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前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前景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8.85 4.0折 9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东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金碚 李钢 主编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09610091

出版时间201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1600393

上书时间2024-11-24

休闲图书吧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篇  改革与开放
第1章  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发展道路
第2章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与特点
第3章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特征与意义
第4章  中国对外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
第5章  对外开放30年:历程与经验
第6章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看待中国对外开放的效益
第7章  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第8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如何影响了全球经济
    第二篇  增长与结构
第9章  关于中国经济的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问题
第10章  增长模式转型:我们需要转变什么
第11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周期的简要分析
第12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道路及矛盾化解
第13章  影响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因素
第14章  中国的投资率是否“过高”
    第三篇  工业与农业
第15章  中国工业变革振兴60年
第16章  中国工业增长的性质:资本驱动或资源驱动?
第17章  中国能源政策及其演变
第18章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回顾和展望
第19章  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问题剖解与下一步
    第四篇  金融与财政
第20章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1991—2007
第21章  中国金融60年:在风雨前行中的辉煌发展
第22章  应对流动性过剩的两个基本战略
第23章  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与财税改革
第24章  中国税收持续高速增长之谜
    第五篇  企业与劳动
第25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国范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第26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30年
第27章  中国非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30年:成就、经验与展望
第28章  中国30年经济增长与就业:构建灵活安全的劳动力市场
第29章  十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政策与实践
第30章  大转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
    第六篇  资源与环境
第31章  资源环境管制与工业竞争力关系研究
第32章  中国工业发展环境成本估计
第33章  中国矿产资源存在着怎样的缺口?
第34章  对外贸易对我国污染排放的影响
第35章  世界能源格局与中国的能源安全

内容摘要
本书是以英文双月期刊《中国经济学人》所发表的文章为基础,按照若干重要主题进行精选而编辑成书的。可以说,本书代表了中国很好经济学家近年来对中国经济问题的重要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从多角度透视了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这些经济学家有的在中国优选学术研究机构和政策咨询机构工作,有的在相关部门工作,也有的在高校工作。因此,本书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主要的经济研究机构、政策咨询机构、政府政策研究部门和高等院校在中国经济研究上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和所进行的努力方向。

精彩内容
    3. Contribution to technical progress
    Through foreign trade, China has brought in large quantities of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Most foreign investment goes to capital and technology intensive industries like the manufacturing of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mputers, transport equipment, electric machinery and apparatus. All such investment contributes to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es and exporting. In 2007,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accounted for 64.3% of output of China's high-tecti industries. Of China's total exports in 2007, the share of electromechanical and high-tech products was 57.6% and 28.6% respectively, and those made by foreign-funded firms accounted for 73% and 87% respectively. Currently, foreign investors have set up more than 1,100 R&D centers in China. In tandem with opening-up, "Made-in-China" increasingly represents better quality and higher know how.
    4. Contribu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orting serves as a major channel in easing the pressure of limited per-capita resources in China. In 2007, the net import of primary goods reached US $181.4 billion, which greatly eased resource shortages, supported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met social needs. The importing of resource-intensive goods like agricultural product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import of non-tradable scarce resources of land and freshwater. According to a UNFAO estimate, the amount of freshwater indirectly imported through agricultural trade is equivalent to 13% of water consumption for global grain production. Freshwater imported by Japan in the form of agricultural trade surpasses its domestic irrigation water consumption. According to research by Chinese experts, China imported 31.5 million tons of soybeans in 2006, which otherwise would take 18.1 million hectares (five times the soybean planting area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to grow domestically. The arable land resources that are saved can grow other sorts of crops (Chang Qing, Wang Jun, 2007). The constraining of China's factor endowment has been alleviated through exporting labor intensive goods and importing resource intensive goods.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