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当正版 美国新媒体教育与研究前沿 [美] 董庆文,边巍,韦济木,陈卓 著 9787565723315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当正版 美国新媒体教育与研究前沿 [美] 董庆文,边巍,韦济木,陈卓 著 9787565723315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78.2 6.1折 128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 董庆文,边巍,韦济木,陈卓 著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723315

出版时间2018-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25331698

上书时间2024-10-19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写作《美国新媒体教育与研究前沿》有一个重要主旨,就是以实用为出发点,使媒体教育者、新媒体人等对新媒体感兴趣的读者能通过《美国新媒体教育与研究前沿》了解到世界前沿新媒体教育的发展状况,并希望《美国新媒体教育与研究前沿》中所提到的观念和做法能给读者以实用的意义。因此,《美国新媒体教育与研究前沿》整体框架分为三个部分,各有功效。在开篇之前,简单进行介绍,希望能为读者创造更为清晰的阅读路径。
  上编部分以概述的方式较为宏观地介绍了美国新媒体教育的整体发展情况,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伯克利大学、南加州大学、密苏里新闻学院、太平洋大学五所享誉美国媒体教育领域的高校,呈现美国新媒体教育从实际出发、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理念。每位作者各有角度,但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到学校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理念创新问题,甚至关注到地缘特点,希望能为读者理解美国新媒体教育提供符合现实的思考方式。
  下编部分对各高校的实际做法进行了细致解读,深入到媒体教育改革的细节,较为具体地剖析了各大院校新媒体改革的创新机制、改革做法。其中,哥伦比亚大学与斯坦福大学强强联合建立的跨越学科的布朗研究所,伯克利新闻学院新媒体课程的全面改革,密苏里新闻学院的融合课程,太平洋大学的Media-X课程,等等,都是美国高校的前沿做法,希望能为国内的新媒体教育改革者提供借鉴。
  附录一完全本着实用的态度,在搜集、对比和研究了美国各大高校新媒体教育的教学大纲之后,以系统完整、内容具体充实、课程创新为标准,筛选出7个大纲分享给读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展现美国的教育思想和创新内容。如果有可能,希望这些课程未来能够走进中国的媒体教育课堂,完成两个国家在实际层面上的教育理解与沟通。
  附录二邀请特别撰稿人Patrick Giblin教授撰写了关于社交媒体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的文章,他把我们拉回了对新媒体的批判性思考,展示了美国学者对社交媒体的广泛研究,表现出美国学者的深刻忧思,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董庆文(Qingwen Dong,Ph.D.)长江师范学院“巴渝海外引智计划”专家,美国太平洋大学传播系终身教授,太平洋大学培训院主任,美国全美传播学会对外合作联***。获得太平洋大学研究、教学、服务单项奖。研究方向包括:跨文化交际、新媒体与大众媒体的社会化与影响。出版有《美国的大众传媒与通俗文化》(American Mass Media and Popular Culture)、《大众传媒的社会化研究》(Mass Media Socialization Research,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边巍,博士,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新媒体、政治传播、健康传播,主讲新闻业务课程。曾供职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评论部,在《文化纵横》杂志《在民间》专栏担任主笔,在湖南卫视北京节目中心担任主持人。
  
  韦济木,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重庆市学校艺术教育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委会副主任、重庆市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
  
  陈卓,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师(2006年7月至今),研究方向包括:媒介话语传播、中国播音学。曾在《当代电视》《当代电影》等学术期刊中发表《新媒体下的电影有声语言创作》《从多元发展到术业专攻——广电新规对主持人行业的影响》《有声语言与新闻叙事传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基本素养教学改革研究》《语势曲线中的音高曲拱分析》《“一带一路”下的媒介话语对应》等10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前言

上编
美国新媒体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无论工具如何改变,新闻的目标不变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新媒体之道
伯克利精神下的“互联”回响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媒体教育
发展历程、特征与实践逻辑
——基于南加州大学新媒体教育与研究的观察
新媒体时代重温密苏里新闻学院教育理念
联动与融合:美国太平洋大学Media-X专业办学观察

下编
创意之灵——布朗研究所
数字荣光下的职业求索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研究生院新媒体专业
新媒体与新闻传播学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变革
——探析美国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学院新媒体实践教学与科研
密苏里新闻学院融合新闻专业课程分析
美国太平洋大学Media-X专业人才培养与核心课程概述
……

