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学庐丛稿(16开精装 全16册 原箱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晚学庐丛稿(16开精装 全16册 原箱装)

内容简介:《晚学庐丛稿》之分类,按照传统目录学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包括《墨守要义》《墨辨斠注》《元史札记》《本草纲目辑注札记 》《中国美术史二编》《中国美术史长编》等,可以看出叶瀚涉猎广泛,兼通四部。其精于墨学,尤以其承晚清浙派印学余绪,嗜于金石之学。这些手稿还包含同一书在不同时期的稿本,圈点批改之中可以看到作者思想的变化。

11760 7.5折 15680 全新

库存5件

河南郑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叶瀚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5680元

货号2108

上书时间2024-06-29

建安文化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晚学庐丛稿》之分类,按照传统目录学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包括《墨守要义》《墨辨斠注》《元史札记》《本草纲目辑注札记
》《中国美术史二编》《中国美术史长编》等,可以看出叶瀚涉猎广泛,兼通四部。其精于墨学,尤以其承晚清浙派印学余绪,嗜于金石之学。这些手稿还包含同一书在不同时期的稿本,圈点批改之中可以看到作者思想的变化。此次影印的《晚学庐丛稿》藏于上海图书馆,皆为叶氏手稿本,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目录:總目録

第一册

前言一

凡例一

册一穀梁釋經重辭説稿本三

揚雄方言存没考稿本三五

漢畫偶譚稿本六三

册二六藝通誼稿本八九

册三六藝通誼初稿本三一五

册四六藝隅見稿本三七七

册五元史札記稿本四〇五

元史講義(一)稿本四三三

第二册

册六元史講義(二)稿本三

册七元史講義(三)稿本一七七

册八上古史(一)民國間鉛印本三五一

第三册

册九上古史(二)民國間鉛印本三

册十中國通史稿本二〇一

册十一孔子世家箋注稿本四一五

第四册

册十二秦敦考釋稿本三

册十三浙江造象目蕞録稿本九一

四川造象目蕞録稿本九五

直隸造象碑目蕞録稿本一〇七

常山貞石志造像目稿本一六五

山左訪碑録造象目稿本一七一

册十四河南省造象目蕞録稿本二六一

陝西省造象目蕞録稿本三二九

册十五龍門有年月造象録民國間油印本三九五

龍門象種略考稿本五〇七

第五册

册十六龍門有年月造象録初稿本三

册十七塑壁殘影改定稿本一九三

册十八湖北沔陽陸氏舊藏北齊造像考稿本二四七

册十九四川摩崖像稿本二六五

浙江杭州西湖石屋洞摩崖像稿本三一六

碑石像目(一)稿本三三三

第六册

册二十碑石像目(二)稿本三

册二十一晚學廬藏碑像目存稿本一九五

册二十二中國學術史長編稿本三六三

第七册

册二十三中國學術史稿本三

册二十四中國學術史(一)稿本一九五

册二十五中國學術史(二)稿本三七九

第八册

册二十六中國學術史民國間鉛印本五

册二十七國學通論民國間石印本(自“尚書定本註釋”起配補鉛印本)二九九

第九册

册二十八國學研究稿本三

册二十九國學研究法初稿本九七

册三十國學研究法稿本一六一

册三十一老子學派考稿本一八九

册三十二墨經詁義上編民國九年(1920)鉛印本二二七

册三十三墨經詁義下編(一)稿本(第二次改定本)三七九

第十册

册三十四墨經詁義下編(二)稿本(第二次改定本)三

册三十五墨經詁義上編稿本(手校本)一六一

册三十六墨經詁義下編稿本(手校本)四一五

第十一册

册三十七墨經詁義初稿本三

册三十八墨學派衍考證稿本一三九

墨説要指稿本一四七

墨説釋要擬目稿本一五五

墨辯釋要擬目稿本一五七

墨辯釋要札記稿本一七七

墨辨釋詞稿本一八五

