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5.34 5.1折 ¥ 69 全新
库存19件
作者刘涛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39181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9元
货号1202052377
上书时间2024-11-30
何以如此?我问自己。
起初以为是新学虞字的缘故。再一想,以前学欧、褚、颜、柳四家,入手都是临书,这次采用摹书来学虞字,得了“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的功效,手上留下“记忆”,让我贴近了虞世南的书写动作。
由此明白了一个道理,书写动作决定形态。而古人书写的用笔技巧,都含在书写动作之中。
书法应该怎么学?历来聚讼纷纭。著名书法史学者刘涛先生,将个人学书经历与书史、书论、书迹相为映发,就执笔、临摹、描影等基本问题现身说法,力图打破历来对于书法学习的刻板认识,寻求简要朴素的学书方法。作者讲述书法往事,披露学书心得,并以一百余幅书法作品,再现数十年习书轨迹,可谓“与古为徒”的典范,对于学书者有特别的借鉴意义。
刘涛,1953年生于汉口。1982年初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留校任教。1988年调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2013年退休。1985年以来,从事中国书法史、书法技法的教学和研究。发表论文四十余篇,著有《书法谈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书法鉴赏》《中国书法》和《极简中国书法史》等。
书无百日功(代序)
与古为徒
临与摹
描红字与写影本
执笔之变
几支老毛笔
习字日课:额外的家庭作业
刷标语抄大字报的经历
而立之年摹虞字
结缘《泰山金刚经》
新年写贺笺
临书·闲抄·杂写
临书
闲抄
杂写
我的字帖
柳溥庆选编的楷书习字帖
一九六○年代前期京沪出版的习字帖
一九七○年代买到的旧字帖
重读老字帖
后记
而立之年摹虞字
1982年初,大学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前两年无教学任务,每周两三次随堂听课,课下辅导学生。有大块时间自修,通读《春秋左传集解》,也阅《国语》。因为教《历史文选》这门课程,旁听中文系开设的两门研究生课程:一门是夏渌先生的文字学,自始至终;一门是周大璞先生的训诂学,只听了前一部分。每天午饭后的几十分钟,用来习字。唐楷五大家,虞字未写过,写写虞字,来个“功德圆满”。
虞世南师承智永,是右军书法在唐朝的正宗传人。其楷书名迹有两种,《孔子庙堂碑》和《破邪论序》,都是拓本。明朝王世贞说:“世南书迹本自稀,而楷法尤不易得,小者唯《破邪论序》,稍大者《孔子庙堂碑》而已。”
我*初见到的是《破邪论》,缩印在《柳体玄秘塔标准字帖》后面,那时还是小学生,看稀奇。《破邪论》是二王一系的小楷书,篇中文字未避父讳,论者怀疑未必是虞世南的手笔。
《孔子庙堂碑》这本字帖1979年元月才买到,是1963年上海古籍书店刊行的临川李宗翰旧藏本。感觉虞字温文尔雅,不同于欧字的峻整,褚字的婀娜,颜字的雄浑,柳字的遒劲。这本字帖,当时未动笔临写,偶尔看看。
《孔子庙堂碑》毁于贞观年间,原因不明。武周长安三年(703),相王李旦重刻《孔子庙堂碑》,又毁。后来有两种重刻本:一是宋初王彦超刻,在陕西西安,世称“陕本”或“西庙堂本”,字较肥;一在山东城武县,传为元代刻,称“城武本”或“东庙堂本”,字较瘦。北宋学者欧阳修早年学过《孔子庙堂碑》,应是陕本。北宋时,《孔子庙堂碑》原刻拓本已难见到,黄庭坚有诗道:“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今存相王李旦重刻的唐石拓本,唯有清朝临川李宗翰旧藏本,其中缺字,用陕本凑补,有翁方纲嘉庆十二年(1807)题写的考证长跋。这个本子20世纪初流失日本,现藏东京都三井纪念美术馆。
