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正版 胶州湾重金属铅的分布、迁移过程及变化趋势 杨东方,黄宏,张饮江 著 9787030500571 科学出版社 2016-10-0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华正版 胶州湾重金属铅的分布、迁移过程及变化趋势 杨东方,黄宏,张饮江 著 9787030500571 科学出版社 2016-10-01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65.66 6.7折 98 全新

仅1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东方,黄宏,张饮江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00571

出版时间2016-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1201396664

上书时间2023-07-06

建德书局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杨东方,1984年毕业于延安大学数学系(学士)。1989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硕士),研究方向:Lenard方程唯n极限环的充分条件、微分方程在经济管理生物方面的应用。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营养盐硅、光和水温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专业为海洋生物学和生态学。同年在青岛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胶州湾浮游植物的生长过程的定量化初步研究。2001年出站后到上海水产大学工作,主要从事海洋生态学、生物学和数学等学科教学,以及海洋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2001年被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监测中心聘为教授级不错工程师。2002年被青岛海洋局一所聘为研究员。2004年6月被核心期刊《海洋科学》聘为编委。2005年7月被核心期刊《海岸工程》聘为编委。2006年2月被核心期刊《山地学报》聘为编委。2006年11月被温州医学院聘为教授。2007年11月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聘为研究员。2008年4月被浙江海洋学院聘为教授。2009年8月被中国地理学会聘为环境变化专业委员会委员。2011年12月被核心期刊《林业世界》聘为编委。在2011年12月被浙江海洋学院聘为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的所长。2012年11月被国家海洋局闽东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聘为项目办主任。2013年3月被陕西理工学院聘为汉江学者。2013年11月被贵州民族大学聘为教授。曾参加了靠前GI~OBEC(优选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研究计划中的由18个国家和地区联合进行的南海考察(在海上历时3个月),以及靠前LOICZ(沿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研究计划中在黄海、东海的考察及靠前JGOFS(优选海洋通量联合研究)研究计划中在黄海、东海的考察。并且多次参加了青岛胶州湾、烟台近海的海上调查及数据获取工作。曾参加了胶州湾等水域的生态系统动态过程和持续发展等课题的研究。发表作者的论文165篇,出版作者的专著和编著47部;非作者论文45篇。截至2014年2月9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查到其为作者的论文58篇,共被引用695次。目前,其正在进行西南喀斯特地区、胶州湾、浮山湾和长江口及浙江近岸水域的生态、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

