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学译丛(第一辑,共10种)
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学译丛 (第一辑,共10种):《解读博物馆:知情者说》、《博物馆的沉思:关于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论争》、《博物馆学基础: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策展伦理》、《策展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幕后故事》、《展览设计导论》、《策展指南》、《实操问题:什么成就了优秀展览》、《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与新中介》、《文物保护与修复:材料与方法》
¥
908
7.5折
¥
1211
全新
仅1件
作者(美)史蒂文·米勒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22949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1211元
上书时间2024-1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译丛简介
本译丛共10种(分别为:《解读博物馆:知情者说》《博物馆的沉思:关于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论争》《博物馆学基础: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策展伦理》《策展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幕后故事》《展览设计导论》《策展指南》《实操问题:什么成就了优秀展览》《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与新中介》《文物保护与修复:材料与方法》),是出版方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战略合作所取得的第一项重要成果,是目前国内首套大规模的国际博物馆学译丛,凝聚了文博界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心血与智慧,内容涉及博物馆学基础理论、展览策划与设计、管理运营、藏品管理与保护、博物馆数字化、公共教育等方面。译丛的出版,旨在助力中国博物馆学的理论创新和建设发展实践,更好地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博物馆学学科体系、学术话语体系,为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主编简介
王春法,男,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副部长级),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主编,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曾长期从事世界经济史与科技政策研究,著有《技术创新政策:理论基础与工具选择》《国家创新体系与东亚经济增长前景》《主要发达国家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科技全球化与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等多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1. 《解读博物馆:知情者说》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一位拥有四十余年工作经验的博物馆专业人士的角度,对博物馆及其运作方式进行了深刻而坦诚的审视,内容涉及博物馆的基本构成和工作机制,以及博物馆日常运作和基础业务的方方面面。作者史蒂文·米勒结合自身在博物馆工作的经历,记录了他在处理博物馆专业问题时的具体措施,以及他对于 “何为博物馆”“博物馆为何而存在”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是从现实的角度解读博物馆整体构成与内部协作的实用书籍,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博物馆这一独特机构。
作者简介
史蒂文·米勒(Steven Miller),现任纽约州加里森市博斯科贝尔庄园执行董事、西顿霍尔大学兼职教授。他拥有近五十年的博物馆工作经历,历任藏品研究员、馆长、教育家、顾问和作家,并曾在六家美国历史类博物馆担任领导职务,包括本宁顿博物馆、莫里斯博物馆等,曾撰写大量博物馆主题的文章,并为西顿霍尔大学博物馆专业硕士项目授课十余年。
译者简介
章亿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致力于博物馆学、藏品保管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多年博物馆领域翻译经历,曾参与国家文物局、国际博物馆协会培训中心主导的英文项目。
目录
总序
前言
简介
第一章 何为博物馆?
第二章 博物馆治理
第三章 博物馆领导
第四章 藏品研究=鉴选=收藏
第五章 博物馆管理
第六章 观众:一个有关定义的问题
第七章 筹集资金
第八章 藏品管理
第九章 博物馆教育
第十章 统计数据
第十一章 文物保护:保存之要务
第十二章 展览:展示与讲述
第十三章 维护与安保
第十四章 博物馆与传媒
第十五章 建筑
第十六章 志愿者
第十七章 行为守则
第十八章 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
第十九章 博物馆的未来会怎样?
附录 期末考核
参考文献
译名表
译后记
2.《博物馆的沉思:关于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论争》
内容简介
百科全书式博物馆是保存时代印记、
让参观者获得艺术熏陶的文化机构,
还是政治与权力语言的遮羞布?
