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修订版) 朱志荣著(签名版)
  • 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修订版) 朱志荣著(签名版)
  • 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修订版) 朱志荣著(签名版)
  • 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修订版) 朱志荣著(签名版)
  • 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修订版) 朱志荣著(签名版)
  • 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修订版) 朱志荣著(签名版)
  • 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修订版) 朱志荣著(签名版)
  • 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修订版) 朱志荣著(签名版)
  • 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修订版) 朱志荣著(签名版)
  • 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修订版) 朱志荣著(签名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修订版) 朱志荣著(签名版)

118 118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志荣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75103534

出版时间2024-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18元

上书时间2024-12-23

启慧知远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初露端倪。商代是审美意识逐步成型、逐步深化的时期,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奠基时期。在这个时期,先民们对宇宙万物、人间百态的审美感悟和审美体验构成了中华民族审美心理原型,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瑰丽的艺术文明。先民们在器物的制造中所体现的随物赋形、以形写意的审美倾向,在文学作品中显现出的想象奇特、情感真挚、哲理深邃的审美特征以及比兴寓意、虚实相衬、微言大义、夸饰借拟、首尾相统等审美手法的运用,在美学思想中呈现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万物化生、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等中国传统美学母题的论述,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整部中华民族的美学史,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髓在这一时期已经蔚然可观。
商代是中国审美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系统深入地开展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不仅有助于传承先民们艺术创造的精华,厘清审美意识的发展变迁脉络,而且有助于探索中国本土的艺术和美学资源,使它们发扬、光大,以推动当代艺术的创造和发展,并为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提供感性资源。

作者简介
朱志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复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部分论文曾经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先后出版《中国艺术哲学》《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中国审美理论》《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等专著10余部,并主编“中国门类美学史丛书”、《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八卷本)和“中华美学精神”丛书等,其中《中国艺术哲学》被译成德语、韩国语、英语、俄语和法语出版。曾获得过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目 录

001 绪论
003 第一节 审美意识的历史起源
009 第二节 商代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
010 第三节 商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
014 第四节 从审美意识到美学思想
017 第五节 商代审美意识的研究方法
021 第一章 商代的社会背景:王权与神权的双重影响
023 第一节 社会生活:王权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039 第二节 宗教:祭祀巫术与甲骨占卜的影响
045 第三节 文化艺术:商代乐舞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065 第二章 商代审美意识概述:主体意识的发扬
067 第一节 商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观物取象与立象尽意的创作方法
076 第二节 商代审美意识变迁的特征:审美、交融与创新
083 第三节 美学思想的萌芽:人高于物的人本精神
091 第三章 商代陶器的审美特征
093 第一节 概述:商代陶器工艺快速发展
098 第二节 造型:因物赋形与圆型意识
103 第三节 纹饰:威严狞厉的类型与抽象化特征
111 第四章 商代玉器的审美特征
113 第一节 概述;商代玉器发展的三个阶段
118 第二节 造型:因物赋形、仿生与形式规律
126 第三节 纹饰;纹饰的精密化与平面化
130 第四节 艺术风格:崇尚自然与宗教色彩
135 第五章 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
137 第一节 概述:辉煌的“青铜时代”
141 第二节 造型:“制器尚象”的铸造思路
151 第三节 纹饰:“狞厉美”的形式特征
165 第六章 商代文字的审美特征
167 第一节 概述:甲骨文与金文
171 第二节 中国文字的起源:多元化动因
180 第三节 甲骨文字形:象形表意的特征
189 第四节 甲骨文书法:中国书法的开端
198 第五节 青铜器铭文:古朴肃穆的风格
207 第七章 商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209 第一节 概述:中国文学的滥觞
212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起源:歌谣中的语言、情感与游戏
216 第三节 卜辞和《易》卦爻辞:叙事与表情达意
227 第四节《尚书·商书·盘庚》:商代散文的记言作品
231 第五节《诗经·商颂》:商代诗歌的艺术技巧
241 结语
245 参考文献
252 后记
254 修订版后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