墨辨解故跋稿本 一八七

小取篇假定例稿本一八九

墨守要義稿本一九七

册三十九墨辨斠注稿本(第五次定本)二四三

第十二册

册四十墨辯斠注稿本三

墨辯校注稿本(第一、二次寫定本)三九

墨辯斠注初稿本六九

墨守斠注稿本一〇五

册四十一墨辨斠注稿本一二七

墨辯斠注稿本一四七

墨經詁義下編稿本一五五

墨守斠注札記稿本一七七

册四十二靈素解剖學述大旨稿本二二一

本草集注札記稿本二四九

靈樞經經脉篇解稿本二八五

册四十三靈素解剖學初稿本三二五

册四十四靈素解剖學(一)稿本四三三

第十三册

册四十五靈素解剖學(二)稿本三

册四十六本草綱目輯注札記稿本八九

册四十七十二經脉考稿本一一九

册四十八中國美術史稿本一四三

第十四册

册四十九中國美術史第二編(一)稿本三

册五十中國美術史第二編(二)稿本二七五

第十五册

册五十一中國美術史第一編民國間鉛印本三

册五十二中國美術史第二編民國間鉛印本二六三

册五十三唐陶史札記稿本四九九

册五十四瓷史札記稿本五四一

第十六册

册五十五織繡史札記稿本三

牙角工雕刻札記稿本五五

册五十六晚學廬札記稿本八三

册五十七文心雕龍札記稿本二六九

册五十八晚學廬文稿稿本二九一

册五十九晚學廬詩文稿附尺牘稿稿本四三九

册六十樂章集選稿本五六五
前言:前言

《晚學廬叢稿》是晚清民國時期學者葉瀚的著作集,原書分爲六十册,多爲稿本,亦有少量石印本、鉛印本、油印本,集中反映了作者一生學術研究之精華。在大師輩出的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葉瀚或許算不上聲名卓著的學者,但現在我們通觀此文稿,亦足見其學術成就之卓越。



葉瀚(1863—1933),字浩吾,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余杭區)人,曾爲仁和增廣生員,在上海格致書院學習,後到日本留學。葉瀚的思想較爲開闊,尤其是在日本留學期間的學習經歷,使他對腐朽的清政府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也爲他日後開展維新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1889年,晚清洋務派代表張之洞由兩廣總督調任湖廣總督,葉瀚與譚獻、康有爲、夏曾佑、黄紹箕等名流齊聚張氏門下。在張之洞的領導下,他們開始嘗試進行維新變法運動。1893年,張之洞在湖北創辦自强學堂,葉瀚任學堂教員。1897年秋,葉瀚與汪鍾霖等人在上海成立“蒙學公會”,同年11月,在上海創辦《蒙學報》。1898年,葉瀚在上海創設速成師範傳習所。1900年,葉瀚在上海參加保皇活動,并在“中國議會”成立大會上任主席,主張尊光緒帝,不承認其他任何權利機構,還强調用維新改革國家政體。由此可見葉瀚思想的雙重性。對於清政府而言,他的矛頭并非直指光緒,而是指向以慈禧爲代表的阻礙光緒變革國體的一切勢力。1902年,葉瀚與蔡元培、蔣智由等成立中國教育會。1905年,與蔡元培、杜亞泉等創辦理科通學所。1915年年秋,葉瀚任北京大學史學系兼國史館編輯員。1919年夏,國史館改組,葉瀚專任史學系教授。1923年,葉瀚加入北京大學考古學會。雖然葉瀚曾接受日本的新式教育,也曾與清末維新派先驅們一起并肩戰鬥,但他在北京大學任教時的教育理念則屬於舊學派别,這一點從他所流傳下來的著述中可以得到印證。後來在國學門第四次懇親會上,胡適就曾批評以葉瀚爲代表的舊學派必將走向滅亡,而葉瀚對於這種抨擊并未作過多解釋,衹是非常低調地承認自己已近古稀之年,情願在舊路上多做些功夫,新路的開拓留給後人。

縱觀葉瀚的一生,他生在清末風雲激蕩的時代,兒時接受的私塾教育使得他對封建皇權有着特殊的感情。儘管後來先後在上海和日本接受了新式教育,但對於皇帝的推崇始終未變。而他本人的學術研究,也是以舊學爲主。



葉瀚研究領域廣泛,涉及國學和新學兩大領域。在國學領域,以史學、子學、經學等爲代表;在新學領域,以學術史、醫學、天文學、翻譯學等爲代表。今所見《晚學廬叢稿》,收入其史學、經學、諸子學、學術史、中西醫學、中醫學、天文學等諸多方面的稿本著述(少量著作爲石印本、鉛印本、油印本),較爲全面地反映了葉瀚的主要學術成就。

