他们与中国乒乓、世界乒乓的故事,讲述他们与中国乒乓运动品牌红双喜的故事。他们既有中国乒乓辉煌六十年中的风云人物,譬如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蔡振华、刘国梁,譬如乒乓世界冠军、教练、领队,也有包括李宁、国际乒联主席这样的体育人,还有乒乓同行与传播者,乒乓球迷和红双喜品牌的传承人,他们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故事,是中国乒乓、中国体育的缩影,是新中国建立70年体育发展变化的缩影。本书具阅读品味价值。



作者简介

      朱国顺,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高级记者(二级),全国“四个一批”领军人才,全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报业管理先进个人,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全国晚报协会常务副主席。具有丰富的新闻及互联网工作经验,历任新民晚报各主要采访部门负责人,东方网内容采编负责人,新民晚报社主要负责人。组织过一系列重大采访报道,获中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为上海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出版有专著《苍山如海》、《论道陆家嘴》等。


      
李宁,享誉全球的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李宁公司创始人,现任上海红双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宁和红双喜同为中国乒乓球队装备长期提供者。

目录
徐寅生  情与智的思辨国与球的牵挂
李富荣  我这辈子,就是好胜
杨树安  站位高,走得远
蔡振华  居安思危“严”字当头
刘国梁  当教练也要拿所有冠军
张燮林  “点石成金”的魔术师
雷军  解开中国乒乓长盛不衰密码
刘凤岩  甘做体坛“救火队长
柳屹  跑好中国乒乓外交这一棒
王励勤  乒坛“常青树”的秘诀
张雷  要想赢球,先学会输球
秦志戬  “精雕细琢”出马龙
程嘉炎  一副扑克排出乒乓对阵图
姚振绪  我是一个乒乓爱好者、痴迷者、享用者
陆元盛  既是恩师,又似慈父
沈积长  他为国球默默奉献
黄飚  国乒的“心理大师”
梁友能  徒弟都比我有名
许绍发  倒逼出来的球拍革新
李光祖  “海外兵团主席”一生不离国球
曹燕华  我的人生,没有遗憾
张德英  一块胶皮都化了的红双喜
邓亚萍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乔红  “乒乓女皇”边上的温柔绿叶
王涛  从“开门黑”到“满堂彩”
吕林  他和搭档吹响“王者归来”号角
丁松  天边一颗孤傲的星
孔令辉  一千块海绵,选一块
王楠  我是个喜欢较劲的人
刘国正  他有一颗“大心脏
王皓  挂在天花板上的那颗乒乓球
马龙  我是中国制造
丁宁  被红双喜引入乒乓世界
樊振东  从“小胖”到“东哥”
托马斯·维克特  推广“在中国制造”
施之皓  “要对球好一点儿
斯蒂夫·丹顿  “中国通”CEO
保罗·舒尔茨  结婚礼物是红双喜乒乓球
沙海林  我的红双喜情结
张学兵  从红双喜开始的工作人生
滕俊杰  乒乓伴我行
阎小娴  乒乓朋友圈
曹剑杰  我参加了红双喜“护牌行动”
陈一平  我与红双喜的不解之缘
孙麒麟  把世界冠军培养成大学生
夏娃红  双喜的“家宴”
顾寇凤  “中国第一”女裁判
李宁  从世界冠军到董事长
王顺林  研究红双喜上海品牌的时代特性
李洪洲  掌管乒乓球产量的大管家

内容摘要

      本书为体育文化类图书。30万字左右。全书共六十篇,人物故事,15万字,以不同角色、不同身份、不同人物的视角,讲述了他们与中国乒乓、世界乒乓的故事,讲述他们与中国乒乓运动品牌红双喜的故事。他们既有中国乒乓辉煌六十年中的风云人物,譬如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蔡振华、刘国梁,譬如乒乓世界冠军、教练、领队,也有包括李宁、国际乒联主席这样的体育人,还有乒乓同行与传播者,乒乓球迷和红双喜品牌的传承人,他们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故事,是中国乒乓、中国体育的缩影,是新中国建立70年体育发展变化的缩影。本书具阅读品味价值。



