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编/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草编/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1.05 6.0折 18.5 全新

库存40件

广东东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谭红丽//战国栋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19344

出版时间2012-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8.5元

货号1200319240

上书时间2025-01-02

休闲图书吧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草编的缘起与历史
第二章  草编的分类
  草编
  藤编
  粽编
  麻编
  其他类型的草编
第三章  草编的原料与加工
  草编原料
  草料的选取与加工
第四章  草编的编织方法
  挑压法
  编辫法
  缠绕法
  绞编法
  收边法
  盘花法
  编结法
第五章  草编制作范例
  麦草编制品
  芦苇编制品
  蒲草编制品
  玉米皮编制品
  棕编玩具
第八章  草编制品的种类、主要产区及艺术特色
  草编制品的种类
  草编制品的主要产区及艺术特色
后记

内容摘要
《草编/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编著者谭红丽等。
    《草编/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内容提要: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草编》,为您详细介绍了草编的缘起与历史、草编的分类、草编的原料与加工、草编的编织方法、草编制作范例以及草编制品的种类、主要产区及艺术特色等。

精彩内容
    草编的缘起与历史
        草编是中国最古老的编织工艺品之一。如果为草编技术正本清源,至少有近万年的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伏羲氏从蜘蛛结网得到启示,发明了渔网。他教人们结网捕鱼,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他也被后世奉为神灵。伏羲编织的渔网想来一定粗陋,材料也无非是野草、藤蔓之类。传说中的有巢氏,据说也是由原先的穴居,后来受到鸟巢的启示,以树枝草藤之类编筑成类似鸟巢的住所。以草藤编结搭成的草棚是人们早期房屋的一种形式,这种杆栏式建筑至今仍在我国西南某些地区有所遗存。这种看似简陋的草房却有许多合理之处,其中的草藤编结自然已大为进步。在北方,这种以草藤编结、以泥土拌和草料筑成围墙的房屋,也常常用来储藏物品或看瓜房。
        据《易经?系辞》记载,旧石器时代,人类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网状兜物),内盛石球,抛出以击伤动物。同时,从大量的实物考古资料可以得到证实,我们祖先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利用草、藤做成草绳,串入骨针,缝拼以树叶、草丝做成“裙片”。这也就是人们早期御寒遮身的衣服了。
        从带有编织纹的陶片或陶器可知,人类早期草编储盛用器用具的出现至少不晚于陶器时代,或者说要早于陶器时代。因为陶器的诞生是人们在掌握了用火之后,而编结或许更早。由于编织材料不易保存,目前难以看到原始社会遗留的编结实物。据说,印纹陶是人们以草藤等编结和遗留的编结实物。据说,印纹陶是人们以草藤等编结成器皿,然后糊上泥巴,将猎获的食物如鱼、鸟、兽肉等放在里面,再用烧热的石头烙熟。此即所谓的“石烹法”。后来又直接在涂有泥巴的草编容器下烧煮食物,待草藤编织品化成炭灰后,泥巴却变得结实起来,成为带有编织纹的陶器。后来,人们的审美心态或许成为主导,索性以编织品作为胎模,做成美感性较强的陶器。或者以黏土做坯,在胎坯表面印筐、篮、席等编织物纹样,成为印纹陶。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在出土的6000余件文物中就有编织纹陶片。西安半坡遗址中,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可以清晰分辨出“八字纹”、“辫纹”、“缠结”、“棋盘格”等各种编织纹。山东龙山文化遗址黑陶的镂空纹样,其格式就是细心刻画的编织图案。其中出土的“红陶鬻纽把”缠纹,即是柳编工艺中的“三股绳形耳”编织法。在吴兴钱山漾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编。200余件竹编遗物中有篓、篮、簸箕、谷箩、竹席,及渔业、养蚕和农业的各种工具。竹编大都是用刮光加工过的篾条,编出人字纹、梅花眼、菱形格、十字纹等各种花纹。还有些器物的主体部分用扁篾,边缘部分用“辫子口”。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原始社会时期编织技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虽然青铜冶炼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青铜器被大量使用,但是草编制品仍旧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广泛流传,大量的席、篮、草帽、草鞋、草衣、草篓、草袋、筐等草藤制品满足人们生活的不同需求。商朝开始种植麻、桑。初期,麻纤维和丝也是用来结网捕鱼的,网结得密了就类似于“布”了,可以用以遮蔽身体。从长期编结网布实践发展到真正的织麻布,其实正是在草编技术的基础上逐步演变、发展而来的。河南省大司空村殷墓曾发现过一块“花布”,是一段较粗的麻布残痕,黑白相间的纹样还可以看出类似饕餮的图案。在柳编工艺中出现了“剪压式柳线混编法”。这种编织工艺是以“线经”代替“柳经”,变纬编为经编,使麻线所具有的强拉力与柳条的韧性、弹性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这种工艺长盛不衰,在现今的农村,仍可见到这种柳线混编制品。据《礼记》记载,周代以莞(即蒲草)编织莞席已很普遍,并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竹编工艺在战国时期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从湖北江陵一带的楚墓中,曾出土有编织精细的彩色竹席和竹箧,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草编技艺的发展水平。著名思想家孟子在书中曾有“柳条编织杯椿”的确切记载。“杯椿”是当时柳制器皿的总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普及,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草编技艺继续发展,而且在人们的编织实践中不断发展新工艺,发现新材料,创造出新的草编制品。汉代草编的种类十分丰富,《说文》中载:蔺革可以为席。《范子计然书》中载:“六尺蔺席出河东,上价七十;蒲出三铺,上价百。”这都是草编制品的确切记载。另据考古资料表明,汉代以前浙江境内就有大量的竹编、苇编、麻编等。在杭州湾以南的四明山区和慈溪南部山麓之间的狭长河谷平原,以及余姚河姆渡村等地就出土有距今七千余年以前的苇席残片。P1-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