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想的力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梦想的力量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11.5 2.1折 55 八品

库存2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本书编委会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15958

出版时间2013-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5元

货号1701153185831965184

上书时间2024-11-13

休闲图书吧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前言

  序



  龚浩成



  (原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



  2013年初,原上海万国证券公司的副总经理王培君和原中国人民银行所属《金融时报》的记者李济生来拜访,我们一起回忆起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在上海的金融改革。王总告诉我,当年初出茅庐的万国人,现在大多数依然活跃在中国金融和资本市场的风口浪尖上。今年是万国证券公司成立25周年(万国成立于1988年7月18日),他们正在筹备写一本书,叫作《梦想的力量》,希望通过每个人的“口述历史”,重新回顾那个开创性的年代,重新思考万国留给他们的精神财富,包括启示和教训。说起那段历史,说起万国证券,万国人还是那么激情洋溢,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深刻记忆。最近我也在回忆上海金融改革的那些往事,很有些共鸣。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部分民营和乡镇企业开始尝试发行股票,后来一部分国有企业也开始发股票了。这样一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就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了股票的发行和流通,就必须有正规的证券公司来总理其事,以便更好地规范和引导证券市场的发展,不能再仅仅采用由体改办负责发行、银行所属证券柜台交易负责流通的简单模式来解决问题。况且,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市场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1988年,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推动,明确要求上海筹建证券公司。当时,上海投资信托公司(现为上海国际集团)和刚开业还不到两年的交通银行,都表示愿意组建证券公司,并开始积极地进行准备。我们把这一情况向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司作了汇报,要求在上海组建两家证券公司。金融管理司明确表示支持,但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同时自行组建一家直接控制的证券公司,希望通过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控制的证券公司,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早在开始组建城市信用社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就制定了几条原则,包括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监管者与经营者分开的原则,以及保护国家利益的原则。根据以上三条原则,我们认为:中国人民银行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不应当直接参与组建经办具体业务的证券公司。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和总行进行了多次沟通,并且表示,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不参与组建证券公司,但可以加强对证券公司的监管。在这种背景下,1988年夏天,上海就有了按照要求同时批准成立的三家证券公司:由上海投资信托公司组建的上海万国证券公司(总经理管金生),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组建的上海申银证券公司(总经理吴雅伦,后来调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以及由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组建的上海海通证券公司(总经理汤仁荣)。



  万国证券公司成立后,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创造了中国证券和资本市场上很多的“第一”,尤其在活跃证券市场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那是一个金融创新集中喷发的年代,正是包括万国证券在内的一大批中国证券市场的拓荒者开创性的积极探索,为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最初的雏形。



  万国证券公司后来因为“327事件”与申银证券公司合并,成为新中国证券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标本。万国的迅速崛起和成功之处,尤其是他们的拼搏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可以为现在创业的人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参考;而万国的教训,也可以为现在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转眼25年过去了,这在历史长河里并不算什么,可这25年对于新中国的证券业来说,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序到逐渐规范、从稚嫩到渐渐成熟的25年。无论如何,这段历史是弥足珍贵的,记录下这段历史是很有意义的。



  是为序。



导语摘要
 《梦想的力量——万国人的口述历史》由梦想的力量万国人的口述历史编委会编,这是一部万国人的口述历史,一次万国人的集体回忆,一份献给所有万国人和所有那个时代的亲历者的特别礼物,一篇关于中国资本市场和改革开放的特别记录。
曾经的“证券教父”管金生25年后首次忆当年,“327事件”亲历者18年后撕开记忆之匣,当年万国人回忆当年万国事——一段段难以忘却的动人故事,表现激情燃烧的“万国岁月”,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感人细节,再现追求卓越的“万国精神”。

目录

Ⅰ 序 龚浩成

 

第一篇 召唤

 

万国证券出生的背景故事 管金生

 

 附:追求卓越——写在公司成立两周年之际

 

 我心中永远的万国梦 王培君

 

 附:万国精神赞——写在公司成立三周年之际

 

入职万国之初 朱敏杰

 

一篇旧文的回忆 吕明方

 

第二篇 崛起

 

投行业务:我的梦想舞台 倪新贤

 

精神从那时开始,职业从这里起步 金文忠

 

我在投资银行部那些年 张 伟

 

“ 投行一野”的故事 张 斌

 

 我与“凤凰” 应年康

 

第一次单独拜访客户 周家祺

 

十五年后的一次相聚 庄启飞

 

我的三次“背国库券”经历 王钊虎

 

转战南北一百天 徐伟宇

 

难忘万国黄浦营业部 谢荣兴

 

恍如昨日万国梦 黄 晏

 

公司营业网点由此走向全国

 

——忆南京营业部的开设 张 伟

 

人生转折自万国始 陆 一

 

我在万国的人事和培训工作 于建华

 

第三篇 拓展

 