作者詹姆斯·库诺从博物馆与启蒙运动的关系、博物馆所象征的国家话语权争论、博物馆与世界主义间的关联以及博物馆是否带有帝国主义色彩这四大角度出发,将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丰富意涵作了多样解读,并主张“文化没有政治的边界,文化永远都是动态、混合的,产生于不同人群的沟通与交流之中”。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不同展品是如何在时光的河流中游荡并汇集于一地,会看到观赏者经由博物馆的引导能获得怎样的个体体验,会看到不同流派学者的思辨火花,也会看到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之所以存在并发展背后的政治与历史渊源。
作者简介
詹姆斯·库诺(James Cuno),芝加哥艺术学院院长,此前曾领导过伦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哈佛大学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并以60岁的高龄荣膺盖蒂信托基金总裁。著述等身,影响较大的有《谁拥有古董?:博物馆与我们的古代文化遗产之战》《谁的缪斯?:美术馆与公信力》《谁的承诺?:博物馆的承诺以及关于文物的论争》等。
译者简介
夏美芳,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现任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联络部。长期从事博物馆国际交流工作,并专注于文物和展览的翻译实践与研究。出版译著《博物馆里名家讲名画》。
目录
总序
图版说明
前言 博物馆的重要性
第一章 博物馆和启蒙运动
第二章 博物馆和话语
第三章 博物馆和世界主义
第四章 博物馆和帝国
后记
致谢
注释
译名表
译后记
3.《博物馆学基础: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
内容简介
作为博物馆学的研究生入门教材,本书旨在让读者对博物馆的早期历史、当下状况和未来发展有一个广泛的了解;解释博物馆的功能;为博物馆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书的独特之处是作者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博物馆,并认为博物馆是以文献为中心的机构,将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结合起来,并通过跨学科理论视角审视博物馆实践。随后,作者提出了现有多种类型博物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的共性及区分彼此的差异,以及所谓的有意义的物质资源——博物馆中的“物”。大多数博物馆学著述将“物”仅仅视为构成收藏的东西,然而本书深入探讨了“物”的物理性及其意义,尤其是被博物馆化后“物”的意义的演变。这部分构成本书的核心内容,审视了博物馆学的重大转向,即从最初的关注博物馆观众转变为关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情境下,“物”是如何被使用和感知的,“物”象征着什么,“物”如何被视为文献。
作者简介
基尔斯滕·F.莱瑟姆(Kiersten F.Latham)拥有人类学学士学位、历史管理和博物馆学硕士学位以及图书馆与信息管理博士学位。她曾在多个博物馆岗位任职,包括某地方历史学会会长、城市博物馆藏品与研究部研究馆员、太空史博物馆藏品研究馆员、科学中心项目协调员、活态历史博物馆着装讲解员、堪萨斯大学博物馆研究项目执行主任等,这使她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博物馆有过密切接触。她还曾担任贝萨尼学院、堪萨斯大学、北部州保护中心、密歇根州立大学和鲍林格林州立大学的兼职教员。2010年,她接受肯特州立大学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学院助理教授一职,并设计、开发、实施了基于信息视角的博物馆研究专业。她在博物馆学、档案研究、活态体验、物质性及现象学研究方法等领域展开研究并发表了大量著述。
约翰·E.西蒙斯(John E.Simmons)拥有系统学和生态学学士学位,历史管理和博物馆学硕士学位。他的职业生涯始于动物园管理员,之后他在加利福尼亚科学院、堪萨斯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和自然历史博物馆担任藏品管理员,在堪萨斯大学任职期间还担任博物馆研究项目主任。目前,他在哥伦比亚国立大学、朱尼亚塔学院、肯特州立大学以及北部州保护中心做兼职教员,教授博物馆学;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地球与矿物科学博物馆和艺术馆做兼职藏品研究馆员;还经营一家国际博物馆咨询公司——Museologica。他曾获得美国博物馆联盟卓越志愿服务奖(2001)、堪萨斯大学研究生杰出导师校长奖(2005)以及自然史收藏保护协会颁发的2011年度卡罗琳·L.罗斯自然历史藏品保管与管理杰出贡献奖。
译者简介
陈淑杰,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联络部主任、副研究馆员。毕业后一直在文物博物馆领域从事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其间数次在驻外使领馆工作,负责中外文化交流。编撰多篇国外博物馆调研报告,并作中外博物馆对比研究。
目录
总序
序
前言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致 谢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博物馆(和博物馆研究)的定义
第二章 博物馆的起源
第二部分 怎么做
第三章 博物馆系统
第四章 博物馆的维度
第三部分 是什么
第五章 博物馆的种类:一部博物馆学“寓言集”
第六章 有意义的物质资源
第四部分 都是谁
第七章 博物馆工作人员
第八章 博物馆的使用者
第五部分 在哪里
第九章 世界各地的当代博物馆
第六部分 为什么
第十章 博物馆的未来
译名表
译后记
