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套装叶嘉莹作品四本(共4册)叶嘉莹|特殊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套装叶嘉莹作品四本(共4册)叶嘉莹|特殊出版社

127.64 4.0折 316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叶嘉莹|

出版社特殊出版社

ISBN9787020157327

出版时间2024-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16元

货号32148729

上书时间2024-12-12

长长久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大学与辅仁大学任兼职教授。19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讲学,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2年6月获聘中央文史馆馆员,2013年荣获由中央电视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叶嘉莹一直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中。她天资敏慧,才思出众,加上典雅细腻的文笔,以及浮世坎坷的忧患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

目录
《清词选讲》
序言
第一讲 清词的复兴
第二讲 李雯
第三讲 吴伟业
第四讲 陈维崧
第五讲 朱彝尊
第六讲 张惠言
第七讲 蒋春霖
第八讲 王鹏运
第九讲 郑文焯
第十讲 朱祖谋
第十一讲 况周颐
附录 说张惠言的《水调歌头》五首——谈传统士人的修养与词的美学特质

《迦陵谈诗二集》
钟嵘《诗品》评诗之理论标准及其实践
关于评说中国旧诗的几个问题
《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
中国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之关系例说——从形象与情意之关系看“赋”“比”“兴”之说
纪念我的老师清河顾随羡季先生——谈羡季先生对古典诗歌之教学与创作
略谈多年来我对古典诗歌之评赏及感性
与知性之结合——《迦陵谈诗二集·后叙》

《迦陵谈诗》
中国诗体之演进
谈《古诗十九首》之时代问题——兼论李善注之三点错误
一组易懂而难解的好诗
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与“固穷”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代序》
说杜甫《赠李白》诗一首——谈李杜之交谊与天才之寂寞
从义山《嫦娥》诗谈起
旧诗新演:李义山《燕台》四首
从比较现代的观点看几首中国旧诗
序《还魂草》
几首咏花的诗和一些有关诗歌的话
由《人间词话》谈到诗歌的欣赏

《好诗共欣赏(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
前言
第一讲  概论
第二讲  陶渊明诗浅讲   
第三讲  杜甫诗浅讲   
第四讲  李商隐诗浅讲

内容摘要
《清词选讲》:词源于唐五代,盛于宋,历元明而兴于清,但相比唐宋词,人们对于清词知之有限。叶嘉莹先生在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清词的重要性,她视文学与历史为有生命之物,在本书中以十位词人、十余首词作连缀成一部贯穿着忧患意识与士人修养的清词简史。清代的社会剧变与大量才智之士加入创作队伍,造就了以委婉曲折之形、发心中幽微之情的清词,词至清代达到了一个全盛的时代。
《迦陵谈诗二集》:中国传统的诗歌评论多为感性品评,不重理性分析。随着
近代西方文学理论的引进,国内评诗者逐渐习惯以西方文论的思维与术语来评论中国古诗。兼有中西双重学养的叶嘉莹先生将中国传统诗歌品鉴美学与西方近代文学理论结合,既肯定了西方文论的融入可以增强古诗评论的客观性与精密性,又指出古诗评论不能脱离中国传统
文化背景与古诗创作特质。
古诗生生不息的“感动”“发生”的精神力量,是叶嘉莹先生在本书中尤为注重之处。
《迦陵谈诗》:叶嘉莹先生谈诗,并不着意将诗歌内容与诗人经历一一对应,也并不拘泥于死板的字面解说,而是依托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诗心,深入探索诗人的精神世界,寻找诗歌中蕴含的能激起人类永恒共鸣的情感点。本书是叶嘉莹先生
钻研中国古典诗歌多年的成果,既有对中国诗歌发展的梳理,又有对具体诗人诗作的细读,文风典雅考究,兼
采古典文言、现代白话与西式表达之长,读来齿颊留香。
《好诗共欣赏(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陶渊明、杜甫、李商隐这三位诗人,遭际不同,个性有别,诗风各异。叶嘉莹先生
将三人并举,分析了他们各自在诗歌中对于形象和手法的使用。内省型的陶渊明在诗中使用概念化的形象,外观型的杜甫在诗中使用现实中实有的形象而有所突破,李商隐则以想象中的非理性形象映照幽微的内心世界。
这种差异不仅折射出了诗人个体的生命与心灵,也在一
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轨迹。

精彩内容
第一讲清词的复兴清朝的词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是词这种文学体式的复兴时代。为什么说是词的复兴时代呢?因为从宋朝以后经过了元和明两朝,而元朝兴盛的是曲(如散曲),是杂剧(如王实甫的《西厢记》);明朝兴盛的是传奇,像汤显祖的《牡丹亭》之类。元明两代流行的是散曲、杂剧和传奇。
我在以前的文稿中曾提过词跟诗是不同的,曲子跟
词也是不同的(请参看叶撰《论浙西词派》一文,见一
九九五年六月份《中国文化》)。词要曲折深隐才是美,而曲子则要写得浅白流畅才是美。词要有言外之意,而曲则是说到哪里就是哪里,不需要有言外之意的联想。关汉卿写过一套曲子,我只念两句给你们听,关汉卿说他自己:“我是蒸不烂、
煮不熟、捶不扁、爆不破、
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是说他自己个性的坚强,这种文学体式是让人这么一说一
唱,当下就觉得很好,它不是让你去想它有什么言外的意思。你一念就很痛快,曲子的好处就是明白流畅,能让人读后感到痛快淋漓的就是好的作品。因为元、明两朝曲子流行,所以元、明有些文人就用写曲的办法来写词,他们只是追求写得像曲这样地流畅,什么都说完了,也就失去了词特有的曲折深隐、富于言外之意的美学标准。但是到了清朝,词恢复了这种深隐曲折、有言外之意的美学标准,所以清朝是词的一个复兴时代,因为它重新找回了词的美学标准。
元朝、明朝文人都写曲,所以词写得不好,为什么到了清朝词又写得好了?清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