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
评价
详情
推荐
歌德汉译与研究总目(续编)顾正祥 编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
175.47
5.9折
¥
29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 顾正祥 编著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 9787511728364
出版时间 2016-0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定价 298元
货号 1201273645
上书时间 2024-07-04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顾正祥,德籍华裔学者,中德文学关系史和中国歌德接受史研究家,荷尔德林抒情诗翻译家和研究家。原为中国杭州大学教授,1994年获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11年荣获德国总统颁发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十字勋章”。曾任职于中国杭州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哥廷根大学和图宾根大学等,并兼任德国巴符州法庭宣誓译员。曾任中科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2005年)和台湾地区大学访问学者(2010年)及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外籍特聘专家(2013年)。曾主持或参与靠前外多项中德文学比较、翻译和跨国传播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自2003年起载入《德国名人录》(Werist wer.Das deutsche Who's Who)。2010年起入选《德国文学年历》(Kürschners Deutscher Literatur-Kalender)。其主要著译有:《格林兄弟传》、《海涅》、《德国抒情诗选》(合作)、《荷尔德林诗选》、《荷尔德林诗新编》、《裴斯泰洛齐与当代教育》(德译中)和《我住大洋东:二十世纪中国诗选》、《桑恒昌:来自黄河的诗》(中译德)以及德语学著《德语抒情诗的汉译,以荷尔德林为例》和大型学术性书目《中国诗德语翻译总目》(编著)和《歌德汉译与研究总目》(1878-2008)(编著)等。并有中外文学术论文多种。 目录 自序(前编)Vorwort des Verfassers 自序(续编)Vorwort des Verfassers 上卷:译文目Erster Teil: Ubersetzung 编:译诗目KapitelⅠ: Dichtung 译者/编者索引Index der Ubersetzer/Herausgeber 出版社索引Index der Verlage 第二编:散文小说译目KapitelⅡ: Prosatexte 译者/编者索引Index der Ubersetzer/Herausgeber 出版社索引Index der Verlage 第三编:戏剧译目KapitelⅢ: Dramen 译者/编者索引Index der Ubersetzer/Herausgeber 出版社索引Index der Verlage 第四编:书信译目KapitelⅣ: Briefe 译者/编者索引Index der Ubersetzer/Herausgeber 出版社索引Index der Verlage 下卷:研究书目Zweiter Teil: Forschung 编:辞书KapitelⅠ: Lexika 著者/编者索引Index der Verfasser/Herausgeber 出版社索引Index der Verlage 第二编:文学史KapitelⅡ: Literaturgeschichten 著者索引Index der Verfasser 出版社索引Index der Verlage 第三编:合集KapitelⅢ: Sammelbande 著者/编者索引Index der Verfasser/Herausgeber 出版社索引Index der Verlage 第四编:专著KapitelⅣ: Monographien 著者索引Index der Verfasser 出版社索引Index der Verlage 第五编:论文KapitelⅤ: Aufs.tze 著者索引Index der Verfasser 报刊杂志索引Index der Zeitungen und Zeitschriften 第六编:欧美日俄研究汉译目Anhang Ⅱ: Forschung ausl.ndischer Autoren. 