主编推荐

      朱国顺,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高级记者(二级),全国“四个一批”领军人才,全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报业管理先进个人,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全国晚报协会常务副主席。具有丰富的新闻及互联网工作经验,历任新民晚报各主要采访部门负责人,东方网内容采编负责人,新民晚报社主要负责人。组织过一系列重大采访报道,获中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为上海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出版有专著《苍山如海》、《论道陆家嘴》等。

      李宁,享誉全球的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李宁公司创始人,现任上海红双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宁和红双喜同为中国乒乓球队装备长期提供者。

精彩内容
徐寅生小传

      徐寅生,中国乒乓运动奠基人之一,国际乒联终生名誉主席,国家体委原副主任、中国乒协原主席、国际乒联原主席。当运动员时就被誉为“智多星”,曾4次获得世界冠军,在中国队首夺男团冠军的那场中日决赛中,对阵星野展弥时扣杀“十二大板”成为世乒赛历史上的不朽经典。1964年他在女队介绍经验的讲话,得到了主席的高度赞扬,并亲笔批示,号召全国学习《如何打好乒乓球》一文。他不仅是中国乒乓保持的领导者,1995当选国际乒联主席之后,积极推动乒乓球从小球变成大球,为世界乒乓大家庭的融合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徐寅生 :情与智的思辨,国与球的牵挂

     运动员时代,他留下“12大板”的乒坛佳话;放下球拍,他以总教练身份率国乒重夺斯韦思林杯,并亲历“乒乓外交”的历史一刻;执掌国际乒联,他转型顶层设计者,用“小球改大球”的创新提议,助乒乓球运动焕发新生。他就是徐寅生,一段银球传奇,一位乒坛智者。围绕乒乓球的改革与发展,他时时刻刻都在思考在实践……

     “12大板”是精神传承

     打球时徐寅生就是个爱动脑筋的运动员,善于钻研对手,汲取经验。1961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他与日本选手星野展弥的“12大板”佳话,实质是每球必争,见招拆招。当时中国队大比分1比2落后日本队,男团第四场的决胜局,徐寅生20比18拿到2个局点,下一分的争夺,他接发球抢攻,星野退守放起高球,一个近台一个远台,两人你来我往,斗智斗勇。待到星野放来第11个高球,徐寅生猛扣对方中路,迫使对手犹豫中动作变形,回球出界。中国队因此上演精彩逆转,次举起斯韦思林杯。

     回顾这段球员生涯的之作,徐寅生却把功劳归于国乒这个集体,“王传耀说过,关键时刻日本选手惯用两招:一是落后时发球猛攻,利用对手求稳心理搏杀;二是防守时故意放高球,引起对手思想波动,出现失误。”徐寅生总结,老将毫无保留地传授,小将虚心努力地学习,是国乒传承至今的宝贵财富。1965年在南斯拉夫进行的第28届世乒赛,国乒卫冕男团冠军、第三次捧起斯韦思林杯后,徐寅生写下《赞战友》一文,发表于新华社等国内各大媒体。文中,他满怀激情,将一同奋斗的国手李富荣、庄则栋、张燮林、周兰荪等逐个颂扬,“我心里想的是写全队,写国乒这个可爱的集体。”

     唯物辩证思想“放火”

     不光钻研对手,徐寅生也爱钻研自己。1964年国庆节前,他应邀与国乒女队分享经验。徐寅生称自己是去女队“放火”,“豁出去了”,“讲得兴起,准备了满满一缸子的茶水,一口都没顾上喝。”通过剖析自己从事乒乓球运动的得失,从技术到心理,斗志到觉悟,个人到集体,结合观察到的女队实际情况,他留下的是珠玑诤言。

     两个多小时的讲话,闪耀着一个普通运动员对待事业、看待人生的辩证思想的光芒,体现了一名青年努力学习、时刻自省的宝贵精神。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为这篇名为《关于如何打乒乓球》的讲话稿作批语并呈送国家领导人。不久,《人民日报》刊发讲话稿,掀起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热潮。

