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
9.64
2.5折
¥
38.5
八品
库存3件
作者潘斌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040490794
出版时间2018-02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定价38.5元
货号1739129664154751488
上书时间2024-11-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前言
现代意义上中国文化教材的开山之作是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该书成稿于20世纪20年代,初为教学讲义,又在《学衡》杂志上陆续刊载,后以著作形式出版,最早的版本是1932年钟山书局全二册本。该书“以六艺诸史为经,而纬以百家;举凡典章、政治、教育、文艺、社会、风俗,以至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之类,皆就民族全体之精神所表现者,广搜列举,以求人类演进之通则,以明吾民独造之真际”(缪凤林语)。该书参考了很多书籍,六经、诸子、二十五史、历代各家著述、国外汉学家论著,以至近代的报纸杂志、统计报道,无不详为选辑。1929年至1930年间,吕思勉曾在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兼课,编写了《中国文化史》讲义,后由开明书店于1940年出版。该书内容科学严谨,广博独到,行文风格通俗易懂,深受学界好评。该书对中国古代的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皆有涉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编写了不少中国文化史教材,其中不乏使用广泛、影响较大者。这些教材上溯原始社会,下至明清,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总揽博收,举凡历代科学、技术,政治制度马社会生活、学术思想、文学艺术、民风民俗、民族间与域外的文化汇通等均有叙述。这些教材的编(著)者学养深厚,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编撰所做的有益探索功不可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些教材在高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引导学生热爱中国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过,上述教材的共同特点是“全”,大凡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建筑、文学、艺术、教育等皆统统纳入,相当于“文明”的范畴,几乎可以与“历史”同义。这些教材很全面,对于中国文化的概括也准确。然而正是由于“全”,从而导致教材内容平面化,重点不突出。大学生在阅读之后,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好像什么都知道一些,又似乎什么都不清楚。对力求提升思想深度和人文素养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效果可能是不够理想的。
本教材编写之设想,是由西南财经大学通识教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组在十年教学实践探索之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的编纂设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既考虑到本教材编撰的学术性,即比较客观地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之本来面貌,又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本教材时的实用性。
就我们所知,目前不少大学每门通识课程为每一届本科生开设一个学期,即要求学生在四个月左右的课程时间内掌握中国文化之要义。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教材之编写,必须避免内容“大而全”。本书主要是从精神文化的角度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力图抓中国文化之根脉,故与部分无所不包的中国文化史教材不同。本书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宗教文化、艺术精神等也纳入述评的范围,故与部分中国哲学史教材也不同。本书重在精神文化之述评还有现实的原因。中学阶段的历史、文化史教材涉及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已较多,大学生对于这些内容十分熟悉,相关知识的储备很丰富。然而对于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大学生的认识则明显不够。鉴于此,本书将重点放在对中国精神文化的介绍和阐释上。
2.本书以文化人物述评和专题介绍相结合的方式,力求立体地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苟子、庄子、韩非子等,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因此本书对上述人物各以一章的篇幅加以评述。对于汉代以来的文化现象,如两汉经学思想、魏晋玄学、中国佛教思想、道教思想、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清代学术思想、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等,本书不拘泥于这些文化现象中个人的成就,而是通过专题的形式予以全面的介绍。
3.本教材题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而非“中国文化史”。
治史除了搞清楚历史事件的真相以外,还强调历史背景的介绍、历史事件关系的清理。本教材之编撰,意在让读者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诸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已涉及“史”的范畴。不过,为了让该教材的使用者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本书不会将太多的笔墨放在文化背景的介绍方面。
4.本教材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揭示和现代价值之发掘。
本书从酝酿到完成,共花了三年时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本书的总体框架、结构是集体设计的,各章的编写是由多人分别承担的,具体分工是:导论潘斌(西南财经大学);第一章夏微(西南财经大学);第二章潘斌(西南财经大学);第三章谢幼田(美国斯坦福大学)、潘斌(西南财经大学);第四章段宜廷(台湾政治大学);第五章李亚彬(光明日报社);第六章白奚(首都师范大学);第七章陈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八章任祖凤(西南财经大学);第九章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第十章李栋辉(西南财经大学);第十一章陈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十二章罗富明(西南财经大学);第十三章张卉(西南财经大学);第十四章詹海云(台湾交通大学);第十五章詹海云(台湾交通大学);第十六章潘斌(西南财经大学)。
我们十分感谢西南财经大学马骁副校长、通识教育学院院长杨海洋先生对本书编写工作的关心、指导和支持;十分感谢吴光先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牟钟鉴先生(中央民族大学)、蔡方鹿先生(四川师范大学)、黄德昌先生(四川大学)、李文泽先生(四川大学)、张践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罗安宪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等专家学者在审阅书稿时所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也十分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出版事业部为本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西周礼文化
第一节 西周以前的礼文化
第二节 周礼的制定及内容
第三节 礼的内涵及影响
第二章 孔子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孔子的天人观和人生论
第二节 孔子的伦理思想
第三节 孔子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孔子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 孟子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孟子的人性论
第二节 孟子的义利之辩
第三节 孟子的王霸之辩
第四节 孟子思想的命运及影响
第四章 荀子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天人之分与合
第二节 性恶、善伪与心知
第三节 推礼义之统、求正名之序
第四节 荀子思想的影响及现代价值
第五章 墨子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墨子与墨家的兴起
第二节 墨子和前期墨家的主要思想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第六章 老子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老子的“道”论
第二节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节 老子的政治主张与人生思想
第四节 老子思想的地位和现代意义
第七章 庄子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庄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庄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处世哲学
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特质
第八章 韩非子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前期法家流派
第二节 韩非子的思想
第三节 韩非子思想的影响及现代价值
第九章 两汉经学思想
第一节 经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经学的盛行与流弊
第三节 杰出的经学大师董仲舒
第四节 思想的清道夫王充
第十章 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魏晋玄学思潮产生的条件
第二节 魏晋玄学的流派
第三节 魏晋玄学的影响
第十一章 道教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道教的产生及发展
第二节 道教教义与教规
第三节 道教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第四节 道教养生文化
第五节 道教文化的影响
第十二章 佛教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佛教的产生及教义
第二节 佛教的传人及中国化
第三节 隋唐时期佛教宗派的发展
第四节 中国佛教的影响
第十三章 程朱理学
第一节 理学思潮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 “天理”论
第三节 “心性”论
第四节 “格物致知”论
第五节 “道统”论
第六节 程朱理学的影响及现代价值
第十四章 陆王心学
第一节 宋明心学的来源
第二节 陆象山的心学思想
第三节 王阳明的学术思想
第十五章 清代学术思想
第一节 清代学术思想概论
第二节 清代前期的学术思想
第三节 清代中期的学术思想
第四节 晚清的学术思想
第十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思潮
第二节 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思想文化流变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上半期的思想文化转型
内容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系统地梳理了在历史演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西周礼文化、孔子与中国文化、孟子与中国文化、荀子与中国文化、墨子与中国文化、老子与中国文化、庄子与中国文化、韩非子与中国文化、两汉经学思想、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与中国文化、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清代学术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适合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教材,也可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的社会读者阅读参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