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06 6.7折 ¥ 198 全新
仅1件
作者赵宏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22906072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98元
货号13131148
上书时间2024-12-26
赵宏,女,1963年5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大使。长期从事非遗保护与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在纺织非遗文化教育传承、适应性保护、产业化发展等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科研和实践经验。在理论研究领域,系列著作获得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优秀出版物二等奖,研究成果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工程启动会、中国纺织非遗大会等会议做典型交流;在教学实践领域相关成果获得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奖提名,第八届天津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奖。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生态理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
三、价值理论
四、RMP(资源、市场与产品)理论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非遗价值及其构成的研究
二、非遗价值评价方法的研究
三、社会生态视角下纺织类非遗价值及评价的研究
四、保护实践方面的探索
五、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第二章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构成
第一节 纺织类非遗的价值
一、价值
二、纺织类非遗价值的特点
第二节 纺织类非遗价值构成依据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表述
二、国内有关表述
第三节 纺织类非遗价值构成内涵
一、纺织类非遗的基础价值——实用价值
二、纺织类非遗的遗产性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和精神价值
三、纺织类非遗的衍生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第三章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第一节 价值评价的性质与要求
一、价值评价的性质
二、价值评价的要求
第二节 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二、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价值评价体系的因子调研及权重计算
一、调研及问卷发放
二、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三、描述性统计及因子权重的计算
第四节 价值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一、价值评价模型方法的选择
二、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价值评价模型构建
三、纺织类非遗价值模糊综合评价与分析
第五节 价值评价与保护形式的关联分析
第四章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的适应性测度
第一节 适应性测度模型的设计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纺织类非遗保护适应性测度的定量评价
第四节 基于ANP的适应性测度模型的应用
第五节 实证
第五章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路径
第一节 纺织类非遗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承人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
二、保护不力导致濒危
三、过度开发导致失真
四、保护适当但缺乏惠益性
第二节 纺织类非遗分类保护路径
一、活化路径
二、再造路径
三、惠益性扩散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问卷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及其构成调查问卷
附录二
问卷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性测度指标间相互影响关系
调查问卷
附录三
问卷三:非遗适应性保护指标两两相互比较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附录四
适应性测度打分表
第一节主要概念界定
(1)纺织类非遗。纺织类非遗是指与纺织品和服装有关的纺织工艺、传统图案及设计等非遗的统称,从国家级非遗项目类别来看,涉及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三个类别。具体而言,纺织类非遗涉及原材料、面料、印染、刺绣、民族服饰和鞋帽配饰六大类。
(2)纺织类非遗社会生态系统。纺织类非遗的社会生态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人、纺织类非遗项目、社会生态环境(图1-1)。
系统中的“人”主要包含三部分:首先是代表性传承人,这部分传承人掌握了纺织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核心技艺,生产了该项目的代表性作品,其技术水平、文化底蕴在本项目的传承人群中首屈一指,其作品一般定位于高端市场;其次是传承人,这部分传承人较长时期地从事该项目的传承活动,具有较高的技艺水平和较深的文化积淀,但其技艺、作品还不能成为该项目的代表,其作品一般定位于中端市场或者中高端市场;最后是从业者,这部分传承人主要是作为纺织类非遗项目的大众从业者存在,受到该项目的利益驱动或者出于个人爱好,其作品一般是面向大众市场。社会生态是人的存在依据,人的活动使社会生态成为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系统中的“项目”,从类别上看,主要包含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三个类别;从层级上看,包含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个层次;从工艺上看,分为初级原材料加工技艺,纺织服用面料、辅料织造技艺,印染技艺,刺绣技艺,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和鞋帽配饰制作技艺六个大类。
系统中的“社会生态环境”由纺织类非遗及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组成。
自然环境是指“被人类改造、利用,为人类提供社会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自然系统”。自然环境为纺织类非遗提供了物质载体和手段,是其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为纺织类非遗提供了创作发现的灵感,是其文化基因的宝库。我国纺织类非遗项目生存的自然环境涵盖了从大兴安岭的白桦树林到海南岛的亚热带海滩。
经济环境是指“人类加工、改造自然以创造物质财富所形成的生产条件和物质基础”。经济环境是纺织类非遗产生、发展的经济条件。经济环境为纺织类非遗提供了生产基础、生产方式、生产规模、消费能力和市场规模等要素。我国纺织类非遗产生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在自然经济中形成了封闭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产分工,其首先是满足家庭消费使用,再是交换一些柴米油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
社会组织环境是指“人类创造出来为其社会活动提供协作、秩序、目标的组织条件,包括社会组织、机构、制度等结合而成的体系”。社会组织环境是纺织类非遗产生、发展的社会条件。
(3)纺织类非遗的价值。非遗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满足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中具有重要功能,所以具有价值。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价值是某客体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人的观念决定了对价值对象意义的解释,因此人的行为、需求和主观感受是衡量价值高低标准的重要影响因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