     徐寅生放的这把火,点燃了国乒女队突破历史的希望。1965年4月的第28届世乒赛,中国女队在卢布尔雅那扳倒“四连冠”日本女队,首度登上团体冠军宝座。女双决赛中,林慧卿、郑敏之击败日本选手,次为中国捧回波普杯。

     激将法开启国乒改革

     1970年起出任国乒首任总教练,徐寅生对乒乓球技术的思考和改革更多了实践空间。第31届世乒赛,欧洲选手弧圈球结合快攻的打法兴起,国乒无缘男单冠军,徐寅生意识到,乒乓球运动正朝着一个新的高度发展。国乒的直拍快攻如何适应新形势?颇有争论。作为总教练,徐寅生坚持:必须速度结合旋转,向“快、准、狠、变、转”的方向发展。

     谁来带头实践技术改革?徐寅生想到了郗恩庭。但大郗是世乒赛男单季军,正胶打了十来年,技术成熟,改反胶的话风险大,怎会轻易答应?1971年底,中国队访欧期间,郗恩庭先后输给对手,火车上,徐寅生使用了激将法。讨论技术时,他装作不感兴趣地跟大郗说:“算了,反胶再好,你这辈子也不会改了。”这句话倒让正在思考自身技术不足的郗恩庭动了心,“我回去试试。”徐寅生趁热打铁,“光试不行,要下决心改到底。”大郗横了横心,“改就改。”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训练,直板反胶快攻打法的郗恩庭出现在第32届世乒赛男单赛场。这个技术类型的选手参加世界大赛,国乒历史上是头一回。男单决赛,面对老对手、上届世乒赛淘汰自己的瑞典名将本格森,大郗报了一箭之仇。圣·勃莱德杯重回国乒怀抱,意味着徐寅生推行的技术创新,为国乒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

     亲历中美“乒乓外交”

     身为国乒教练,徐寅生也亲身感受到小小银球推动历史的巨大力量。

     受当时政治局势影响,中国队相继缺席1967年和1969年两届世乒赛,1971年,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时隔六年,徐寅生以教练员身份率国乒重返世界乒坛,后来发生的一切,他坦言超出自己的预期。

     “当时训练完乘车转场,美国选手科恩错上了我们的车。庄则栋见没人与他打招呼,想到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友谊,比赛第二’的参赛目标,主动过去与他交流,还送了他纪念品。”徐寅生回忆。一个意外,一次偶遇,两国运动员的友好交往成为新闻,也让密切关注国乒动态的国家领导人看到推动中美关系的机遇。

     世乒赛即将收尾时,国家领导人做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决定。1971年4月10日,美国代表团从香港入境,先后访问广州、上海和北京,新中国迎来首批美国客人。乒乓球冲破藩篱,掀开中美民间交往新篇章,为两国和平外交实现“破冰”。“小球转动大球,这是历史的机遇。”徐寅生说,由“乒乓外交”,中国乒乓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肩负的历史使命,将中美两国的乒乓友谊代代相传。

     2毫米的顶层设计

     从国乒男团首次捧杯,到“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徐寅生经历了从运动员、教练员、国家体委副主任到国际乒联主席一系列身份的转变,他始终把自己定位为“搞专业的”,时刻思考并实践着乒乓球运动的革新与发展。

     徐寅生至今都记得很清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进行的国际乒联会议后,他给红双喜副总经理楼世和拨去长途电话。当时上海是晚上,这个时间去电话,徐寅生说笑:“他们(楼世和)怕晚上接到电话,怕出事。”红双喜的厂区之前发生过火灾,这事在公司领导心里还有阴影。但这个电话,徐寅生必须打。这是关系到乒乓球运动和中国乒乓未来的大计。

