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地理:经济体成因与地缘架构(第7版)
  • 中国经济地理:经济体成因与地缘架构(第7版)
  • 中国经济地理:经济体成因与地缘架构(第7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经济地理:经济体成因与地缘架构(第7版)

满39或者五本包邮正版图书

12.9 2.0折 63 八五品

仅1件

黑龙江哈尔滨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欣 著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2

版次7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08-22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胡欣 著
  • 出版社 立信会计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2
  • 版次 7
  • ISBN 9787542924056
  • 定价 63.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673页
  • 字数 872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立信财经丛书
【内容简介】
  2008-2009年,随着“金融海啸”向实体经济和各地域经济体蔓延,几乎无一幸免。然而,也有一些有利变化悄然而至,即以美、欧为主宰的经济地域全球化格局发生了改变,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独立影响加大。
  作为全球成长最快的地域经济体,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以至于2007-2008.年短短的两年内,中国内地就已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可望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本来,世界经济已经呈现出重心向新兴国家转移的结构性调整,这一趋势已持续了十多年,只不过“金融海啸”的出现和美、欧、日的经济衰退,加速了上述调整的步伐而已。
  概括而言,一个发展势头多年居世界前列的新崛起大国或地区,必然会产生很多的经济学现象,经济地理学在其中亦有丰富的内涵需要认识和表述。而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现代化,将可能在2020年前后实现,这必然要涉及它们的地域载体及其布局形态,并由此而对各主要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内经济发展布局,已有多年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以及工业结构演变中的重新重化工业化潮流和高耗能及重污染。虽然从世界经济史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在崛起为工业强国时,都会造成环境破坏,但因中国崛起的速度与规模空前,故污染的累积与爆发也属空前,而与经济高速成长相伴而至的巨大生态损失,劳动力资源损伤,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隐患等,都使资源、环境问题严重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多年来的高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很大,不少地方出现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表现为:快速增长一环境污染一污染积累一生态灾难一可持续发展受到拖累,使之面临发展与环保两难抉择。
【作者简介】
  胡欣,1939年出生于湖南桃江,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曾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经济地理学研究,后相继在国家建设部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政策研究中心从事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主要专著与合著有:《中国经济地理》、《中国地理学史》、《城市经济学》、《城市建设经济学研究》、《现代城市建设经济学》、《流动人口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等。《中国经济地理》在日本翻译出版。《中国地理学史》在中国台湾出版。《自然资源的布局及开发》专题论文,则收集在中国香港的《中国经济大趋势》中发表。在建设部曾5次参与编制城市规划,有成果6项。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经济布局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2)
二、介于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之间的学科,区域合作机制兴起及其影响(2)
三、地理学轻视区域地理研究,经济学还算重视区域经济(3)
四、各种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兴起、区域协调发展及参与涉及地域空间建设重要项目综合论证是中国经济地理学在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4)

第一章经济布局概论
第二节我国经济发展与布局的展开
一、经济发展及世界地缘经济新格局(8)
二、大区域布局失衡与“西部大开发”,经济重心沿海化与经济地域多元化(9)
三、市场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10)
四、经济发展的区域化趋势及问题(10)
第二节影响经济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布局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加快,并对经济布局的影响加大(11)
二、自然资源“约束”对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影响增大,资源严峻形势日趋加剧,资源已成发展瓶颈(11)
三、人力资源能力,知识与智力因素对经济布局的影响力更趋明显,高素质劳动者已成为资本的载体,并直接影响科技含量高的一些部门的配置(12)
四、技术与工艺流程的变化对经济布局的影响(15)
五、政治环境和政策变化对经济布局的影响(16)
六、地域文化及商帮对经济布局的影响(19)
第三节经济布局合理化: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一、布局问题涵盖(21)
二、重要教训(22)
三、经济布局合理化思路;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的应验及反复(22)