股市人生:金融新生代——管金生、王培君访谈录 吕明方

 

我的万国幸福生活和宝鼎基金 滕 伟

 

我在交易部的日子 刘峥嵘

 

万国的“野村综研”之梦 秦 曦

 

从万国律师事务所到国浩律师集团 吕红兵

 

万国,梦开始的地方 史建平

 

在万国财务部的二三事 孙永康

 

我在万国“搞”电脑 郭怡峰

 

创业,在万国东北 李 彬

 

我在大连营业部的日子 张鹏军

 

老万国的东北进行曲 王 鹏 尚德斌 盛 琦

 

万国花絮 陈晓红

 

心在高处——不止是回忆 苏 娅

 

万国在深圳 陈跃华

 

初入万国的感念 方从友

 

我的第一次 林 海

 

万国染就我风采 黄 宾

 

也许点滴 依然亲切 陈 洁

 

万国的集体宿舍 俞 玫 周晓明

 

第四篇 涅槃

 

超越自我——公司成立六周年之际与员工共勉 管金生

 

一次难忘的对话 顾 旭

 

源于自我变革的“五大机制” 陈 敏 卫 哲 洪 涛 顾 旭 陈少晦

 

如果还有明天 陈 敏

 

我们仨的夏日回想 陈少晦 顾 旭 卫 哲

 

这些年,我的思考我的路 洪 涛

 

那年冬天 金 炯

 

我的五个馒头 卫 哲

 

我在万国的点滴记忆 赵正芳

 

万国之心 催我奋进 张 清

 

“ 327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陆 一

 

附:一份关于申银万国合并的协议

 

回忆庄东辰 张 磊

 

怀念黄晓蔚 顾 旭

 

附录:万国证券公司大事记

 

后记:关于本书的缘起 吕明方



内容摘要
  

  一群人 

 

  一个公司

 

  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种追求的精神

 

 

 

  是什么,让一家证券公司在短短几年间就创造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众多一?

 

  是什么,让一家“追求”的公司因一次“327事件”而轰然崩塌?

 

  是什么,让一家仅生存了7年的公司,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是的,我们应该记录些什么,作为我们共同的记忆,给我们自己,给我们的孩子,给今天所有拥有梦想和激情的年轻人,给中国年轻的资本市场 ……

 

 

 

  曾经的“证券教父”管金生18年后首次忆当年

 

  “327事件”亲历者18年后打开记忆之匣

 

  万国人忆当年万国事—— 一段段难以忘却的动人故事,表现激情燃烧的“万国岁月”

 

  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感人细节,再现追求的“万国精神”



主编推荐
  

  1988 年7 月18 日,中国一家股份制证券公司——上海万国证券公司成立,整整25 年后,《梦想的力量——万国人的口述历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万国诞生于新中国证券业的初创时期,其众多敢想敢为的创新之举,至今仍为业界所称道。一部短短7年的万国史,似一面镜子,折射出新中国资本市场的激情与骚动,冲突与无奈。同时,本书又不是一本艰深的研究专著,因此对于今天的读者,无论是研究者还是从业人员,都是一本很好的参考读物。

 

  本书50多篇回忆文章,均由当年曾在万国工作过的员工撰写,集中呈现出的便是“追求”的万国精神,其所体现的激情、理想、责任、担当,其实正是当下所普遍缺乏的,是我们需要鼓与呼的。从此意义上说,它所传递的正能量已经超了行业本身。而这,也正是本书编写及出版宗旨所在。

 

  本书中,不仅有管金生首次回忆了他创立万国的始末,有当今金融界少帅卫哲回忆其初出校门,任管金生秘书3年的长篇文章,还有证券专家对“327事件”的全景式回顾及理性分析,均为首次披露。

 

更多好书请点击:

 