4.《策展伦理》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对于策展的认知:策展不再局限于以视觉艺术为核心的观念性表达,而是突破了艺术、历史、文化等范畴,成为一种没有任何体制化界定的自由形式。策展包含着文化的参与、选择、安排,更带有策展人批判性的评价和分享,关联着一整套价值观、信仰、习俗和社会活动。策展可以在以视觉主导或非视觉主导的生命的各个领域开展,这种极具挑战性的多样性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书中对策展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哲学色彩的探讨,涉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哲学家。作者以批判的精神去审视哲学概念在当代话语体系下的新的意义和对于策展、对于人的新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观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书对于与策展密切相关的博物馆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作者的研究路径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本。
作者简介
让-保罗·马蒂农(Jean-Paul Martinon),现任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视觉文化和哲学专业教授,参与创建金史密斯学院“策展/知识”(Curatorial/Knowledge)博士项目。曾作为主讲嘉宾参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举办的“策展与策展性”系列讲座(Curating & the Curatorial Lecture Series)。
译者简介
李冠燕,美术学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美术鉴藏、新中国美术史、清代绘画。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美术》《文物(海外版)》等期刊担任过英文翻译。出版专著《时代旋律—中国国家博物馆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
目录
总序
引言:冗余以及其他
第一章 神灵与凡人
暗物质
物质
法则
凡人
上帝
神灵
召唤
痴迷
冲突
绝对
第二章 大地与天空
大地
天空
客体
天使
话语
幽灵
图像
真知
内容
名字
第三章 行为与目标
保存
关怀
筹备
刺激
友爱
交流
提升
助产
直觉
施与
结论:反讽与后代
致谢
注释
参考书目
译名表
译后记
5.《策展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幕后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科研策展人兰斯·格兰德职业生涯的亲身经历,清晰透彻且生动地描述了自然历史博物馆策展人为了收集展品、开展科研工作,而在全世界探险的有趣故事,对策展人在21世纪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日趋丰富的内涵进行了思考。格兰德和他的同事们足迹遍及全球,他们的故事令人回味,勇气值得学习。本书的出版为广大读者认识和理解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职责及其策展人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打开了一扇窗,展现了策展人及他们的研究不为我们所知的一面。
作者简介
兰斯·格兰德(Lance Grande),杰出的古生物学家、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杰出策展人,长期从事鱼类、古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的研究。格兰德成果斐然,出版多部著作,发表多篇科学文章,代表作有《化石湖的失落世界——时光深处掠影》(The Lost World of Fossil Lake: Snapshots from Deep Time)、《宝石和宝石矿物——矿物世界永恒的自然之美》(Gems and Gemstones: Timeless Natural Beauty of the Mineral World)等。
译者简介
王璨,江西临川人,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从事博物馆管理及相关法律研究。翻译作品有《至臻美食之旅》等,在《中国博物馆》《博物馆管理》等博物馆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高华光,山东临朐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科技考古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遥感考古研究,著有《中国文物志•遥感考古卷》等著作,在相关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总序
前言彪悍策展人:为自然历史和人类文化的研究奋不顾身
第一章 被鱼化石改变的人生:从服务生到策展人
第二章 博士找工作的奇遇:开启策展人的职业生涯
第三章 挑战高海拔缺氧环境:怀俄明州的野外考察
第四章 大地震与幽灵汽车:和墨西哥古鱼类学之父一起的大冒险
第五章 游弋于文化水域的河豚:威利、放射性的辐鳍鱼及钓鱼竞技会
第六章 被抢夺的分手礼物:麦当劳、迪士尼都曾赞助的霸王龙化石
第七章 彪悍同事历险记:吃蘑菇、斗牛、追流星雨、潜到海洋深处
第八章 K-P硬汉精神永存:在沼泽徒手抓鳄鱼,给致命毒蛇留下记录
第九章 放养猫咪:卓有成效的行政管理促成策展人的成功
第十章 让科普更美:格兰杰宝石馆的展览策划
第十一章 人类遗骸的科研挑战:木乃伊、人骨等伦理与法律问题
第十二章 曾经吃人的狮子在消失:从猎杀到保护察沃狮
第十三章 保护我们所爱的:拯救地球的生态系统
第十四章 星空下的展望:我们该何去何从?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译名表
译后记
6.《展览设计导论》
内容简介
本书以鲜活的案例研究为特色,展示了一些世界顶级设计,讲述了成为一名展览设计师所需要具备的技能。
书中包含数百张已经展出的展览照片、概念图、计算机效果图、图表和信息表。所有本书内的信息都适用于世界各地的各种展览,包括永久性和临时性展览,比如博物馆、画廊、游客中心、品牌体验馆、展销会和节日庆典活动。
来自美国的Ale Nani表示:这是一本策展人必须读的书,是我为了上课而买的书,此书文笔优美,为展览设计提出了好的建议。
来自英国的P W.表示:这本书对我本科的电影与摄影基础学里的展览与观众模块帮助很大,它让我在许多问题上都找到了答案。
作者简介
菲利普·休斯(Philip Hughes)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并获得硕士学位,自1996年以来,他一直从事博物馆展览设计和博物馆总体规划开发工作。2005年至2008年,他在朴茨茅斯大学和创意艺术大学教授艺术与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他目前是创意艺术大学室内设计硕士课程的校外考官。自2008年以来,他一直在博物馆设计和规划咨询公司拉尔夫?阿佩尔鲍姆事务所工作,并于2018年成为公司董事。他的第一本书《展览设计导论》于2010年3月出版,目前已被翻译成五种语言,2016年《展览设计导论》第二版问世,《讲故事的展览》已于2021年出版。