著者/译者索引Index der Verfasser/Ubersetzer 出版社索引Index der Verlage 附录:书评Anhang: Rezensionen 主要参考书目Nachschlagematerial 内容摘要 本书系《歌德汉译与研究总目》(1878-2008)的续编,收编前书出版后七年来歌德译介的新书目,补编前书未及编入的书目,增编经实地查考后的台港书目。截稿于2015年6月底。共收译文条目445条,其中诗目203条,小说、散文目189条,戏剧目46条,书信目7条;研究条目共1786条。其中辞书目165条,文学史目134条,合集目544条,单人集目40条,论文目694条,非汉语研究目209条,删去前编中的格言目,全书合计条目共2232条。 精彩内容 自序(续编) 一、看好近年来的歌德译介(综述) 歌德译介史的发端,学界都从钱钟书说(国外文学,1982 年 期),清一色地 锁定为1878 年清人李凤苞的《使德日记》。近年来偏有几位学界新秀“挑衅”前辈: 宁波大学的尹德翔扒梳钩沉,似乎在张德彝的《随使法国记》中找到了歌德《浮士 德》的蛛丝马迹1,认为张氏1871 年10 月8 日手稿中记载的巴黎戏院的上演镜头,与 歌德的《浮士德》非常吻合(东方文学研究通讯,2005 年 期)。厦门大学青年学 者张治也著文称,“个在著作中提到歌德作品[ 浮士德] 的,目前找到最早的可 能是张德彝(《三述奇》,1871 年10 月9 日)” 2。而华中科技大青年学者谭渊则表示 “《浮士德》版本极多,英法俄都有人写过,歌德也不是个写《浮士德》的作家, 从书中文字还看不出此处说的歌剧、戏剧都来自歌德。”“发端”之争,暂且不作深 究。学无止境,说不定哪一天又有人会有新发现。我只想说明,当下的年轻一代,思 想甚为活跃,并不囿于前辈或权威的某种说法。 近年来的歌德译介,给人的印象是,新老更替明显,队伍呈年轻化趋势。老 一辈的歌德元勋纷纷离世。年近九旬的大翻译家钱春绮壮心不已,从他给笔者的来 信得知,晚年还在为他插图本的《浮士德》操劳,终因心力交瘁未果。钱老的谢世 (2010 年),标志着歌德译介“第二代”人物的最终谢幕。紧接着,《德国文学史》和 《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的作者余匡复溘然而逝(2013 年),没来得及再展宏 图,令人扼腕长叹。其余的“第三代”著名学者如关惠文、张荣昌、魏家国、高年 生、韩世钟、赵乾龙、罗悌伦、李清华等也纷纷步入古稀之年,似乎都淡出学界。值 得一提的著译倒有:杨武能的旧作《歌德与中国》的修订稿与《走近歌德》合为一 集,以崭新的面貌再度面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年);袁志英的《歌德情 感录》(上海书店,2014 年),以原始资料为基石,集编译与文学再创作为一体,文字 活泼生动,是一部学术性与可读性双佳的专著;图文并茂、厚达412 页的《星火? 桃 李集:杨武能教授文学翻译、学术研究、外语教学五十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系杨门弟子们奉献给导师的一册纪念文集。冯至、钱钟书、季羡林、王蒙等 前辈的文墨与冯亚琳、董洪川、段峰、傅晓微、莫光华、贺骥等弟子的感恩之声融于 一炉。在我看来,这不仅是杨氏一家、也是冯至的及门弟子们共同吟唱的“天鹅之 歌”。之前,由杨武能倡导、由杨氏弟子莫光华任所长的“歌德研究所”与杨个人无 偿捐助、藏书量达三千多册的“杨武能图书文献资料馆”,在地处西南边陲、却是西 1 参见张德彝(1847—1918):《随使法国记》(原名《三述奇》),长沙:岳麓书社,1985 年,510 页, 由著者遗稿整理出版。 2 参见张治(1977—):《中西因缘——近现代文学视野中的西方“经典”》,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12 年。 自序(续编)Vorwort des Verfassers VII 南歌德重镇的四川外语学院落户。一“所”一“馆”开创了我国德语学界的两个“第 一”,体现了杨氏关注后学的战略眼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近闻“杨武能著译文献馆” 将于今年金秋十月在重庆图书馆隆重开馆,这更是中国日耳曼学界的一件盛事,谨献 上我这位同辈学人的由衷钦佩和热烈祝贺! 