第二章农业布局及其区域比较因素分析
第一节农业经济结构和布局的变化
一、农业内涵变化,相关政策改变(32)
二、农业经济发展及结构演变,农产品供求格局改变(32)
三、人世促使我国加快农业改革及结构调整(33)
四、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生产要素配置优化;农业格局优化(33)
五、农业经济发展难题及对布局影响(34)
第二节区域比较优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一、区域特色及区域比较优势(34)
二、向区域化、优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34)
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35)
第三节世界主要谷物生产国及其地理基础
一、谷物生产国际比较(35)
二、水稻育种技术突破与稻作地理,长江流域水稻带(36)
三、小麦生产地理分布,专用小麦带建设、布局(38)
四、玉米生产地理分布,专用玉米优势区建设、布局(40)
五、大豆生产长期萎缩,大豆振兴计划与优势区域布局(41)
第四节商品粮基地选址与建设,粮食增长中心北移,水资源瓶颈
一、人均耕地递减,耕地总体质量不高(42)
二、商品粮基地选址与建设(42)
三、粮食减产、粮食安全、粮食储备及其区域对策(43)
四、区位选择和国家投入及政策激励(43)
五、耕地整理、造地增粮与相应的地理基础(44)
六、全国粮食生产地理重心转移,流通格局改变(44)
七、北粮南运与南水北调,水资源短缺及优化配置(45)
八、大西线调水设想及高成本障碍;缺水问题解决之道(47)
九、国际农业合作与进口粮源保障体系;“海外屯田”论分析(48)
第五节经济作物对地域条件的特别要求及其生产与布局调整
一、我国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发展和布局特征(49)
二、棉区布局大调整(49)
三、主要产棉区的建设与布局(51)
四、油料作物种植及其地理分布;重点区域布局选择(53)
五、糖料作物地理分布,蔗区布局大调整(54)
六、烟草、茶叶种植和桑蚕业地理分布变化(55)
七、水果生产地理分布,苹果、柑橘优势产区布局(58)
第六节林业定位变化,分区域林业建设与布局
一、林业定位重大转变,满足生态产品需求赋予林业新使命(58)
二、森林的非采伐性贡献以及“碳汇功能”等开始受重视(59)
三、森林资源及其配置状况是林业发展基础(60)
四、森林资源的地理分布及林业布局(60)
五、天然橡胶双重特质及地理分布的局限性(64)
六、中止数十年超强度采伐,保护天然林,营造人工林(64)
七、集体林权改革和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及其区域界定(65)
八、境外森林资源利用及开发方式(66)
九、总体布局设想与分区域林业建设(66)
十、荒漠化危害,成因分析及对策(67)
第七节牧业发展中的过牧危害及生态灾难,牧业基地建设
一、牧业经济地位上升(67)
二、牧业结构变化,新的产业链及产业化模式(67)
三、牧业地区分布概况;养牛业国际比较(68)
四、牧业生产类型区;牧业布局因过牧及草原生态灾难而改变(69)
五、牧业发展前瞻,无序发展的灾难性后果,重点建设的牧业基地(71)
第八节渔业结构变化及产业布局改变
一、渔产居世界之首,但加工差距大(72)
二、渔业产业结构变化(73)
三、发展渔业的资源条件(73)
四、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渔民“失海”(74)
五、长江渔业资源衰退(75)
六、从资源条件变化到发展战略调整,建立三个优势区(75)
七、专属经济区制度对海洋捕捞业的重要影响(76)
八、渔业地理分布的变化(76)
九、主要渔港、渔场、渔获物产地(78)

