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危机与冷战的起源 (1941-1947)
¥
50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李春放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10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1
上书时间2024-11-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春放 著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1-10
-
版次
1
-
ISBN
9787801495853
-
定价
2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14页
-
字数
324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书对人们所关注的冷战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作者不是就冷战问题谈冷战,而是从研究具体问题入手,从具体问题出发来探讨冷战问题。作者所选取的具体研究对象是伊朗危机问题。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英、苏联手驱逐了原在伊朗的德国势力,伊朗从而陷于英、苏的控制之下。为维护国家利益,伊朗施行其传统的"第三国外交"政策,将另一大国美国的势力引入伊朗,以制衡英、苏的势力。由此,美国、英国、苏联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主要围绕石油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二战期间,由于共同敌人的存在,这种矛盾冲突虽存在,但并没有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而二战后这种矛盾冲突迅速升级,最终形成"危机",从而成为战后以美苏两大阵营的全面对抗对标志的冷战形成的导火索!
作者李春放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冷战问题研究。该书系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多年潜心修改而成。作者除吸收了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利用了当事人的回忆、日记、报刊等资料外,还充分利用了美国、俄罗斯等国新近解密的大量档案资料,从而使其论述在坚实的材料基础上。全书观点正确,材料丰富,文字流畅,是一部关于冷战史研究的极有价值的参考书。
- 【作者简介】
-
李春放,1950年生,四川宜宾人。获西南师范大学文学士(1982年)、云南大学历史学硕士(1988年)和外交学院法学博士学位(1997年)。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问题研究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世界现代史、国际
- 【目录】
-
致谢
导言
第一章 历史背景
一 近代大国与伊朗
二 英帝国主义在伊朗(1917-1921)
三 早期苏伊关系(1917-1921)
四 礼萨的改革与外交战略
五 德国在伊朗势力的膨胀
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伊朗石油问题
第二章 危机的开端:盟军进驻伊朗
一 欧战和苏德战争的爆发及伊朗的中立政策
二 英苏联和出兵伊朗
三 大西洋宪章
四 礼萨王的逊位及英苏伊三国同盟条约
五 美军进驻伊朗及驻伊美军的法律地位问题
六 对盟军进驻伊朗的评价
第三章 盟国战时在伊朗的合作和龃龉
一 盟军进驻后的伊朗及其对外政策
二 英国战时对伊政策(1941-1943)
三 苏联战时对伊政策(1941-1943)
四 美国战时对伊政策和美国势力大举进入伊朗(1941—1943)
五 德黑兰会议
六 盟国在伊朗的合作和伊朗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第四章 1944年伊朗石油危机
一 两次世界大战间歇期美英争夺中东石油的斗争
二 美国对外国石油的新政策与美英石油协定
三 伊朗的石油外交与美英争夺伊朗俾路支斯坦的石油租让权
四 贝利亚计划与卡夫塔拉泽代表团
五 英美对卡夫塔拉泽代表团出使伊朗的反应
六 冷战的幽灵
第五章 1945年:走向阿塞拜疆危机
一 美苏英三大国关于战后世界安排的构想
二 石油危机后盟国在伊朗问题上矛盾加剧
三 雅尔塔会议
四 雅尔塔会议后美苏的摩擦与妥协
五 波茨坦会议
六 盟军撤出伊朗问题
七 阿塞拜疆问题和阿塞拜疆危机
八 与日俱增的东西方分歧
第六章 1946年伊朗危机
一 伊朗危机:在联合国的第一幕
二 苏伊莫斯科谈判
三 危机的高潮
四 联合国开会前的斗争
五 伊朗危机:在联合国的第二幕
六 卡瓦姆—萨德契柯夫协定
七 伊朗危机:在联合国的最后一幕
八 苏联决定从伊朗北部撤军的原因
第七章 危机的结局
一 卡瓦姆的“调和”政策和关于阿塞拜疆问题的国内谈判
二 波斯湾风云:英国的反应
三 苏联与土耳其争端的由来
四 土耳其危机及其后果
五 美国对伊政策的变化
六 十月政变和伊朗政府镇压阿塞拜疆分离主义政权
七 全面冷战的开端
八 卡瓦姆—萨德契柯夫协定的命运
结束语:伊朗危机与冷战的起源
主要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