顺应这样的形势,中国歌德学会年会暨纪念冯至逝世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13 年6 月13 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举行。会上,德高望重的老会长叶廷芳研究员 卸任,由社科院的年轻同事叶隽研究员继任,并产生了新一届歌德学会理事会,它由 四地(即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八人(即叶隽、吴建广、莫光华、谭渊、罗炜、 王炳钧、方维规、张辉)组成,体现了薪火相传的精神。这批中青年理事大凡有多年 旅德学历,学术底蕴深厚,是当下和今后歌德译介的生力军。他们人人都有厚重的专 著问世。如莫光华的博士论文《歌德与自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年),以 340 多页的篇幅,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歌德的自然科学观和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建树, 一改以往我国学人重视歌德文学作品、忽视其科学著作的偏向。又如谭渊的《歌德席 勒笔下的“中国公主”与“中国女诗人”:1800 年前后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德影响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年),史料翔实,举证严谨,委实是一部令我辈刮目相看 的学著。再如社科院的贺骥博士,虽未跻身歌德学会理事会行列,其300 多页的博士 论文《〈歌德谈话录〉与歌德文艺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年),系该领域 的凤毛麟角之作,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文学语言研究系列”,为学界竖起 了一枝标杆。 最值得我们庆祝的,应该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卫茂平教授领衔的“《歌德全集》翻 译”项目和西南交通大学杨武能教授牵头的“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项目,各自申 报2014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奇迹般地双双胜出,成为两校乃至全国德语 界特别是中国歌德学的优选盛事。羊年新春大吉,上外与西南交大分别于3 月7 日和 3 月21 日举办了开题会,不是校长致辞,就是书记讲话。从中央到省、到各高校、再 到媒体,从学会会长、研究室主任,到这位专家、那位名流,纷纷到会祝贺、指导。 上外的子课题负责人是谢建文(上外,总协调人)、姜峰(上外)、王炳钧(北外)、 李昌珂(北大)和谷裕(北大)。战略任务为移译当今最高水平的德文原版《歌德全 集》,即四十卷法兰克福注释本。除文学作品外,还包括自传、书信、文牍、日记和 自然科学著作等,拟打造“世界范围内最全、最权威的《歌德全集》评注版汉译本”。 还成立了“歌德翻译研究所”。西南交大团队的学术骨干有莫光华(西南交大)、冯亚 琳(川外)、吴建广(同济)、吴晓樵(北航)、谭渊(西南科技大)和陈巍(宁波大 学)等。学术目标为“全面深入研究歌德其人其作,研究歌德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与 接受,进而挖掘思想家歌德在现代精神文化建构过程中的作用”(西南交大新闻中心, 2014 年11 月20 日)。从此,沪川两校的两大团队,凝聚国内外最优秀的德语人才和 学术资源,沐浴国家改革开放的文化政策,依托国家强有力的财政资助,必将全面、 有序地推进中国的歌德译介。快哉,多年来形形式式、层出不穷的这类“重译”现 自序(续编)Vorwort des Verfassers VIII 象所营造的假性繁荣将被中止!11 幸哉,实现郭老等先贤的夙愿不再遥遥无期!虽非 “指日可待”,也该是“指年可待”了。 行笔至此,猛然想起德语界的一段“稗官野史”。上世纪80 年代,德语界曾有 “北冯南张”之说。“北”指的北京或北大,“冯”乃德语界巨擘冯至;“南”便是南京 或南大,“张”系德语界元老张威廉。