虞世南的书法名声很大,书家的评价很高,但北宋以来学虞字的书家很少。米芾,七八岁开始学唐楷,由颜字而柳体,转欧体,而后褚字,未临写虞字。明朝丰坊《童学书程》制订的学书次第,所列大、中、小楷范本,皆无虞字。董其昌自称十八九岁学颜字,而后改学虞字,不久又转学锺王小楷。
古人临习唐楷,很少从虞字入手,这个现象未见书家提及。我想,一是虞世南“书迹本自稀”,生前极少写碑,而传世的《孔子庙堂碑》难觅唐本,那些重刻本或肥或瘦,依违难定。二是虞字笔力内含,温润平和,外在的形式特征不如欧、褚、颜、柳那般强烈,初学者难以把握。三是《孔子庙堂碑》字径如中楷,明清以来学童习字先写大楷,而且强调法度和笔力。所以,初学书不取虞字。
习字二十年后才临写《孔子庙堂碑》,虽有临写欧、褚、颜、柳的经历,却不能照搬,一切从头开始,仍属初学。
我每天中午饭后临写虞字,可以利用的时间不足一个小时,写不了多少字,而《孔子庙堂碑》的风格在严整与萧散之间,分寸难拿捏,如果上手就临帖,感觉难度大,事倍功半。一番权衡之后,觉得摹书是接近虞字的便捷之法,于是订出步骤:先摹写,再摹、临并举,而后转入临书。
摹写,无须考虑结构位置,可以专心琢磨用笔。找来半透明的表格纸,用毛糙的背面,行笔稍涩,便于练笔力。字帖每页40字,每字约3厘米见方,每次可以影写2-3页。起初小心翼翼,看一下,摹一笔。摹了半个月,笔势连贯起来,也探得虞字用笔的消息。比如,起笔顺锋入纸;横竖驻笔即收,一笔写就,不回锋;折笔顺势按转而下;戈钩抛钩竖钩,轻挑而起;俯仰向背,略有其势;行笔稍带侧势,少提按,不缓不急。摹了两个多月,熟悉了,行笔果断,用笔动作合上了形态,每笔能够一笔到位,那感觉,恍若自己像虞世南一样写字。
摹、临并举,字形仍按字帖所示的大小,每次40个字,先摹写一遍,巩固用笔动作,默记字画结构。接着临写一遍,重点在结构位置。每次习写,因有摹书的铺垫,留下“节度其手”的“肌肉记忆”,接着临写就较为顺畅。如此以摹带临,写了两三个月,渐渐亲近虞字,兴趣浓,信心增。
临帖,仍按字帖大小临写。临帖没有摹写做前导,自己用笔的习惯动作容易冒出来,形似便是难关。即使外形看起来与虞字差异不大,但自己心里明白,还是两张皮。所以,转入临帖阶段,仍然注意用笔,以求“多得古人笔意”。过去临帖有个习惯,某字临得不像,接着再临一个,纠正误失。这次临虞字,写完之后,还要对照字帖逐字检查临书之迹,修修改改,或在空白处写一写。以这样的修改辅助临帖,找到自己临不像的症结,于是虞字的特点也渐渐清晰起来。
例如,虞字点画柔和,笔力内含,自己写的点画偏粗,笔力外耀。虞字横画,大多略带俯势,我起笔容易带有仰势。虞世南写横折,转折处是按笔顺势而下,我却驻笔折下,现出耸肩状。“化”“充”“先”“也”“已”等字的抛钩,虞世南向外侧斜挑而出,我是颜柳那样向上挑出。虞世南写“辶”的卧捺平缓舒展,我拘泥“三折笔之势”,写得紧促有力。“武”“戎”“代”“式”“贰”“成”“戒”等字的“戈”笔,是字中的主笔,虞世南起笔靠左,斜下,弧度大,我却起笔居中,斜度小,势不足。虞字结体疏朗而宽绰,洒落且端庄,颇有姿态;而我写得紧凑,显得拘谨。
一次次临写,一遍遍检查,对比,矫正。积累的感性认识多了,眼也看熟了,生疏变为熟悉。写熟了,渐从感受升为知性的理解,就有了“心为君”的“意在笔前”。
我学虞字较晚,已有自己的一些动作习惯,有些虞字实在难以把握,所以临写阶段偶尔也摹一摹,主要是虞字的用笔。这样临书二三个月,有模有样了。
学过虞字的次年,学校筹办校庆展览,派我抄写前言。画格写楷书,交卷。展览开幕时再看,觉得有虞字笔调。我学虞字,并无弃旧图新之念,岂料作书有了虞字气象。无心插柳柳成荫,大感意外。
听书法史学者、中国好书作者刘涛先生现身说法,讲述自己近六十年来“怎样学书法”的心得与故事。
一百余幅书法作品,再现半个世纪的学书轨迹。作为“向古人学习”的范例,本书给书法爱好者以特别的借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