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97 6.2折 ¥ 198 全新
仅1件
作者【德】恩斯特·伯施曼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20726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98元
货号11672242
上书时间2024-11-07
1.风景中的宝塔
塔是中国土地上最有特色的建筑类型之一。一个游客已游历中国多日,深入内地,非常了解中国建筑的多样性,但当他看到那些或与其他建筑相互映衬,或独自矗立自成格局的塔型建筑后,仍会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在城市或是人口较多的乡镇,在经过精心设计的景观中一般会有好几座塔。它们通常以塔群的形式出现,但绝少会相邻而建——哪怕是在大城市里也仅有三四座塔,或远或近地围绕着人口密集的中心地区。它们的选址都经过精心安排,意义非凡。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些塔融入了城市的景观,站在塔上往外看也许不能直观地感受到这种美妙,但如果人们将塔放入整个景观中,就能发现它与景观的内在联系。人们能感知到的这种联系已远远超出我们肉眼可见的、有限的、美丽的城市风光,而是达到了更高的精神层面,这种精神贯彻了每一座塔的建造过程。
这些塔从18世纪末起被欧洲人称为“寺塔”,自此这个名称在欧洲渐渐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即使是习惯简单称它为“高塔”的法国人,也开始使用“寺塔”这个称呼。“寺塔”一词并非来源于汉语,而是个来源于梵语的舶来词,另一种说法认为它是源于中文中特指某种塔型建筑的称呼。中文把这种我们现在称作“寺塔”的建筑总称为“宝塔”,意为:存放珍宝的塔。这里说的珍宝即佛教中的“三宝”(梵语Triratna):佛宝、法宝、僧宝,也可直接理解成通常存放于宝塔中被供奉的佛教圣物。本书最后一节会确切并详细地阐述塔的不同名称。“塔”在古代汉语中原本形容一种由墙围起的高耸的楼阁!,后来兴起的四周有墙的塔型建筑也称为塔,这些都是传统的中国建筑。自佛教传入中国,塔的名称就仅为佛教造塔所用,如今这些塔也因此被统称为佛塔,这就是“宝塔”一词的来源。
仅仅由宝塔名字的意义我们就能窥见塔与宗教,或者说塔与佛教建筑之间的紧密关系。宝塔的设计中包含的佛像和象征元素、宝塔与佛教寺院及大殿的紧密联系、与佛教相关的中国文学典籍、大量艺术作品及编年史中对宝塔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发展的详尽阐述,都证明了宝塔与佛教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代表着佛教教义,并以塔的高耸形状尽可能地将佛教的影响传播到远近各处。因此,西方人把它理解为佛法世界的灯塔不无道理。
宝塔一般建造于山峦之中,与周围风景相互映衬,这符合道家及风水学对自然及其力量的观点。紧接而来的却是这些引人注目的佛塔与中国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曾发生多次灭佛运动,导致了一些宝塔建造受阻,使宝塔的数量得到了控制。另一方面,佛教与中国传统观念不得不相互适应,和平共处,在建造宝塔时吸纳了道教的思想——自然的和谐美与其内在的活力,并成功通过建造佛塔加强和美化了这种思想。重新发展的佛教教义甚至提出了建造宝塔的完善理论基础:把世界严格划分,每个部分都互为比喻,互为映照,通过艺术象征表现出来。但是,道教为了与之竞争并发展和稳固自身,则用在景观上非常显眼的宝塔作为自身风水体系的基础,使宝塔在此过程中失去了佛教的意义,仅保留了风水方面的作用。很显然,佛教与道教之争及两者在建筑领域上的同化是长期发展的结果,与之对应的,中国的宝塔风景也随之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地发展着。
隋朝以前,人们间或能听闻某地在修建大型宝塔,这些宝塔通常是佛教建筑,至于它们与景观的联系还无人在意。直到唐朝,宝塔才被视作景观的一部分。在公元8世纪,绘画中已有宝塔入景1,更重要的是,大量诗文也把宝塔和山水景观联系在一起。宋朝的宝塔不仅成为绘画、文学和诗歌的主题,还被用在神秘的卜算预言中,例如解梦、志怪传奇等故事中都出现了塔。发展到明朝,宝塔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宝塔的身影在景观中随处可见,在绘画、雕塑和无数其他艺术作品中也都成为了常见的主题。自此直至清朝,宝塔都是景观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早期关于宝塔的记载出现在公元3世纪和6世纪,大多与宗教历史相关,而且都仅有这一方面的描述。德国作家汉尼许在1200年到1220年间写成的游记《中国旅游指南》中,已经罗列了不少宝塔,并记载了当时中国的情况。我们通过书中对南宋贵州、四川地区的描述可以看到,当时有名的宝塔甚至可以追溯到唐朝,也已成了游人众名的风景名胜。而后来出现在县志、省志,以及国家地理志中的关于庙宇的部分,也都收录了描写宝塔的文章,并把它归到地方文物古迹一类。特别有趣的是,在当时山东的地方志中,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宝塔都没有留下记录,或是仅仅被一笔带过。也许是编纂官们独尊儒术,有意忽略和删减了一些与佛教相关的内容。至今对宝塔最完整丰富的整理和探讨都出于1686年至1726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在这本大型类书的“宗教古迹”一章中,详细记录了每一座宝塔的历史与外观,并收录了相关的许多诗文。宝塔内及周围的大量诗文碑刻也被制作成拓片得以流传下来,成为了这些宝塔存世最重要的证据。正是这些诗文,记录了这些寺庙所在的具体位置和周围环境,说明它们如何被视作景观的一部分被建造起来,也解释了宝塔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正是它们成为“风水”中重要部分的原因,也因此获得了佛教的重视。为此,这本集大成的类书着重阐释了资料的来源和出处。这些有关宝塔的碑刻得以流传下来,当然也有极少数珍贵的拓本保存在中国的文人墨客和收藏家手里。从事收藏的不仅有得道高僧,也有对佛教产生浓重兴趣的大儒,自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苏东坡起,文人就开始收藏这类资料3。藏品中的文献一经完整公布就大大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宝塔真实意义的理解,同时展现了宝塔在我们了解中国全貌时所能发挥的重大作用。
很早以前,邻国韩国甚至日本已经凭借中国式的宝塔闻名,他们开始把这种新的主题不断运用到自己的文化中,并加以变形,建造了大量的相似建筑。然而他们对中国宝塔对山水景观的外在影响和内在意义的理解,都远远谈不上透彻,更没有做到宝塔入景。当然他们对宝塔的源头也做了研究,比如9世纪时日本的圆仁大师‘就留下了描绘山西佛教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