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橹 白族视觉艺术的境界——民间对杨黼绘画的评论
  • 赵橹 白族视觉艺术的境界——民间对杨黼绘画的评论
  • 赵橹 白族视觉艺术的境界——民间对杨黼绘画的评论
  • 赵橹 白族视觉艺术的境界——民间对杨黼绘画的评论
  • 赵橹 白族视觉艺术的境界——民间对杨黼绘画的评论
  • 赵橹 白族视觉艺术的境界——民间对杨黼绘画的评论
  • 赵橹 白族视觉艺术的境界——民间对杨黼绘画的评论
  • 赵橹 白族视觉艺术的境界——民间对杨黼绘画的评论
  • 赵橹 白族视觉艺术的境界——民间对杨黼绘画的评论
  • 赵橹 白族视觉艺术的境界——民间对杨黼绘画的评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赵橹 白族视觉艺术的境界——民间对杨黼绘画的评论

300 九五品

仅1件

河南郑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橹

年代改革开放 (1977-1989)

页数23页

尺寸26 × 19 cm

上书时间2024-04-0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喜洲漫游忆赵橹(上)——大理春游访史 
在喜洲街巷中走行,要找寻彩云街的赵橹旧居吗?显然不好找。赵橹生前未与我说过他在喜洲旧居之事,而我也未想到日后会到喜洲来。此时萦绕心头的,却是赵橹应先父之邀主编《海鸥周刊》之往事,像影像般地浮现眼前。
1945年5月,先父戴扶青在昆明创办《海鸥周刊》纪念戴安澜将军,首任主编是西南联大教授、著名化学家、报刊专家曾昭抡。抗战胜利后,曾昭抡教授返北平接收恢复北京大学化学系,加上经费困难,《海鸥周刊》未出版几期便停刊了。以后,先父多方奔走,历经曲折,在有关人士支持下,终于在1947年5月5日将《海鸥周刊》在昆明复刊,刊号重新算起,此时的主编就是赵橹,在赵橹等青年学生的支持下,先父克服困难,使周刊坚持出版,直至1949年9月被云南当局封闭,先父逃脱了军警搜查。《海鸥周刊》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以纪念抗日英雄为缘起的抗战民主刊物。有关该刊之研究成果,先后刊于《新闻研究资料》《近代史资料》《郭沫若学刊》等刊物,并在1991年获得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这里所述,均为后话,详情将在另篇再叙,本篇还是回述赵橹这儿。
省政府颁发的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证书  (戴美政摄)