笔者斗胆窃想,如把这种提法稍作修正,把上 海的钱春绮、董问樵的大名也添上,改为“北冯南张沪董、钱”来概括那个时代,是 否会更全面、更切合实际些呢?套用这样的称谓,能否用两个项目首席专家的名字来 称呼当今中国的歌德学时代,称之谓“东卫西南杨”时代呢?这不是对某某个人的神 化,而是将他们视作一种标志,一种符号。过了若干年,涌现了新的代表人物,想必 会有另一种叫法。这才叫“薪火传承”。话又得说回来,能在招标中胜出,不仅取决 于项目的价值、也与首席专家和他们身边的弟子有关,他们的学术成绩、信誉和投入 也很重要。没有他们的振臂一呼,也许会跟眼下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失之交臂。 让我们再看看这几年的学术活动吧。近年来崛起的年轻学者叶隽应是这方面最典 型的个案。叶曾私下向我透露,他本可以留在最享盛名、待遇又不菲的北大。为了赢 得属于自己的更大空间,却去了“清水衙门”社科院。在物质和精神的天平秤上,叶 视学术生命高于一切。难怪他才过“不惑之年”,便新作迭出。就量而言,几年内论 著不下十大部,论文多达好几十。就质而言,它们都不是东拉西扯的大拼盘,都不是 抢热门、赶时髦的应景之作,而对曲高和寡的学术史研究情有独钟。须知,学术史乃 一种文学、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领域中的“上层建筑”,学术史研究更是这个“上层 建筑”中的“上层建筑”。“高处不胜寒”,故非浅尝辄止之辈所能占领。涉足者“需 要宏通之史家眼光与踏实之细致功夫的结合,而且双重文化背景的占有、个人阅历的 丰富,也都是很有必要的。”(叶隽语)叶锐意进取,心无旁骛,敢于将学术史作为他 研修的根基和主线,为读者奉献了一部又一部厚重的“史”的专著:《史诗气象与自 由彷徨:席勒戏剧的思想史意义》(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年)、《德语文学研究与现 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歌德思想之形成》(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年)、 《歌德学术史研究》(译林出版社,2013 年)、《歌德研究文集》(译林出版社,2014 年)、 《文学?比较?侨易》(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年)、《德国精神的向度变型:以尼采、 歌德、席勒的现代中国接受为中心》(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年)。论数量,平均一年 一部专著,节奏之快、之众,在同辈学人中罕有其匹;论评述,堪称公允、客观、中 肯;论手法,引经据典,详加注释,西文的书目和标题往往汉德对照。这是叶著的一 大特色,不妨称之为“叶氏风格” 2。叶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全赖他个人 1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译本,已不下上百种,《浮士德》的译本也达好几十种,一 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呵!而我们却并不稀罕这种“繁荣”。诚不知这些译者系何方神仙,一直无缘结识, 若真是位颇具眼光、勤于耕耘的歌德学者而又真心想为中国的歌德译介添砖加瓦,何以置143 卷之巨 的德文版《歌德全集》于不顾,而热衷于去炒那些冷饭。 2 在叹为观止之余,倒有一条保留意见。在笔者看来,即便是学术著作,在措辞上也应当尽量减少、甚 至避免过于专业和高深莫测的表达方式。拜读叶著,常会碰上一些诸如“一体二魄”、“二元维度”、“原 相变形- 向度变型”、“诗史气象”与“诗思苍茫”、“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古典图镜观”等名词术语, 颇令笔者几番猜度乃至困惑。不过,由此而造成的这点“困惑”,决不会动摇我对叶先生毫无保留的钦 佩。 自序(续编)Vorwort des Verfassers IX 的才智和努力,或许也得益于他身处的社科院这个大环境。那里不设坐班制,便于埋 头找资料,一心搞学问。相比之下,在高校当老师就没那么自在了。忙完备课、上课 和各种考核,科研时间就所剩无几了。 说到学术史梳理,还有个重要的课题,也即如何以务实的心态看待前辈的功过。 