目录
前言
章胶州湾水域重金属铅的分布及迁移1
1.1背景1
1.1.1胶州湾自然环境1
1.1.2材料与方法2
1.2铅的分布2
1.2.1水平分布2
1.2.2垂直分布4
1.2.3季节分布5
1.3铅的污染源6
1.3.1污染源与水质状况6
1.3.2季节变化与迁移过程6
1.3.3铅污染的发展趋势7
1.4结论7
参考文献8
第2章胶州湾水域重金属铅的分布及来源9
2.1背景9
2.1.1胶州湾自然环境9
2.1.2数据来源与方法9
2.2铅的含量11
2.2.1含量大小11
2.2.2水平分布11
2.2.3垂直分布14
2.2.4季节变化17
2.3铅的来源17
2.3.1水质17
2.3.2污染源18
2.3.3季节变化过程18
2.3.4迁移过程18
2.4结论19
参考文献19
第3章胶州湾铅的高含量区和输入源21
3.1背景21
3.1.1胶州湾自然环境21
3.1.2材料和方法21
3.2铅的分布23
3.2.1含量大小23
3.2.2表层水平分布23
3.3铅的高含量区26
3.3.1水质26
3.3.2污染源26
3.4结论26
参考文献27
第4章胶州湾铅的沉降汇和迁移过程28
4.1背景28
4.1.1胶州湾自然环境28
4.1.2材料和方法28
4.2铅的分布30
4.2.1底层水平分布30
4.2.2垂直分布32
4.2.3季节变化32
4.3铅的沉降汇和迁移过程33
4.3.1沉降汇33
4.3.2季节变化过程33
4.3.3迁移过程34
4.4结论34
参考文献34
第5章胶州湾铅的含量变化36
5.1背景36
5.1.1胶州湾自然环境36
5.1.2材料和方法36
5.2铅的分布37
5.2.1含量大小37
5.2.2表层水平分布38
5.3铅的含量变化40
5.3.1水质40
5.3.2污染源41
5.4结论41
参考文献41
第6章胶州湾铅的输送过程42
6.1背景42
6.1.1胶州湾自然环境42
6.1.2材料和方法42
6.2铅的分布43
6.2.1底层水平分布43
6.2.2垂直分布43
6.2.3季节变化46
6.3铅的输送过程46
6.3.1季节变化过程46
6.3.2迁移过程47
6.4结论48
参考文献48
第7章胶州湾铅含量的多种污染源49
7.1背景49
7.1.1胶州湾自然环境49
7.1.2材料和方法49
7.2铅的分布50
7.2.1含量大小50
7.2.2表层水平分布51
7.3铅含量的多种污染源53
7.3.1水质53
7.3.2污染源54
7.4结论54
参考文献55
第8章胶州湾铅的垂直分布及沉降56
8.1背景56
8.1.1胶州湾自然环境56
8.1.2材料和方法57
8.2铅的分布57
8.2.1底层水平分布57
8.2.2垂直分布59
8.2.3季节变化60
8.3铅的垂直分布及沉降61
8.3.1垂直的迁移61
8.3.2水体的沉降过程61
8.4结论62
参考文献62
第9章胶州湾周围陆地上的铅污染64
9.1背景64
9.1.1胶州湾自然环境64
9.1.2材料和方法64
9.2铅的分布65
9.2.1含量大小65
9.2.2表层水平分布66
9.3周围陆地上的铅污染67
9.3.1水质67
9.3.2污染源68
9.4结论69
参考文献69
0章胶州湾底层水域铅的高沉降率70
10.1背景70
10.1.1胶州湾自然环境70
10.1.2材料和方法70
10.2铅的分布71
10.2.1底层含量大小71
10.2.2底层水平分布72
10.3铅的高沉降率73
10.3.1水质73
10.3.2迁移过程73
10.4结论73
参考文献74
1章铅含量在胶州湾水体的垂直迁移变化75
11.1背景75
11.1.1胶州湾自然环境75
11.1.2材料和方法75
11.2铅的分布76
11.2.1表层季节分布76
11.2.2底层季节分布76
11.2.3表底层水平分布趋势77
11.2.4表底层变化范围77
11.2.5表底层垂直变化77
11.3铅的垂直迁移变化78
11.3.1沉降过程78
11.3.2季节变化过程78
11.3.3空间沉降78
11.3.4变化沉降79
11.3.5垂直沉降79
11.3.6区域沉降79
11.4结论80
参考文献81
2章胶州湾铅点源扩展到海湾的内外水域82
12.1背景82
12.1.1胶州湾自然环境82
12.1.2材料和方法82
12.2铅的分布83
12.2.1含量大小83
12.2.2表层水平分布84
12.3铅点源扩展到海湾的内外水域86
12.3.1水质86
12.3.2污染源87
12.3.3空间扩展88
12.3.4陆地地表污染89
12.4结论89
参考文献89
3章胶州湾底层水域的铅高含量区91
13.1背景91
13.1.1胶州湾自然环境91
13.1.2材料和方法91
13.2铅的分布92
13.2.1底层含量大小92
13.2.2底层水平分布93
13.3铅的高含量区94
13.3.1水质94
13.3.2迁移过程95
13.4结论96
参考文献96
4章胶州湾铅含量的垂直迁移及高沉降过程97
14.1背景97
14.1.1胶州湾自然环境97
14.1.2材料和方法97
14.2铅的分布98
14.2.1表层季节分布98
14.2.2底层季节分布98
14.2.3表底层水平分布趋势99
14.2.4表底层变化范围99
14.2.5表底层垂直变化99
14.3铅的垂直迁移及高沉降过程100
14.3.1沉降过程100
14.3.2季节变化过程100
14.3.3空间沉降101
14.3.4变化沉降101
14.3.5垂直沉降101