译者简介
何书铱,纽约大学翻译硕士。因曾服务于家族办公室而接触和文物寄拍卖相关的领域。入职中国国家博物馆后,作为策展助理参与了众多国际交流展览。立志在国际展览和文明交流互鉴领域深耕。
7.《策展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两位著名艺术家合作编纂,由22位来自各国、各领域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共同撰稿,以新颖而独到的视角,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地回溯、解读、剖析“策展”这一概念。通过梳理历史并分析各类典型案例,力图打破界限,使讨论尽可能不受学科、地域、族群、性别以及机构类型的限制。尽管在梳理策展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要将目光投向西方,但当聚焦当代策展实践时,无论其是否发生在文博或艺术场馆内,均被置于全球化语境中加以分析研究。
全书22篇文章在编者的排布下构成完整的有机体,共同对西方思想文化施加于当代艺术和策展领域的影响提出挑战,认为当代策展应有不同的解释,由此形成一场真正的全球性跨学科对话。
作者简介
布拉德·巴克利(Brad Buckley)毕业于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和罗得岛设计学院,是一名艺术家、城市活动家、策展人。曾任悉尼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现为墨尔本大学维多利亚艺术学院教授兼视觉艺术中心研究员。曾获得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颁发的现代艺术博物馆PS1当代艺术中心奖金、澳大利亚学习和教学委员会资助。
约翰·科诺莫斯(John Conomos)是一名艺术家、评论家、作家和策展人。现为墨尔本大学维多利亚艺术学院副教授兼视觉艺术中心研究员。曾获得柏林跨媒体艺术节杰出奖、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新媒体奖金,以及希腊艺术与文化部颁发的全球希腊奖。
译者简介
童萌,暨南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博物馆管理》编辑部副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编辑。参与多项历史学、博物馆学和馆藏文物相关课题的研究和图书编写工作,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
李竞辉,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硕士,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合著有《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参与翻译《被掩盖的人类历史》《红山文化玉器鉴赏》《红山文化玉器鉴赏(增订本)》等著作。
王一铭,法国滨海大学经济学硕士,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主要从事国际交流展览的联络及法语、英语笔译等工作。
丛诗音,北京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主要从事展览策划、历史人物研究等工作。参与多个展览的内容设计,并承担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合著有《文物中的红色基因》等。
8.《实操问题:什么成就了优秀展览》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策展工作实践和现代博物馆使命的发人深省的书,堪称当今艺术专业人士和学者不可或缺的读物。全书探索美国和欧洲当代艺术面临的挑战,探讨了群体展览、影像、(手)工艺、建筑如何影响其空间内的展览的性质等话题。
随着观众需求与品位的不断提升、新科技的不断注入,博物馆正在从收藏珍稀艺术品的禁地转变为观众友好型机构,通常专门举办旨在吸引观众的引起轰动的展览。然而,在这场巨变中,一个最紧迫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什么成就了优秀展览?”美国皮尤艺术与遗产中心执行主任、费城展览计划主任葆拉·马林科拉邀请14位世界顶尖的策展人和艺术史学家撰写文章,从各个角度审视了博物馆展览制作的要素,试图回答这一问题。这些人士的专业背景,无论是深度和广度都是罕见和宝贵的;其思考与观察,无论是对耳熟能详的专业术语进行阐释抑或引进新的概念,或是对业界惯例的挑战和争议,都能为当下的策展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作者简介
葆拉·马林科拉(Paula Marincola),毕业于美国锡拉丘兹大学艺术史专业,Phi Beta Kappa学会(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成员,现任美国皮尤艺术与遗产中心执行主任(2008年起)、费城展览计划主任(1997年起)。在中心任职之前,她曾担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当代艺术研究所助理所长和策展人、阿卡迪亚大学美术馆馆长。由她编辑的中心出版物《什么成就了优秀展览?》(What Makes a Great Exhibition?)、《当下策展》(Curating Now)、《表演的意义》(In Terms of Performance)、《现场阅读:七位策展人谈他们的标志性展览》(Site Read:Seven Curators on Their Landmark Exhibitions)等,涉及对当代文化实践至关重要的主题,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和国际艺术家、策展人和文化从业者群体的专业和艺术发展。作为《艺术论坛》(Artforum)的艺术评论家,她在国际上发表了大量作品。
译者简介
李楠,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跨文化交流与国际管理硕士,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工商管理硕士,现就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联络部。曾受雇于香港艺术发展局和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参与筹备、策划和组织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周期间香港馆系列活动。参与翻译《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粹(中英文版)》、《中美交往两百年》、《Art Collec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Embassy》(by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等。
