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五代]冯道 著;史半山 译;史半山 注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1-3
上书时间2024-12-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五代]冯道 著;史半山 译;史半山 注
-
出版社
南方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12
-
版次
1
-
ISBN
9787807018384
-
定价
3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0页
-
字数
200千字
-
丛书
天下无谋文丛
- 【内容简介】
-
在中国古代社会,除了战乱和改朝换代这样大的社会动荡外,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实际上波谲云诡、变动迭出的就要数官场了。做官的人一方面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即所谓建功立业,拜将入相,另一方面更要尽量保全自身,以固荣宠,其中自有诸多的学问和策略。但这些,正史中很少去正面描述,只是偶尔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而在个人著述中,更是很少有人提及。大约是因为这里面权谋的因素太多,不好明以示人吧。但尽管这样,仍然有人写下一些自己对为官之道的体会,当然不会将其公之于世,只是供自己把玩,或传给子孙作为参考。
作者署名为长乐老的《仕道》或许就是这样的一篇著述。长乐老是五代人冯道的号,经有关学者的初步研究与考证,《仕道》很有可能是冯道写下的。而从文中的口气看,作者有过官场的经验,甚至可以说是深谙为官之道的。倘若真是冯道所著,那倒真的可以说是恰如其分了。因为冯道是一位在官场中久经历练的人物,为官时间长,历任朝代多,任官职务高,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是最有资格,也是颇有可能写下这样的文字的人。
冯道字可道,瀛洲景人,一生中曾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契丹任官,侍奉过“四姓十君”,而且都是作为重臣,并多次为相,所以人称“不倒翁”。他所以长盛不衰,除了具有相当的政治经验外,也和他处事圆滑、经验老到有关。
冯道在五代的官僚中也是比较重视文化的千位。史书上说他自幼好学能文,除了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兴致依然。他本人著有《长乐老自述》,在后唐长兴三年时,还印行经籍标准文本,依唐刻《开成石经》,并和经注合刊,开雕“九经”:《易》、《书》、僻》、〈春秋左氏传〉、〈睹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绸守〉《仪礼)和〈礼记》,以端楷书写,能匠镌刻。至后周广顺三年五月雕印完成,历时二十二年。同时刻成的有唐代张参撰《五经文字玄度撰仇经字样》等书。因刻书事业由国子监主持,故史称“五代监本九经”,创官刻书籍之始。当时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对此,元王祯评为“因是天下书籍遂广”。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篇属名“长乐老”的文章或许是出于冯道的手笔。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核心仍然是儒家的仁学。这不足为怪,自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以后,读书人不可能不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自有其积极的一面,比方说他在文章中流露出一定程度上的民本思想,认为为官就是管理,为官之道只有做到公正、公平,顺应民心,这样才会长治久安。他也比较注重实际,虽然他提出修身养德,但也指出做官要想有所作为,就一定要精通做官之术。离开了这些策略,不仅难以建立功业,就连保全自身都难以做到。这就体现出他的道术更多是来自老子的主张,与汉朝张良、陈平等人信奉的黄老之术一脉相承。当然里面也多少带有一些法家的思想,但总的说来是以宽仁为主,但这里的宽仁,就不免带着某些策略性了。这篇文字的大部分内容涉及到了做官的人如何具体操作,如如何识人、如何明辨真伪、如何侍奉上司、如何统御部下、如何用人、如何全身、如何论辩,甚至还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玩弄权术的内容。