冯至是我国德语界继郭沫若之后最负盛名的歌德权威之一,是歌德译介“第二代”的 代表,“第三代”的歌德名家几乎都出于他的门下。因而再高的评价也不过分。然而, 再大的权威也非圣贤,也都是某个时代的产物,都受主客观种种条件的制约,难免有 这样那样的局限,都需要作具体分析。这个历史使命要由新一代毫无思想包袱的年轻 学者来完成。也举叶隽为例。他对冯至,不是在一片颂歌中随声附和,而是慧眼独 具,既肯定冯的《歌德论述》与《德国文学简史》(上册)“都很重要”,又认为“作 为一门学科的德语文学研究其实并没有在严格意义上建立起来...... 应该说,冯至这代 人是有责任的”。“冯至的德国认知,较诸同辈人物张威廉、商承祖、陈铨等,确实有 独到之处;但另一方面,如果公允地来看,冯至的位置亦并非不可替代。”甚至敢断 定冯“算不得名标青史的大学者”。再看他对德语界另一位泰斗张威廉的评述:“真若 论及在德语文学研究方面的意义,冯氏的著作和贡献,也都要多些。不必为贤者讳, 张先生的学术史意义不必评价过高,这一点仅从他留下来的作品数量就可看出。所以 有论者对称张先生为“中国日耳曼学的一代宗师”颇不以为然,我同意这个观点,张 氏自有其独特的不可抹杀之意义,不必‘张冠李戴’”1。 对已故权威如此,对尚且健在的权威是否就“买账”呢?请看他对杨武能的代表 作之一《走近歌德》一书的评价:“即以此著论,不太符合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的 常规体例,也谈不上有什么自家的理论建构”(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页352)。 “这表现在参考文献、索引、中外文名词对照表均未列出,注释中的学术性阐释较 少,德文缺位等”(该文脚注)。而且还刨根究底,说是“从冯至那里就已经开始了 的”(该文脚注)。其结论是:“所以杨氏之作与其说是研究,不如定位在以赏析为主。” 而杨也闻“过”则喜,还为该书作序,称赞叶“眼界开阔,学养深厚”、“好学深思”; 并坦承“本人的主要志趣在德语文学译介,研究乃不得已而为之,对他擅长的这类研 究只在早年玩过一段时间的票。”更为突出的例子是,叶在杨先生纪念文集《星火? 桃 李集》2 中的那篇约稿:先回顾杨的学术生涯,后评估杨的学术成就。且不论其观点如 何,对作者、尤其对学界权威的评价很难、也无须“一锤定音”。令人钦佩的是,叶 敢于直言,且能以务实的心态多视角地加以审视。既无趋炎附势之嫌,亦无咄咄逼人 之势,尽管罗列了叶自己也承认“或许是苛求于人”的诸多“不足”,如:“回顾杨武 能的学术生涯,也有些比较遗憾的地方,譬如在学术实绩上未能够乘胜追击,数量都 在翻译文学上了:在学术方法论上,若能更重视实证研究的方法,或可更上层楼:在 翻译实践与理论思考基础上,虽不乏洞见,但却未能够提炼出更有贡献的翻译学理论 创发”(72 页)“杨武能的各个研究领域虽不乏关联性,但缺乏有效的联通维度,更 1 参见叶隽:“先生百龄,乘风而去”,载《读书》2005 年第2 期,页33—34。 2 参见董洪川、段峰、傅晓微主编:《星火?桃李集?杨武能教授文学翻译、学术研究、外语教学五十年》,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年。 自序(续编)Vorwort des Verfassers X 缺乏自觉性主动建构的大家意识。”(第73 页)甚至触及一些极为敏感的话题,诸如 杨本人的重译,杨获勋的由来等11。叶不因《纪念文集》而碍于情面,坚持学术伦理; 杨泰然面对“求全责备”,虚怀若谷,高山仰止。此风长,学术繁荣矣! 二、歌德于我,我与歌德 《歌德汉译与研究总目》(续编)终于脱稿,释然、欣然之情自不待言。科隆大教 堂的建造时断时续,横跨六个多世纪才竣工;巨著《浮士德》的创作,呕心沥血六十 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一部长篇小说如《威廉? 迈斯特》的完稿也长达三四十 年。这些奇迹古今中外毕竟罕见,也非人人和事事都能效仿。一个建筑工程不宜拖得 太长,该尽早完工。图书工程也是。拙稿(续编)虽说不是《总目》(前编)的小小 “尾声”(篇幅也逾500 多页),虽是自成一体的独立工程,然过于“旷日持久”,也觉 得并不可取。这才决心作个“了断”。 说来惭愧,大文豪歌德并非我学术生涯中的初恋。外国文学中,我首先接触的是 俄国的普希金、英国的雪莱、印度的泰戈尔等。德国文学中我首先接触的也不是歌 德,而是海涅。