14.3.6区域沉降102
14.4结论102
参考文献103
5章胶州湾水域铅含量的年份变化104
15.1背景104
15.1.1胶州湾自然环境104
15.1.2材料和方法104
15.2铅的分布108
15.2.1含量大小108
15.2.2年份变化110
15.2.3季节变化110
15.3铅含量的年份变化110
15.3.1水质110
15.3.2含量变化111
15.4结论112
参考文献112
6章胶州湾水域铅污染源变化过程113
16.1背景113
16.1.1胶州湾自然环境113
16.1.2材料和方法113
16.2铅的分布114
16.2.11979年水平分布114
16.2.21980年水平分布115
16.2.31981年水平分布116
16.2.41982年水平分布117
16.2.51983年水平分布117
16.3铅的污染源变化过程119
16.3.1污染源的位置119
16.3.2污染源的变化过程121
16.3.3污染源的变化特征122
16.4结论124
参考文献125
7章胶州湾水域铅陆地迁移过程126
17.1背景126
17.1.1胶州湾自然环境126
17.1.2材料和方法126
17.2铅的季节分布127
17.2.11979年127
17.2.21980年128
17.2.31981年128
17.2.41982年128
17.2.51983年129
17.3铅的陆地迁移过程129
17.3.1使用量129
17.3.2使用范围130
17.3.3陆地迁移过程130
17.3.4人类的大量排放131
17.4结论132
参考文献133
8章胶州湾水域铅底层变化过程134
18.1背景134
18.1.1胶州湾自然环境134
18.1.2材料和方法134
18.2铅的底层含量135
18.2.11979年136
18.2.21980年136
18.2.31981年137
18.2.41982年137
18.2.51983年138
18.3铅的底层变化过程138
18.3.1月份变化138
18.3.2季节变化139
18.4结论139
参考文献140
9章胶州湾湾口水域铅的高沉降机制141
19.1背景141
19.1.1胶州湾自然环境141
19.1.2材料和方法141
19.2铅的底层水平分布142
19.2.11979年142
19.2.21980年143
19.2.31981年144
19.2.41982年145
19.2.51983年145
19.3铅的高沉降机制148
19.3.1水域沉降过程148
19.3.2湾口的高沉降过程148
19.3.3湾口的高沉降机制149
19.4结论150
参考文献150
第20章胶州湾水域铅的水域迁移过程152
20.1背景152
20.1.1胶州湾自然环境152
20.1.2材料和方法152
20.2铅的表层、底层水平分布趋势153
20.2.11979年153
20.2.21980年154
20.2.31981年155
20.2.41982年155
20.2.51983年156
20.3铅的水域迁移过程157
20.3.1污染源157
20.3.2水域迁移过程157
20.3.3水域迁移模型框图159
20.3.4水域迁移过程的特征159
20.4结论160
参考文献161
第21章胶州湾水域铅的水域迁移机制及模型162
21.1背景162
21.1.1胶州湾自然环境162
21.1.2材料和方法162
21.2铅的表底层变化163
21.2.11979年163
21.2.21980年164
21.2.31981年165
21.2.41982年166
21.2.51983年167
21.3铅的水域迁移机制及模型168
21.3.1污染源表层、底层含量变化过程168
21.3.2垂直迁移轨迹过程169
21.3.3水域垂直迁移的类型171
21.3.4水域迁移机制及模型171
21.4结论173
参考文献174
第22章胶州湾水域铅的水域迁移规律及变化过程175
22.1背景175
22.1.1胶州湾自然环境175
22.1.2材料和方法175
22.2铅的研究结果176
22.2.11979年176
22.2.21980年177
22.2.31981年177
22.2.41982年177
22.2.51983年178
22.3铅的水域迁移规律及变化过程178
22.3.1产生消亡过程178
22.3.2迁移规律及变化过程181
22.4结论183
参考文献183
致谢185

内容摘要
本书创新地从时空变化来研究铅(Pb)在胶州湾水域的分布和迁移过程。在空间的尺度上,通过每年铅(Pb)的数据分析,从含量大小、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季节分布的角度,研究铅(Pb)在胶州湾水域的来源、水质、分布以及迁移状况,揭示了铅(Pb)的迁移规律。在时间的尺度上,通过五年铅(Pb)的数据探讨,研究铅(Pb)在胶州湾水域的变化过程,展示了铅(Pb)的迁移过程和变化趋势:1.含量的年份变化;2.污染源变化过程;3.陆地迁移过程;4.水域迁移过程;5.沉降过程。这些规律和变化过程为研究铅(Pb)在水体中的迁移提供结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其他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研究给予启迪。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