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课程论【书发黄 有书斑】
¥
35
7.8折
¥
45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钟启泉 著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10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6B
上书时间2024-11-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钟启泉 著
-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3-10
-
版次
1
-
ISBN
9787532013609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37页
-
字数
451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海峡两岸课程与数学研究丛书
- 【内容简介】
-
《现代课程论(新版)》是在《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的基础上重新编写的。《现代课程论(新版)》分两大部分,共九章。第一部论述“课程理论与课程研究”(1-7章),第二部分论述“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8、9章)。作者力图贴近国际课程研究的前沿,贴近我国课程改革的实践,勾画课程理论的发展轮廓,着重向读者介绍当代最有影响的课程学说及其基本特点。
- 【作者简介】
-
钟启泉,男,1939年8月生。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比较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规划组成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教育类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组专家,日本国京都大学、横滨国立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国际教育学会和日本课程学会会员。专攻比较教学论、课程论、国际教育学。1979年以来在海内外发表论文190多篇,著作(著、译、编)23部。其代表作《现代课程论》出版以来多次获奖,编著《差生心理与教育》、《班级经营》,译著《现代教育学基础》、《教学论原理》、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等也被广泛采用。主编的“求索”丛书(10卷本,以课程与教学研究为中心内容,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版)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1995年)和全国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1995年)。主编“当代中小学课程研究丛书”(4卷本)己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年10月)。目前主持“九五”国家重点课题《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课题比较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国外班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教育部委托课题研究《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 【目录】
-
前言开发新时代的学校课程
第一部课程理论与课程研究
第一章学校课程的发展与研究
第一节课程发展的轨迹
一课程的轮廓
二古典中心课程的兴衰
三课程近代化的新阶段
四课程的现代化改革
第二节世界课程发展的方向
一课程发展的方向:统整与开放
二课程的国际化
三课程的信息化四课程的综合化
第三节世界课程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一课程研究的现状
二课程研究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第二章教育先驱的课程论遗产
第一节古典课程论的形成
一人文主义者的儿童观及其教育思想
二古典课程论的创立
三启蒙思想与洛克、卢梭的课程论
第二节裴斯泰洛齐主义的课程论
一裴斯泰洛齐的基础教养与直观教学
二裴斯泰洛齐主义的课程论
第三节功利主义的课程论
一科学教育的发展——以英国为中心
二斯宾塞的课程论
三赫胥黎的课程论
第四节赫尔巴特主义的课程论
一赫尔巴特主义
二戚勒的课程论
三赖因的课程论
四美国的赫尔巴特主义与中心统整法
第五节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论
一经验主义课程编制论
二杜威的思维训练说与课程改造
第六节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与课程
一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构想
二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
三在公共教育制度形成过程中的“教劳结合”
四综合技术教育与新教育
参考文献
第三章从现代课程论到后现代课程论
第一节学问中心课程的出现及其结构特征
一学问中心课程出现的背景及目的
二学问中心课程的结构特征
第二节学问中心课程的特点
一学问化
二专业化
三结构化
第三节费尼克斯论“学科的学问性”
一知识建构学
二学问逻辑
三学问的实体结构
四学问的形式结构
五想象力
第四节知识结构与课程
一学科结构论
二布鲁纳关于知识结构的定理三结构的教育价值
四三种水平的结构论
第五节后现代课程论
一“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分野
二车里霍尔姆斯的解构性后现代课程论
三多尔的建构性后现代课程论
四奥利弗的批判性后现代课程论
五后现代课程论的功罪
参考文献
第四章人本主义课程范式及其超越
第一节对学问中心课程的批判
一现代学校教育的迷惘与人本主义教育
二学问中心课程的疑义
三学问的结构与学科内容
四科学的认识逻辑与儿童的认识逻辑
第二节情意教育论
一人本主义课程的基本方向
二课程的情意基础
三人本主义课程的内容
四人本主义课程的关键概念
第三节人本主义课程的框架
一教育的人本化
二超越课程论
三人本主义课程的特点
四对人本主义课程的批判:“恢复基础”
第四节整体教育论
一整体教育的基本观点
二整体教育的理论射程
三整体教育的哲学基础
参考文献
第五章课程编制的基本理论的考察(一)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界说
二课程的领域
三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第二节课程类型
一结构与范型
二课程的分类
三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四学问中心课程与人本主义课程
五基础教育的一种课程结构范型
第三节现代学校教育与课程结构
一课程编制
二生活与经验
三范畴与序列
四分化与统整
五必修学科与选修学科
第四节学力论与课程结构
一学力与能力
二学力的结构
三学力结构与课程三层结构论
第五节课程编制的逻辑与原则
一课程编制的逻辑
二课程编制的原则
参考文献
第六章课程编制的基本理论的考察(二)
第一节课程的社会学研究
一社会科学与课程研究
二课程的社会学研究
第二节课程编制与发展观
一关于儿童发展的基本认识
二发展观的分类及其理论模式
三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四发展阶段论与学校课程
五儿童发展与课程编制
六多元智力理论与课程编制
第三节课程编制的教育哲学基础
……
第七章课程编制的基本理论的考察(三)
第一节从“行为目标”到“体验目标”
第二节从“课程开发”到“课程理解”
第三节从“教材”到“学材”
第四节从“量化评价”到“质性评价”
第五节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第八章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
第一节知识社会与学校文化的重塑
第二节课程改革纲要与学校文化
第三节“学校知识”与课程标准、
第四节学校个性与学校文化
参考文献
第九章课程实施与教师角色
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一种课程生成模式
第二节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
第三节课程实践与教师角色
第四节教师研修的模式与体制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