9.《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与新中介》
内容简介
当前的“数字革命”或“数字时代”已经影响到当今世界的大多数领域,特别是通信以及知识的创造、保护和传播领域。博物馆的使命是向公众开放,获取、保存、研究、交流和展示人类遗产,因此与这场革命直接相关。
作者简介
雷吉娜·博纳富瓦(Régine Bonnefoit),艺术史专业博士,现任纳沙泰尔大学艺术史和博物馆学教授。此前,她曾担任德国柏林博物馆雕塑部助理策展人(2000—2001)、纳沙泰尔大学艺术史和博物馆学助理教授(2001—2006)和纳沙泰尔大学艺术史和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2008—2013)。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艺术史、博物馆史,近年来开始涉猎数字艺术与博物馆展陈的融合。
梅丽莎·雷拉(Melissa Rérat),艺术与电影史专业硕士,纳沙泰尔大学艺术史专业博士。
译者简介
戴畋,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管理与分析中心数据应用室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智慧博物馆标准化体系研究、智慧博物馆建设中知识产权问题研究、智慧博物馆知识图谱与智能问答研究等。在《中国博物馆》《科学教育与博物馆》《博物馆管理》等刊物发表论文近十篇。
10.《文物保护与修复:材料与方法》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关于绘画、木材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物的历史、早期保护试验等方面,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与方法方面的讨论则非常简单。但在今天,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较为常见,已逐渐运用于文物的研究与保护中,这为新时代文物保护的发展增添了羽翼。同时,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和科学家们的协作,推动了文物分析与保护新方法的研发。
本书重点介绍各类艺术品和考古发掘文物在保护和修复时所使用的化学药品,及这些材料的特殊用途。此外还详细描述了各种方法,包括清洗、保护和修复方法及针对每件器物保存状况的分析方法。本书按文物材质分类介绍,主要包括油画、纸质文物、纺织品与染料、考古木材、化石、石质文物、金属文物及玻璃(包括教堂窗户),是一本结合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独具特色的书。
作者简介
约翰内斯·卡尔·芬克(Johannes Karl Fink),奥地利莱奥本矿业大学(Montanuniversität Leoben)大分子化学专业教授。作者在聚合物领域内的学术生涯长达35年,其学术兴趣包括物质表征、阻燃性能、热力学和聚合物降解、热裂解和粘接剂。出版了多部物理化学和聚合物科学方面的著作,其中9本由WileyScrivener出版,包括《热塑性聚合物添加剂简明介绍》(2019年)(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Additives for Thermoplastic Polymers),《聚合物传感器和驱动器》(2012年)(Polymeric Sensors and Actuators),《生物基高分子化学》(2014年)(The Chemistry of Biobased Polymers),及《金属化聚合物和磁性聚合物》(2016年)(Metallized and Magnetic Polymers)。
译者简介
刘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博士,副研究馆员,美国纽约大学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中心访问学者。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藏品检测与分析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文物(青铜、铁质)的科学分析、研究与保护。
赵丹丹,北京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硕士,副研究馆员,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油画修复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文物保护材料研究、文物清洗材料研究、油画保护修复研究工作。
丁莉,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副研究馆员,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近年来主要从事有机质文物科学分析与保护,考古有机残留物提取与分析等研究工作。
颜宇,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硕士,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油画修复研究所馆员,负责油画修复与油画评估。曾修复吴冠中、莉迪亚·布罗茨卡娅、安林、张孝友等艺术家作品。
刘文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理学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访问学者,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古生物、动物考古、环境考古及田野考古。
王洪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科研管理处副研究馆员,长期担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博物馆管理》英文翻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