第三章能源布局及能源运输路径选择
第一节能源资源与能源结构
一、能源资源总量大,但油气资源不足(82)
二、地理分布和运输格局,运输高成本因素(82)
三、能源自给率不低,但能源结构性矛盾突出(82)
四、高油价时代来临及其对能源结构与布局变化及地缘经济的影响(84)
五、替代能源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比重上升,并开始由替代能源向主流能源转变(84)
第二节煤业布局由北向西延伸
一、煤业发展变迁及地位变化(85)
二、保有储量大,分布相对集中,但优质资源渐少,地质开采条件渐差,必须考虑煤炭资源安全(85)
三、北煤南运、西煤东运格局长期存在(86)
四、主要煤企;产销基地(87)
五、体制调整、布局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化;山西煤炭基地建设;西部煤炭基地新格局;地域布局调整的原则(87)
六、集中度低,粗放经营,矿难频发,小煤矿屡禁不绝(88)
七、煤层气分布的地域性,环保、矿难双重压力促进煤层气开发利用(88)
八、煤业发展与合理布局前瞻;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89)
第三节石油:稀缺战略资源;探明不足,布局几经转移;石油输入及运输通道选择
一、“石油峰值”时代到来及其经济影响(90)
二、油价影响世界经济布局版图(90)
三、石油资源探明不足,人均资源量更低(91)
四、石油工业发展及地位变化,勘探开发布局转移(91)
五、石油安全与经济安全,运油路径及战略储油基地(93)
六、石油工业地区分布概况(94)
七、陆上主力油田及其开发利用评介(95)
八、海上油田(96)
九、主要石油企业市场份额及经营格局(97)
十、新的石油发展格局:国内增产,国际合作开发(98)
十一、寻求稳定油源,石油输入选择与战略;主要运输通道及其对经济布局影响(99)
第四节天然气:气源偏西,用户居东,西气东输及境外气源布局态势
一、天然气工业发展滞后,“油气产量比”失调及其对策(101)
二、资源总量仍然不足,运输距离过长(102)
三、已发现的天然气富集地(102)
四、陆上主力气田及其开发利用评介(103)
五、海底天然气田(105)
六、周边气源,俄气、土气南下与澳气北上及缅气东输;LNG项目布局(106)
第五节炼厂布局及影响布局因素分析
一、炼油企业地位上升,炼厂布局原则变迁;风灾对布局集中度过高的影响(108)
二、主要炼油基地的形成;销售布局与消费结构;炼油增量最大的基地(109)
三、炼厂沿江、沿海布局比较分析;对环保与安全要求高,运输成本不应成为唯一因素(110)
四、新厂择深水岸线而建,但须注意台风路径(111)
五、四条运输通道建立对炼厂布局的影响(111)
六、高油价对炼厂布局影响,油砂、油页岩资源评价(111)
第六节电力:优化区域结构与电源布局
一、二次能源特征及其布局;大企业集团组建规模化与结构特征(112)
二、电力瓶颈一区域性缺电一结构性矛盾(112)
三、优化区域结构和电源布局及其要素分析(113)
四、水火电之比几经起伏,“水电比”也并非越高越好(114)
五、优化电源结构与结构调整趋势分析(114)
六、火电发展快,污染总量很大;火电布局及环境选择,燃煤电厂选址;洁煤技术使煤电布局重获生机(115)
七、水力资源与主要水电基地(116)
八、水电开发布局,部分地区过度开发,水电经济过热,布局过于集中,水电产业链结构不当,对区域经济结构以及生态环境与景观均有害(118)
九、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对优化电源布局的影响;选址要素(120)
第七节新能源大力开发及其地域分布
一、大力开发新能源时代背景(121)
二、绿色电力—风电:从微不足道跻身世界主流能源;我国风电资源、政策、布局,主要风电场选址条件分析(121)
三、核电发展起伏大,核电基地、建设,布局的主体思路及变化(124)
四、择地批量建造大型核电;沿海与内陆布局比较,核电站选址特殊性、复杂性;厂址储备(126)
第八节西电东送,全国联网;涉及地理区域及效益;电网毁损地理因素分析
一、能源地理分布的局限性,大地域范围能源资源优化配置(129)
二、跨省电网及其布局,规模效益急剧扩展,但对自然、气象灾难估计不足(130)
三、全国联网、西电东送主要涉及的地理区,效益与负面影响(132)
四、西电东送主通道(133)
五、西电东送与宏观经济布局(134)
六、电网毁损及其自然地理因素分析(135)

第四章制造业结构重组及布局变化
第一节世界制造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布局的新变化
一、制造业全球生产经营的传统方式(138)
二、制造业跨国公司的新变化,布局也随之改变(138)
三、追溯制造业的历史变化及对大国崛起的重要性(138)
第二节中国制造业结构重组、地位上升及国际比较
一、制造业发展概况,其“黄金发展期”及转型期(139)
二、重新重工业化及重化工格局长期存在对制造业结构与布局的影响(139)
三、在世界制造业中地位变化(140)
四、制造业主要部门结构、地域结构概貌(141)
五、制造业人工成本优势明显,现有所削弱,但仍是全球“成本洼地”之一(141)
六、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同美、日、德、印制造业发展和布局的比较分析(143)
七、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及对制造业布局的影响(145)
第三节钢铁业跨区域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临港布局成为首选
一、钢铁业从“夕阳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45)
二、钢铁工业的特殊敏感性,国际并购潮及其新格局(146)
三、产业集中度低,过度、无序投资扰乱合理布局(148)
四、布局特征、制造流程和产业技术政策变化(149)
五、依赖进口矿对生产成本与企业布局的巨大影响,迫使其布局向深水港近旁转移(150)
六、钢铁产业发展及布局上承接国际转移的条件分析;产业布局转移与污染转移(151)
七、主要钢铁企业、生产基地特色;寻找出海口,构建布局新空间(152)
八、主要钢铁集团扩张趋势和淘汰落后产能及跨区域重组(154)
九、跨区域重组与布局转移,临港布局成为首选(155)
十、关联度高的有色金属工业(155)
十一、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转型与布局改善(156)
第四节机械电子工业:组建企业集团,调整布局
一、机械工业发展水平,布局变化(159)
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的结构、布局演变(160)
三、汽车工业格局初步确立,跨国公司在华布局基本完成;自主知识品牌发展相对滞后(163)
四、船舶制造业基地的分散与整合;岸线资源影响布局,主要造船基地布局特征
……
第五章交通运输网络构成及其布局变化
第六章乡镇经济发展与布局调整及区域集群配置
第七章城市发展、城市化及其空间格局
第八章区域经济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九章对外开放地域格局,国际产业转移与资本地域流动
第十章华东地区经济
第十一章中南地区经济
第十二章华北地区经济
第十三章东北地区经济
第十四章西南地区经济
第十五章西北地区经济
第十六章台、港、澳经济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