省城寻访赵橹
70年代末期,本人开始追寻《海鸥周刊》往事时,只有父母说过的少许印象,对其中缘由所知绝少。为此,找寻当初与先父共事之长辈,了解真情就是当务之急。
说来也巧,约在1980年某一天,在昆明文庙街偶然遇到先父之友人王福成,他是某印刷厂厂长,40年代是中共地下党还是外围组织成员记不清了,王福成之弟王乃宇曾当过《海鸥周刊》编辑,因此他俩与我家均熟悉,父母也很尊重他们。王叔叔告知:“美政,我见到赵橹了,前不久《云南日报》还登过他的文章。”
听此消息真是意外之喜,但王福成说赵橹在某出版单位还是研究所,具体却不肯定,我只有自己去找。从哪儿找起呢?稍后想,赵橹是白族学者,应先到大观路云南民族出版社问问看,待赶到该社办公楼问了几层楼,都说该社没有赵橹。失望之中略加思索,便赶到云瑞西路《山茶》编辑部打听(那个编辑部是《山茶》还是《滇池》,至今已记不清了,那院子后来是昆明市政协文史委机关),那天正好编辑部开会,一位女同志说,赵橹我知道,就在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他们在云南饭店办公。啊,真巧!云南饭店在光华街,距此也不远,就这样,骑自行车奔走半天没有白跑。
家中原先所存旧照片中,有张先父与赵橹等人的合影印象颇深,照片中赵橹个子高高,浓眉大眼,穿着夏威夷衬衫,儒雅潇洒,很有风度;其他人还有陈翰裔(广东梅县人),曾在戴安澜将军的第200师副官处任职,先父也同在该师政治部,陈翰裔后来在昆明办五华广告社,对先父办刊也很支持。50年代初期陈翰裔在中苏友好协会昆明分会工作,先父带我去过那儿,陈翰裔叔叔还送我一本苏联画册。还有一位王西平,也在《海鸥周刊》呆过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研究所当时是新建机构,暂借云南饭店办公,眼前所见的赵橹与照片上相比,自然大不一样了(这张照片仅小时候看过,经多年变故找不到了)。他听我说明来意,便约另找时间再叙,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赵橹本人。这样,有关赵橹与先父的关系,及其《海鸥周刊》等情形,随着他的回忆逐渐清晰起来。这样,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去看看赵橹叔叔,其中,1987~1988年间,数次叙谈《海鸥周刊》往事,十分愉快。
1987年,本文作者(左)在其家与赵橹合影(因角度关系,赵橹位置偏低,其实他是高个子)戴美政自拍
赵橹是大理喜洲人,1922年12月出生,父亲是位“能诗绘画的读书人”,因经商挫折回到喜洲镇教书;母亲是位勤劳善良的白族妇女,养育了六位子女。赵橹自小聪慧异常,在父亲引导下奋发读书,还在小学时就听父亲讲解《庚子山集》《陶靖节集》《杜诗镜诠》等,赵橹说“使我幼小的心灵向往美,热爱美的生活和意境”。1943年赵橹考取云南大学中文系,很快在同学中显露才华,开始写诗歌和散文发表。1946年暑假期间,赵橹还有一年就要毕业,就在此时认识先父,即热心协助先父筹划《海鸥周刊》复刊。他在云大读书时,曾在至公堂听过曾昭抡的演讲,因此对先父说起前任主编曾昭抡并不陌生。1947年5月5日,《海鸥周刊》复刊第1期出版,那时先父租用的社址是复兴新村40号,赵橹为协助办刊,也经常住在那儿。
复刊后的《海鸥周刊》以赵橹为主编,先后有牛维道、王乃宇、马毅凡、李季等青年协助编辑或跑外勤。此时《海鸥周刊》陆续开辟社论、时事述评、科学介绍、名人印象录、国际透视、生活镜头,生活报道、诗之页、创作谈、作家介绍、影剧评介、濮上桑间、乱世春秋、方生与未死、故事、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专栏,增加了大量文艺类稿件。除1948年出版的有3期为16开半月刊外,其余大多为四开四版周刊,每期刊载文章(包括诗)十数篇,发行量在两千份左右。
赵橹思路敏捷,下笔如神,举凡消息、特稿、评论、杂文、通讯,诗歌、小说,乃至学术综述,时局分析,几乎所有报刊体裁,都能应对自如。当然,尤以文学艺术类体裁特别擅长,如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故事、影剧评、杂文、创作谈、作家介绍等,就是与《海鸥周刊》刊载过的丰子恺、冯至、任钧、李广田、麦浪(笔名田波)、盛澄华(中法大学教授)等人的作品相比也不逊色。其作品在《海鸥周刊》上有六七十篇,分别用的笔名有“荫舟”“明远”“晶心”“土弩”等,所写多为文艺类作品。