精彩内容
 万国证券出生的背景故事问:我们是刚到上海工作的几位樟树同乡,可以说都是冲着您的名字才来参加上海振兴樟树促进会活动的,您是江湖上人称“中国证券教父”的重量级前辈,有您担任促进会名誉会长是我们小辈的荣幸。
据老会员说,您过去从不提自己的历史功过,别人主动问及时,您也只是微微一笑,礼貌而又坚定地婉拒正面应对,请问您今天能否给我们几位年轻人一点面子,简单回答为什么这么多人称您为“证券教父”?
管:我特别喜欢和年轻人相处,更喜欢你们几位年轻的小同乡,也许是我年近古稀还童心未泯的原因。但你们千万不可人云亦云称我为“中国证券教父”。
第一,我绝对不敢也绝对没有任何理由“贪天之功,据为己有”。中国证券市场的诞生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老一辈证券从业人员集体智慧的产物,绝不是某一个人或几个人能“教”得出来的。我个人只能说介人比较早,是资格比较老的老兵。
第二,1982年我研究生毕业后到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当时还叫“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参加工作,那时公司正和日本野村证券商谈合作开展国际证券业务,因而有机会向公司领导徐鹏飞、钟志刚、
谢宗锵等人学习点国际证
券业务的基本知识。现在看来只学了点皮毛,1984年公司派我去欧洲又学了一
点证券业务的理论知识。
1988年7月18日上海万国证券公司成立后,在公司董事长张效浚先生亲自安排下,公司以副总干事的名义参与了由日本野村证
券担任总干事的一宗日本债券的发行和募集业务。此后在1988年、1989年和1990年,连续三年由上海万国证券公司主动邀请全国证券公司分别在桂林、上海、无锡三次召开了相当规模的“证券业务研讨会”,会上国际大牌证券公司和中国国内许多证券公司主管业务的高层人士展开了热烈而又务实的交流和讨论。这三次研讨会充其量可以说是互教互学,也不存在谁教谁学的问题。
1990年,《新民晚报》的总编主动约我谈话,说报社收到不少读者来信,称他们通过上海万国证券公司编制印刷的投资国债收益与银行存款利率对照表,对债券投资有了相当清晰的理解,特别对国库券交易已基本熟悉,但对股票一
无所知。总编希望我能写点通俗易懂的介绍股票知识的文章,请我每天在该晚报发表不超过500字的一篇文章,总题目是“揭开股票的神秘面纱”。对报社来说,他们是满足读者的需求;对我来说,读书看报的老百姓正是证券公司要培养的良好的投资人。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我承诺一周后即可连续出稿。此稿一
出,本来市民就十分青睐的《新民晚报》更是洛阳纸贵,销量大增。几个月后,市委一位领导亲自打电话给我,建议让我停止写稿。
领导的意思主要是,1988年和1989年你们公司搞异地国库券逆回购,反响很大,很多同志包括领导同志也认为你们是把上海的资金流出去了。现在你的文章影响更大,因此争议也更大,是不是你暂时主动停一停,因为对于股票目前认识还不统一,你越写人家越以为你是在主动挑起争论。作为证券公司老总你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文章就不要写了,更不要公开发表。我当时就答应下来并主动致电《新民晚报》总编,称自己由于公务繁忙,以后不能确保每天供应500字。此事当时是沸沸扬扬,好在戛然而止,最后有惊无险。现在看来当时这位领导是以巧妙的方法保护了我,保护了万国证券的事业此后四、五年的顺利发展。
第三,“中国证券教父”首先见诸报端是1992年下半年的事,而且是境外发生的事。1992年11月我作为“中国大陆经济学者访问团”成员到台湾考察访问。当时是李登辉主政台湾,大陆从政从商人员均不准访台,我当时是以复旦大学教授身份随团出访,国家体改委副主任童大林是以清华大学教授身份随团,同行的还有北京大学萧灼基教授。
到达台湾桃园机场时,台湾海基会秘书长陈长文先生亲自接机,按照台湾方面的安排,东吴大学蒋(章)孝慈校长是专人专程对口接待我,陪我考察了台湾金融市场,参观了银行、交易所、证券公司。离台前有一次演讲会,每个团员都发表演讲,记得我当时演讲的题目是“两岸同心,合力打造沪港台证券金三角”。第二天台湾主流媒体《中国时报》、《联合报》等各大平面媒体均以大字标题“中国证券教父在台发表演讲”作了报道。当时看到报道有点吃惊,不就一篇学术讨论型的发言吗?怎么一下子就成了“中国证券教父”,真是人在江
湖,百口莫辩。好在当时还未实现三通,还不至于波及大陆,而且我自己也主动拒绝了个别采访,否则还真有可能又出现当年《新民晚报》写文章那样的事。
“中国证券教父”一说虽然由于冷处理而从此偃旗息鼓,但始料未及的是,1995年2月23日“327事件”之后,此说又忽然卷土重来,不久我成为阶下之囚,对于世事看得更淡,也慢慢养成了“百口不辩”的好习惯,只想多过几天清闲日子。好在我们大家都是老乡,属“新朋故旧”一类,当然就一定希望你们不要再提“中国证券教父”一事了。
问:听说您创办上海万国证券公司之前已经是“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报送的市级“第三梯队”了,为什么还要主动下海,辞去公职而冒险犯难.组建前无先例、后无来者的所谓国有民营的“上海万1ii证券公司”,这其中总有一
定原因,能否从总结人生、点拨后进的角度给我们一
点真话?
管:性格决定命运。我从1970年开始,有10年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经历,1979年国家改革开放,重开研究生考试,我决定报考,我是要弃政从教。也绝不是因为原来工作不好,待遇不好,而是想做教授,觉得做教授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因为毕业时国家有规定,研究生不能留校任教,所以就到了上国投,那是1982年研究生毕业后的事。上国投基本是改革开
放的产物,刚成立不久,领导也比较重视,工作也较顺利。
P004-006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