該書原稿分裝六十册,每册封面題寫本册主要著述,第一册右下有“都六十册”,此後各册僅著明册數。就筆迹來看,應當是作者親筆書寫,裝訂可能經過後人修整。全稿多用稿紙寫就,每册葉數不等。每册卷首右下除鈐“上海圖書館”朱文方印外,并無其他印記。稿件中有少量石印本、鉛印本、油印本,分别爲:第八册封面題“上古史一”,題簽寫“上古史鉛印本散頁有殘闕”,可知本册爲鉛印散頁,并未裝訂成册;第九册封面題“上古史二”,右上標“二
共兩册”,知與第八册爲上、下兩册;第十五册封面題“龍門有年月造象録附龍門象種考略”,本册前五十六葉爲油印本;第二十六册封面左上印有“中國學術史”,中間以工筆小楷題“北大講義
葉浩吾先生撰”,内封題“學術史”,知此稿爲葉瀚供職北京大學時之講義;第二十七册封面題“國學通論”,本册前八十一葉爲石印本,八十二葉至一○五葉爲鉛印,其中石印部分每半葉十行,行三十二字,白口,單黑魚尾,四周雙邊,版心上題“國學通論”,下題“國立北平大學女子學院”,而鉛印部分每半葉十一行,行四十字,其他版式與石印部分相同;第三十二册封面題簽“墨經詁義上編”,内封葉署“中華民國九年五月
杭縣葉瀚著 不許翻印”,知此書排印於民國九年;第五十一册、五十二册封面分别爲“中國美術史第一編”“中國美術史第二編”,第五十一册封面有葉瀚堂侄葉景葵題識,大致叙述此稿整理付印經過。

手寫稿本多用統一印製之稿紙寫成,大致分爲三種:一爲半葉八行稿紙撰寫,單魚尾,白口,四周雙邊,朱界格,版心下有“同懋祥”三字;一爲半葉六行稿紙撰寫,單魚尾,白口,四周雙邊,朱界格,版心下有“大升泰”三字;一爲半葉六行稿紙,單魚尾,白口,四周雙邊,朱界格,版心下有“萬興號”三字。此外,還有同興榮南紙店、静文西號、文茂祥、公益號製、榮慶號等。稿件中亦有少量用白紙書寫,如:第十五册前五十六葉以白紙書寫,每半葉八行,行二十字,注文小字雙行同;第五十九册有多葉用白紙打界格書寫等。這些手寫稿本的稿紙中有多册有水迹漫漶痕迹,因本稿多爲初稿或修改稿,故作者對於紙張之要求并不苛刻,即使稿紙過水亦照常書寫文字。



本稿之分類,按照傳統目録學經、史、子、集四部分類,也足見作者學術研究領域之廣博,今將所涉相關著作分類情况簡要分類如下:

經部著述自第一册至第四册,具體分册情况爲:第一册爲《穀梁釋經重辭説》;第二册、三册爲《六藝通誼》,由稿件寫作情况來看,第二册較爲工整,第三册則略顯隨意,知前者爲謄寫稿,後者當爲初稿本;第四册爲《六藝隅見》。第一册另含《揚雄方言存没考》《漢畫偶譚》,不知此處爲何與《穀梁釋經重辭説》并列。

史部著述自第五册至第三十册,具體分册情况爲:第五册包含《元史札記》《元史講義(一)》兩種;第六册爲《元史講義(二)》,第七册爲《元史講義(三)》;第八册爲《上古史(一)》,第九册爲《上古史(二)》;第十册爲《中國通史》;第十一册爲《孔子世家箋注》;第十二册爲《秦敦考釋》;第十三册含《浙江造象目蕞録》《四川造象目蕞録》《直隸造象碑目蕞録》《常山貞石志造像目》《山左訪碑録造象目》;第十四册含《河南省造象目蕞録》《陝西省造象目蕞録》;第十五册爲《龍門有年月造象録》《龍門象種略考》;第十六册含《龍門有年月造象録》(初稿本),知第十五册爲據此謄寫稿;第十七册爲《塑壁殘影》(改定稿本);第十八册爲《湖北沔陽陸氏舊藏北齊造像考》;第十九册含《四川摩崖像》《浙江杭州西湖石屋洞摩崖像》《碑石像目(一)》;第二十册爲《碑石像目(二)》;第二十一册爲《晚學廬藏碑像目存》;第二十二册爲《中國學術史長編》;第二十三册爲《中國學術史》;第二十四册爲《中國學術史(一)》;第二十五册爲《中國學術史(二)》;第二十六册爲鉛印本《中國學術史》,乃據稿本排印;第二十七册爲《國學通論》;第二十八册爲《國學研究》;第二十九册爲《國學研究法》,因封面右側題寫“中華民國十六年九月吾寫定本初稿”,知此稿爲初寫稿;第三十册爲《國學研究法》。