图片复刊后《海鸥周刊》所载冯至之诗歌 戴美政摄
“生活镜头”所载均为千字左右的散文或散文风格的小说,“编者的话”称此栏目想“以轻快离永之笔觞,描绘生活之鳞爪,寓以极深刻之人生哲理,在生活重压喘息的人,读了当松一口气”。现存《暴风》《狂人》《黄昏的喜剧》《山桃花开》《结婚结婚》《车夫和乘客》等十余篇。《狂人》中的“大姐”,在“吹赌双全”的丈夫虐待下,起初“忍受着一切”后来则絮絮不休反复向人们诉说自己的不幸,但镇上的人都认为“大姐”疯了,“母亲”只好用铁链锁了“大姐”两个月。《失业和失恋接吻》写农村青年阿晶来到省城后,从求职、放荡到失业的三部曲。《昆明——仲夏夜之梦》则写了一群“在夜世界活动的,在灯红酒绿里的灰色人物”。“生活报道”类似纪实性短文,所写多为生活底层的普通百姓,如奔波于城乡之间过着乞讨般生活的马车夫,有受“裁员又减薪”威胁的邮递员……作者笔端涌出对这些小人物的同情。这些作品结构简练、语言轻松,笔调诙谐而感伤,确为赵橹之代表作,为刊物增色不少。
“影剧评介”大多针对当时流行中国的美国影片而言。赵橹认为“美国片绝对优势的向中国倾销,已经影响到中国人民的思想”“我们首先希望见地比较清楚的文艺,戏剧和电影工作者,建立起一个对好莱坞文化的严整的批评阵容来。”该栏目现存《评重逢看日》《边疆玫瑰》《清算好莱坞》《谈今日的中国影坛》《从葛丽亚·嘉逊退色想起》《反对黄色影片》等篇,也均为赵橹撰稿。
赵橹的杂文谈吐自如,机锋犀利,忧国忧民。现存《大学教育哪里去》《教授们》《大学生一群白日梦者》等。《教授们》对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等爱国知识分子倍加赞颂,对一些洋奴味十足的知识分子嘲笑讽喻,情绪十分强烈。“作家介绍”向读者介绍过莎洛扬、托马斯·曼、老舍、约翰·斯坦贝克、萧伯纳、爱伦堡等,均为赵橹撰稿。
复刊后《海鸥周刊》所载赵橹之《创作谈》,笔名“明远”  戴美政摄
赵橹是著名诗人、作家晓雪的亲舅,晓雪真名为杨文翰,自小在喜洲外祖父家生活,受赵橹的影响颇多,许多文学期刊都是赵橹带回来看到的。晓雪应为中国当代文学成就最高的白族作家之一,曾任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他在笔者说到《海鸥周刊》发表的赵橹小说时不禁赞叹,这些小说每篇不到仅数百字,篇幅短,构思巧,很不好写,这是舅舅早期最珍贵的创作。
课余时间外,赵橹还承担学生会宣传工作,鼓动了不少进步同学为《海鸥周刊》写稿,其中,尤以中共地下党员甘德让以笔名“丁方”所写的国内战局分析特有分量,评述详实、用词审慎、语气平和、暗中透露出某种喜悦情绪。如《山东战场》评述国军在山东重点进攻遭到失败时说:“从现有材料中,虽不能说国军失利,但国军至少没有完成打击共军主力的任务。现在,双方正在围绕微山湖的北半面进行激烈战斗。到这次战役全部完结……到山东的局势转变了,整个的战局也要转变了。”
复刊后《海鸥周刊》所载甘德让的《山东战场》,笔名“丁方”
新时期学术才情1948年底,赵橹离开《海鸥周刊》,参加中共领导的地方武装,任川康游击队金江第二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经历了又一种人生。新中国成立初期,赵橹在昆明第一中学任教,教学繁忙。1955年,赵橹被莫名其妙打为“胡风分子”,被送进农场、矿山劳动,最后遣送回老家喜洲务农,挖田、挑粪、收割,还要接受监督,直至1978年后获得平反,起初被分派在下关师专任教,后来才调往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研究所工作。不久,该所变动,赵橹又转到云南省社科院,后来是该院较早评为研究员的学者之一。此时,他沉寂多年的学术才情如火山似的喷发,有关中国文学史、民族学、白族史、白族文学等多学科的论文、专著接连不断涌出。其中,《山刺梨》《钓鱼》《玉白菜》等小说散文接连获奖,而翻译白族古籍,解读大理古代史疑难问题等,更为其专长,本文所附《白族龙文化》《白文〈山花碑〉译释》《论白族神话与密教》《论〈孔雀胆〉的悲剧性》等著述,即赵橹的部分学术成果,可见下面书影。
1979年,笔者与赵橹重逢后,获知《海鸥周刊》复刊时的许多内情,并由赵橹告知的地址,与甘德让等长辈联系上。甘德让后来改名甘东,曾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北京煤炭学院党委书记。1987年3~4月间,甘东两次从北京回信,回忆了当年为先父撰稿之详情。
甘东给笔者的来信之一,1987年3月还有,经多年查找,终于在北京、南京、云南等多处图书馆查到《海鸥周刊》大部分期号,并得复印或拍摄(现在不许复印或拍摄了)。这样,本文所述内情,均有可靠史实依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