这在今天看来,当然很好理解。官场上的残酷和多变是人所共知的,为官,如果只是具有政治上的抱负,而不谙官场的策略和技巧,很可能阴沟里翻船,甚至身家性命也无法保全。就拿进谏这样最为普通的事情来说,魏征因为直言敢谏成为大唐的贤臣,但也有多少人因此失去官爵,还掉了脑袋。在用人上也是如此,所有的人主和员都大谈重用贤才,但何者为贤,何者为不肖,却因人而异,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对待下属上也是如此,如何才能调动和发挥下属的积极性,也是一门学说。当然,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下属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具有政治远见,并能明察是非,是作为领导者必须掌握的。如果我们对这些抽去具体的内涵,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把握其精髓,对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之,这篇文字虽有它的思想局限,但对于掌握官场策略和技巧还是提供了很好的参考。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封建时代官场的权术。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通过它提供的内容,我们既可以识别官场中的某些机巧,又可以批判地继承。如对待上级,既要尊重,也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待下属,既要严格要求,又要适当宽松。这些都属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范畴,即使在今天,也是适用的。至于其中的诈术,如果用于正当的地方,似乎也未尝不可。
技巧本身是没有对错的,关键在于你的目的是怎样的。如果我们秉以公心,为把事情做好,适当地掌握一些为官行政的技巧,应该是无可厚非的。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对这篇文字进行了部分删减,并加注释,辅之以历史上的事例,在每段的后面,还加上了批评性的释评,希望读者能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因素。
儒家的智慧是极为深刻的。它是一种非智谋的大智谋,其运谋的方法不是谋智,不是像法家或兵家那样直接以智慧迫使对方服从;而是谋圣,即从征服人心着手,让人们自觉自愿地为王道理想献身。
- 【作者简介】
-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号长乐老,一生中曾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契丹任官,侍奉过“四姓十君”,而且都是作为重臣,并多次为相,多经困厄而不倒,所以人称“不倒翁”。他所以长盛不衰,除了具有相当的政治经验外,也和他处事圆滑、经验老到有关。
- 【目录】
-
修身第一
●伐欲者成,善舍者得。
●为仕讲究忠直,更要讲究策略。
●为仕之道,立德在先,立功在后。
●民心如秤,不平则倾。
●心静则平,平则智,智则不乱,不乱则不衰。
●平庸者无誉无毁,优异者怨谤加身。
●“舍”便是得,养廉便是护身。
明察第二
●明察的要义,在于审时度势,谋定思动。
●世事,黑白分明者少,以假乱真者多。
●察之则明,不察则昏;辨之则明,不辨则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
●仕途之要义,在于了解上司是否明智,考察下属是否贤能。
●善察者见微而知著,人未动而我先知,后发而先制。
●知善恶,然后可以任贤良;明时势,然后町以知进退。
远猷第三
●有为之人,必深谋之,远虑之,此所谓远猷。
●人之趋利,就像飞蛾扑火。只有智者不以近利失远利。
●见不远必谋不深,谋不深必事多舛。
●谋定思动,是成功者的基本功。
●弱者求形强而愈弱,强者求形弱而愈强。
●谋小图大,巨大祸不远。
雅量第四
●雅量者忍量也;忍则自安,不忍则危。
●雅量,是忍,是定,是静。能忍则安,能定则成,静而致远。
●进退自如,如闲云野鹤,为人生之至境。
●器量和见识乃成功的先决条件;雅量于大志中。
●刚强者胜不如自己刚的东西。柔弱者则胜比自己更刚强的东西。
事上第五
●逢迎可满足上位者的眼前,却毁掉上位者的长远。
●丑陋弯曲的木根,常能变成天子手中名贵的器物。
●做上位者希望你做的事,然后保挣一^定白勺距离,是聪明的。
●荣宠所固有的危险与贫穷的危害同样不可低估。
●察上过而不忤,知上好而不趋,守身持正,终不殆。
●官位高低绝非品行的标志,心计便变得要害了。
●事上以忠,任事以勤,不居功,不二过,明时势,知进退。
●上位者予取予夺的现实,决定了揣摩上司隐藏起来的心意的重要。
●为人宜直,行事宜曲。
御下第六
●以恩树德,以严树威,以赏彰功,以罚止过。
●赏罚要分明,恩威要并重。
●御下以术,终以诚。
●不示根底,利用短处,保持距离,乃上位者需领悟的要义。
●敬服为上,屈服为中,恐吓为下。
●对下属的错误,最好的办法是威慑;宽容而不姑息,严厉而不伤众。
●惩罚他要对他的最软弱处。
用人第七
●使用人才,在于如何看待人才。大才大用,小才小用,怪才偏用。
●用人所长,便是笼络之道的要义。
●用人以道,擒心为上。
●对君子用以名,对小人用以利。
●用人之道,识人为先,御使后之。
●上位者用人,忌凭好恶;小则失,大则衰。
守身第八
●聪者获捷利,智者远祸害。
●世无常恒,富贵难远,利害常变,唯廉简恒久。
●事留有余,功而不居,可保长远。
●才高谤来,功大毁至;唯智者不以彰显自居。
●强胜弱一时,弱胜强一世。
谋略第九
●谋无定法,狡计百端;随心所欲,因势而异。
●击敌不如纵敌,引敌至荒谬之境,一击而成。
●要想压制对方,就一定先抬高他;要想从对方那里索取,就一定要先给他,
●成大事者,靠见识制定,靠胆识完成。
●最高的谋略是攻心,最高的智慧是让人心服。
●大为无为,大谋无谋,乃谋之至境。
才辩第十
●劝诫的时机,比机智的语言更重要。
●处世为人,当自以为聪明时,祸患就在下面。
●可辩事之对错,不可辩人之对错。
●智者只想改变事情的形态,愚者则想改变人心的形态。
●时问站在忍者一方,善忍者赢。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