子部著述自第三十一册至第五十七册,具體分册情况爲:第三十一册爲《老子學派考》;第三十二册爲《墨經詁義上編》;第三十三册爲《墨經詁義下編(一)》;第三十四册爲《墨經詁義下編(二)》,本册與上一册是同一著作,爲第二次改定本;第三十五册爲《墨經詁義上編》;第三十六册爲《墨經詁義下編》;第三十七册爲《墨經詁義》(初稿本);第三十八册包含《墨學派衍考證》《墨説要指》《墨説釋要擬目》《墨辯釋要擬目》《墨辯釋要札記》《墨辨釋詞》《墨辨解故跋》《小取篇假定例》《墨守要義》;第三十九册爲《墨辨斠注》(第五次改定本);第四十册爲《墨辯斠注》、《墨辯校注》(第一、二次寫定本)、《墨辯斠注》(初稿本)、《墨守斠注》;第四十一册含《墨辨斠注》《墨辯斠注》《墨經詁義下編》《墨守斠注札記》;第四十二册含《靈素解剖學述大旨》《本草集注札記》《靈樞經經脉篇解》;第四十三册爲《靈素解剖學》(初稿本);第四十四册《靈素解剖學(一)》;第四十五册爲《靈素解剖學(二)》;第四十六册爲《本草綱目輯注札記》;第四十七册爲《十二經脉考》;第四十八册爲《中國美術史》;第四十九册爲《中國美術史第二編(一)》;第五十册爲《中國美術史第二編(二)》;第五十一册爲《中國美術史第一編》;第五十二册爲《中國美術史第二編》;第五十三册爲《唐陶史札記》;第五十四册爲《瓷史札記》;第五十五册含《織繡史札記》《牙角工雕刻札記》;第五十六册爲《晚學廬札記》;第五十七册爲《文心雕龍札記》。

集部著作自第五十八册至第六十册,具體分册情况爲:第五十八册爲《晚學廬文稿》;第五十九册爲《晚學廬詩文稿附尺牘稿》;第六十册爲《樂章集選》。

從分類來看,作者秉持傳統的學術理念,以經學爲首,四部分類中也體現出作者對某些著作的傳統認知。



從學術思想角度來看,葉瀚仍然堅持舊學的傳統,這主要體現在他對這些文稿的分類。從其著作來看,也具有鮮明的舊學特點,現以經、子兩類著作爲例加以簡要説明。

經部著作收入葉瀚手稿三種,其中《穀梁釋經重辭説》主要闡述《穀梁傳》釋經特點,葉瀚説:“傳《春秋》者,惟今文公、穀二家尚能及。孔子作《春秋》本有,然二傳家法又各有不同。《公羊》長於解義,《穀梁》長於釋辭。昔人語《穀梁》長於經,即謂其善釋經辭也。”這是對《公羊》《穀梁》二家釋經特點的總體概括。四庫館臣在《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經部二十六·春秋類》總序中説:“説經家之有門户,自《春秋》三傳始,然迄能并立於世。其間諸儒之論,中唐以前則《左氏》勝,啖助、趙匡以逮北宋,則《公羊》《穀梁》勝。”這種解經傳統也與葉瀚所説情况相符,以此足見其對傳統經學之重視。