     小小的乒乓球,转出多变的乒坛政治。这次会议前,关于乒乓球改革的争论风雨欲来。有一种舆论是:不能中国一家独大,这样没法扩大市场。事实上乒乓球并没有身处危机,奥运会的乒乓球赛,球票卖得很快。身为国际乒联主席,徐寅生则有自己的判断:乒乓球不能一拍打死,需要让比赛更好看更精彩。那如何调整?有提议抬高球网的,有提议扩大球台的,甚至还有提议禁止反贴海绵球拍让旋转消失……这样争下去,真要乱了套。

     之前去日本参加活动,当地中老年乒乓球爱好者给了徐寅生启发,“他们打的是44毫米(直径)的大球,比起38毫米的球,速度慢,旋转弱,适合年龄大的。”职业比赛的用球,是不是从40毫米改起?他的提议得到拥护。

     干了一辈子乒乓,从运动员做到国际乒联官员再到主席,徐寅生感觉到,这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降低球速,增加回合,提高观赏性,乒乓球才能吸引更多的国家和运动员参与,成为奥运会受欢迎的项目之一。新官上任三把火。徐寅生这把,小球改大球,就点燃乒乓球改革的火苗。

     “国际乒联正式提出改大球,但具体怎么改,莫衷一是。”徐寅生清楚,说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小球改大球,要资金,要设备,要试产……在没有官方任何承诺的情况下,谁肯冒着做冤大头的风险,先揽下这活?国外的乒乓球器材企业,听说了这事,却没有一个动起来,都驻足观望。有企业表示,这一改要动40多道工序,投入是天文数字。

     会议结束的当晚,身在美国亚特兰大的徐寅生,拨通了万里之外红双喜副总经理楼世和的电话。电话里,徐寅生把小球改大球的初衷解释了一下,然后告诉听筒那头,球须先改起来,而且得快,新球试用后再作决定。时任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的是李富荣,他就此事也给红双喜公司打了电话。

     “当时楼总回复我:‘让我和黄总(黄勇武总经理)合计一下。’”徐寅生回忆,很快,他就接到楼世和的回电,楼世和说:“小球改大球,我们红双喜来做。”

     2毫米的前行,开创国际乒坛的新纪元。为了这毫厘间的改进,红双喜投入了全新的模具,全新的生产线,徐寅生补充一条:“凝结了红双喜工人师傅的智慧。”

     40毫米大球很快从红双喜的工厂下线。中国乒协给国际乒联及不少协会送球,让他们试打,接着又在苏州办了一个大球邀请赛,请来马琳和白俄罗斯的萨姆索诺夫等中外好手参加。比赛期间,科研人员现场测试,媒体采访运动员及观众,了解他们使用大球的反馈。夺得冠军的萨姆索诺夫赛后对大球大加赞赏。印着红双喜商标的乒乓球又一次在乒坛引领话题。

     徐寅生实地考察,“在现场看,确实比赛回合增多,精彩球不少,各方面反应良好。”直径增加2毫米后,大球速度下降13%,旋转减弱21%。之后,欧洲人在丹麦也搞了个大球邀请赛,大球得到乒坛认可。徐寅生卸任国际乒联主席后,接任的沙拉拉继续推进大球改革。

     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的扬州世界杯,红双喜的40毫米大球首次正式启用。国际乒坛的大球时代拉开帷幕。这是中国企业制定的标准次被国际单项赛事的组织机构确认为国际标准,红双喜由此跨入制定国际标准的一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争得领先位置。“其他国家的企业也生产40毫米大球,后来,他们都按红双喜的标准投产。”徐寅生回忆。

     大球改革是成功的,比赛的观赏性有了明显提高,2015年乒超上海队与四川队的比赛,许昕与朱霖峰上演42板对攻引发乒坛震动,用大球也是其中一个原因。而当年改做大球,除了模具和加工的投入,还要面对之前小球巨大的库存压力,作为一家企业的老总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但红双喜丝毫没有踟蹰。回顾昔日2毫米努力的背后,徐寅生感慨黄勇武和楼世和两位企业家的魄力和能力,“他们说只要是中国乒协的提议,为了乒乓球运动的发展,红双喜一定全力以赴。这让我深受感动。”(金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