附录

内容摘要
  写作《美国新媒体教育与研究前沿》有一个重要主旨,就是以实用为出发点,使媒体教育者、新媒体人等对新媒体感兴趣的读者能通过《美国新媒体教育与研究前沿》了解到世界前沿新媒体教育的发展状况,并希望《美国新媒体教育与研究前沿》中所提到的观念和做法能给读者以实用的意义。因此,《美国新媒体教育与研究前沿》整体框架分为三个部分,各有功效。在开篇之前,简单进行介绍,希望能为读者创造更为清晰的阅读路径。
  上编部分以概述的方式较为宏观地介绍了美国新媒体教育的整体发展情况,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伯克利大学、南加州大学、密苏里新闻学院、太平洋大学五所享誉美国媒体教育领域的高校,呈现美国新媒体教育从实际出发、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理念。每位作者各有角度,但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到学校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理念创新问题,甚至关注到地缘特点,希望能为读者理解美国新媒体教育提供符合现实的思考方式。
  下编部分对各高校的实际做法进行了细致解读,深入到媒体教育改革的细节,较为具体地剖析了各大院校新媒体改革的创新机制、改革做法。其中,哥伦比亚大学与斯坦福大学强强联合建立的跨越学科的布朗研究所,伯克利新闻学院新媒体课程的全面改革,密苏里新闻学院的融合课程,太平洋大学的Media-X课程,等等,都是美国高校的前沿做法,希望能为国内的新媒体教育改革者提供借鉴。
  附录一完全本着实用的态度,在搜集、对比和研究了美国各大高校新媒体教育的教学大纲之后,以系统完整、内容具体充实、课程创新为标准,筛选出7个大纲分享给读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展现美国的教育思想和创新内容。如果有可能,希望这些课程未来能够走进中国的媒体教育课堂,完成两个国家在实际层面上的教育理解与沟通。
  附录二邀请特别撰稿人Patrick Giblin教授撰写了关于社交媒体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的文章,他把我们拉回了对新媒体的批判性思考,展示了美国学者对社交媒体的广泛研究,表现出美国学者的深刻忧思,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主编推荐
  董庆文(Qingwen Dong,Ph.D.)长江师范学院“巴渝海外引智计划”专家,美国太平洋大学传播系终身教授,太平洋大学培训院主任,美国全美传播学会对外合作联***。获得太平洋大学研究、教学、服务单项奖。研究方向包括:跨文化交际、新媒体与大众媒体的社会化与影响。出版有《美国的大众传媒与通俗文化》(American Mass Media and Popular Culture)、《大众传媒的社会化研究》(Mass Media Socialization Research,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边巍,博士,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新媒体、政治传播、健康传播,主讲新闻业务课程。曾供职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评论部,在《文化纵横》杂志《在民间》专栏担任主笔,在湖南卫视北京节目中心担任主持人。
  
  韦济木,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重庆市学校艺术教育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委会副主任、重庆市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
  
  陈卓,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师(2006年7月至今),研究方向包括:媒介话语传播、中国播音学。曾在《当代电视》《当代电影》等学术期刊中发表《新媒体下的电影有声语言创作》《从多元发展到术业专攻——广电新规对主持人行业的影响》《有声语言与新闻叙事传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基本素养教学改革研究》《语势曲线中的音高曲拱分析》《“一带一路”下的媒介话语对应》等10多篇学术论文。

精彩内容
《美国新媒体教育与研究前沿》:
  1.E.A.T思潮影响下的数字批评课程
  在艺术与技术实验思潮的影响下,伯克利新媒体中心基于对技术的独到理解,开设了“科学与技术研究专题”(Topic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课程,主要从跨学科的角度重新思考科学技术和政治、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所涉及的专题覆盖了气候变化、人口基因组学、医药及新媒体影响等众多层面,科学技术、伦理和经济问题是本课程讨论的话题。与此同时,学院还开设了“电脑科技下的社会暗喻”(Social Implications of Computer Technology)课程,从网上社区、科技风险、信息经济、知识产权、隐私权、人工智能和自我意识、色情和审查、职业道德等角度审视新媒体下的社会结构和变革。该课程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主要探讨电脑科技影响下的富有争议性的话题,集中围绕政治、历史、社会展开批判性研究,凸显网上社区中的公民权利及义务。
  在人文对科技层面所涉及领域有广泛认知的基础上,伯克利设立了“批评实践:民众、地区、参与”这门课程。该课程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所涉及的领域为技术创新和社会艺术的交汇点。学生通过整合数字制作工具与艺术设计方法,进行创新性工作,从事文化批判。该课程通过创新的技术和激进的艺术实践来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从社区参与、媒体策略、公共空间干预等多个层面重塑民众。
  2.视觉传播艺术新媒体教育课程
  面对数码技术的不断介入、更新,尤其是互联网信息的冲击,自2000年开始,美国媒体人将信息形象地比喻为“纷飞的雪片”(snow fallen),取“大量、纷繁”之意。面对信息的介入,民众如何更为准确、更为形象地理解信息,成为媒体人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众多教育者都认为,尽管以图像作为沟通的核心部分的观点存在争议,但可视化在文本解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内容传达中,视觉传播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有关数码摄影摄像艺术、表演艺术的新媒体教育课程在新媒体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开始凸显,这些课程为突出的特点在于,结合新媒体发展状况,从技术使用、艺术反思的角度进行讲授,展现出伯克利独有的思维培养模式。
  一是“数码摄影艺术:意向及喧嚣思维”课程。该课程是摄影艺术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图像的传播和使用有指导性的作用。该课程重点研究在互联网背景下,数码摄影艺术的使用及传播动态模式。其主要内容是图像在社交网络、播客、新闻层面所独有的语法、图像分析、视觉叙事功能。
  二是“动态影像”课程。该课程为学生提供领先的艺术和电影创作技巧,专注于移动图像给予受众的感性情绪反应,重点探讨传统的故事类型如何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具有创造性的视频创作及传播。
  三是“数字视频:时间建构”课程。该课程从电影艺术历史、理论及制作的角度出发,教学生掌握数字媒体工具,并熟悉新媒体环境下电影艺术制作的各个环节及其独有特点。
  四是“新媒体下的表演艺术”课程。伯克利分校设置了包含“表演艺术概述”“表演理论研究”等在内的表演系列课程。其中,“表演艺术概述”课程着眼于典型的艺术及社会表现层面,从人类学、民族志、舞蹈艺术及戏剧理论等专业领域出发,分析当下广泛存在的表演形式及话语表现。“现代主义的表演艺术理论”则通过邀请艺术家作为客座教授的形式,采用启发式教学,重点探讨戏剧艺术与非戏剧艺术表现方式,使学生系统地感知现代表演艺术方式。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