本稿所收葉瀚經學著作代表當屬《六藝通誼》,此稿分裝兩册,第二册謄寫稿,第三册爲初稿,兩稿相較,可見作者撰寫過程。這部著作鮮明地體現出作者以儒爲本的思想傾向。他在序言中説:“春秋七國之際,諸子百家群焉并起,其足爲世資者莫備於儒。故《史·孔子世家》贊曰:‘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皆折衷於夫子,可謂至聖矣。’斯言也,洵非阿其所好也。蓋道家之任天輕人,於哲學所見甚深,然不足爲治道之用。孫、吴之兵,管、商、申、韓之刑名法術,雖以臻一時之富强,然純任權威令天下重足屏息。而一旦民亂驟起,則武力刑威皆不爲用,而其説立窮。墨子之商儉非攻、尚同兼愛,頗近於今日民本政治。然强爲齊同,不事文制,究非人情所堪。則其見雖公,而立法過激,轉足以亂天下而壞治序。惟孔子崇倫理之備,明天人之故,達帝王之道,制作六藝。”此論立足高遠,縱論道、兵、法、墨四家之短長,最後歸結到儒家,大有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之意。接着,作者從學術史角度針對漢以來所傳秦博士六藝之書而提出自己的觀點,葉氏認爲此後所傳孔子之學多摻雜己説,并非純粹的孔氏之學。他所作《六藝通誼》之論經原則爲:“不依經注傳疏,必根據史實,又於史實而外佐以諸子文辭,故發見之證似較多……當絀兩漢而上求之七十子傳記與周秦諸子庶茫渺之遺言,可冀其稍得近是。然後再沿流而下,分代考瞽,明其變遷之故,庶不致爲蔀曀所蔽。”由此可知,葉瀚雖然重視傳統學術,但他在對傳統文獻的認識上又糅合了西方的研究方法。

在子部著述中,葉瀚對《墨子》一書研究頗深,本稿收入其墨學著述十餘種,較爲重要者有《墨經詁義》《墨辨斠注》兩書。《墨經詁義》收入稿本三種,第三十三、三十四兩册爲第二次改定本,三十五、三十六兩册爲手校本,且作者又加以校勘;三十七册爲初稿本。另,第四十一册亦有部分稿本。此書分爲上、下兩編,上編卷前有《墨子學術起源考》一文,大致分爲《〈漢書·藝文志〉墨家〈尹佚〉二篇》《墨子大誼考》兩部分論述。《〈漢書·藝文志〉墨家〈尹佚〉二篇》討論《漢書·藝文志》諸子類墨家所載《尹佚》二篇的問題,《墨子大誼考》主要討論《墨子》一書之主旨思想。全文最後討論了《墨子》一書作者問題,他説:“今考諸《經上、下》,凡説書之義,談辯之法,從事之制作,罔不具乎其中,又安能謂《經上、下》非翟所親著乎?由此言之,則宋潛溪謂《親士》以下七篇爲《墨經》,其爲謬可不辯而自明矣。”據此可知,葉氏認爲《墨子》一書的作者是墨翟。此書正文盡引首句,其下分别從書説義證、談辯例證兩個角度闡述文義,從文辭脉絡、行文文法角度分析《墨子》行文特點,對於理解《墨子》文義大有幫助。

《墨辨斠注》本稿收入七種,書名還有作《墨辯斠注》《墨守斠注》《墨辯校注》者。作者在自叙中交代寫作此書的目的:“今之《墨辨斠注》何爲而作也?爲釋墨辨之例而作。”他將《墨子》全書分爲三科,即“説”“辨”“守”。這三者的含義分别爲:“‘説’以宣揚本旨,‘辨’以彰制是非,‘守’以禦止攻害。”葉瀚認爲,自《尚賢》《尚同》以至《非儒》皆爲墨説,《修身》《親士》爲説解;自《經上》《經下》以至《大取》《小取》皆爲墨辨,《耕柱》《貴義》爲辨解;自《備城門》《備高臨》以至《備蛾傅》爲墨守,《迎敵祠》《旗幟》爲守解。《墨子》文義艱澀,歷來難讀難懂,葉瀚的這種劃分對於《墨子》的理解確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看出,這種劃分并非純粹從文章結構角度出發,而是以《墨子》全書主旨爲中心來全面考察文本内藴,在墨學研究領域具有一定的開創意義。

綜上所述,儘管葉瀚的學術成就在同時代或許未能超越諸多名家,但從現存的文獻來看,其學術著作仍堪稱時代交匯之際的典範之作。《晚學廬叢稿》彙集了葉瀚一生的學術精髓,同時也從側面折射出時代變遷給學術界帶來的深遠影響。這部手稿絶大多數爲作者親筆書寫,少數爲鉛印、石印、油印等版本,可能係作者自費出版,因此在學術界流傳并不廣泛。目前,這部手稿珍藏於上海圖書館,查閲起來頗爲不便。此次將其影印出版,無疑是對學術界的一大貢獻,必將有助於推動葉瀚乃至民國學術研究的深入發展。

劉佩德司領超

二〇二四年四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