大学时代的我,因读了钱春绮译的《诗歌集》而先倾心于海涅,也便 有了后来的处女译《海涅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只是由于当年某种政治气 候的影响,它的出版才迟于我后来译的《格林兄弟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 年)。 嗣后,陕西人民出版社又约我翻译《德国抒情诗选》(与钱春绮合作,陕西人民出版 社,1988 年),这才算与歌德有了实质性的缘分。 在《德国抒情诗选》中,我翻译了歌德52 行的悲情诗《你为何赐予我们深邃的 目光》、80 行的教育诗《植物的变态》和20 行的短诗《浮游于地球之上的天才》。这 便是我译介歌德平淡无奇的起步。之所以只有三首,远比该书中荷尔德林和默里克 少(各八首),甚至落在施托姆的后面(五首),绝非偶然,而是明确的选择。想当 年,钱春绮译的《德国诗选》和《歌德诗集》上下卷,已让歌德的诗作名满中华。作 为后学的我,又何必拾人牙慧,步人后尘!聊以自慰的是,本人翻译的歌德诗,数量 虽少,却都是国内首译,而非容易招人诟病的重译。 我研修歌德的优选成绩,想必是七年前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歌德汉译与研 究总目》(1878—2008)。感谢接纳和出版拙著的中央编译出版社“向学术倾斜”和不 计盈亏的出版方针,竟将合同规定的平装,主动而又未设任何条件地升格为精装,并 请美术公司“梳妆打扮”一__________番。这才使拙著美人似的“亭亭玉立、卓而不群”(杨武 能赞语)。出版伊始,恰逢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与社科院主办的歌德席勒国际研讨会 1 这么说,叶隽是否就是个专爱挑刺的人呢?当然不是!不妨援引他在另外场合对杨的评价以正视听: “作为第三代歌德研究者的代表人物,杨武能在三个方面都将中国的歌德研究有所推进。一是《歌德与 中国》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歌德与中国的关系,不管是歌德之认识中国,还是中国之接受歌德,在史料 上颇提供了不少重要线索;二是尝试在冯至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推进,即通过文本分析加深对歌德的 理解,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浮士德研究”,三是以德文撰作《歌德在中国》,使得德语学界有可能 了解中国的歌德接受与研究状况。这些方面,可以说他是代表了这代学人的歌德研究成绩的。”《中国 的歌德译介与研究现状综述》(中华读书报2009 年2 月18 日) 自序(续编)Vorwort des Verfassers XI 在京召开,我有幸应邀向大会作了汇报,又先后忝获国际歌德协会(魏玛)和巴符州 中国友协(康斯坦茨)的邀请,特别是受到一些名噪海内外的歌德专家的关注。他们 是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叶隽、四川大学欧洲研究所教授杨武能、同济大学教授袁志英 和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员平保兴以及国际歌德协会会长戈尔茨博士、安娜? 阿玛里亚 图书馆赛弗尔特博士和柏林国家图书馆汉学家魏汉茂博士,都给拙著以极高的评价, 说它“对1878—2008 年间130 年的歌德在中国接受史进行了系统清理,是研究中德 文学、文化关系,德风东渐的重要基础性资料”,“可谓‘荦荦大观’,很有将百年中 国歌德学‘一网打尽’的气魄”(《文汇读书周报》2009 年4 月24 日);“内容丰富、 浩繁、完备,条目和索引几乎囊括我国百年来研究和译介歌德的所有专集、合集、编 著、辞书、史籍和译著、译文”。系“一部以目录和索引形式体现的中国歌德接受史” (《科学时报》2009 年9 月10 日)。“为学界提供了像《清明上河图》一样的中国歌德 翻译研究的全景图”(《中国图书商报》2009 年12 月4 日)。新近,上海外国语大学 卫茂平教授主编的《中外文学交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 年,297 页)也有类 似的评价。其中,杨叶袁三书评,既评书又评人,把编者的治学态度和献身精神也大 大地夸奖了一番。暗思,他们又没看着我编写,何以如此知根知底?莫非真会“心有 灵犀一点通”?那字里行间透出的关爱,尊重和理解,沁润着一位海外游子的心田, 成了其辛勤劳动的最高奖赏,这是任何物质的奖励都无法替代的呵! 拙著既被如此推崇,又何来今天的这个续编呢?是因为我笃信,一个人
为你推荐 台湾联经版 林冠群《唐代吐蕃史研究》(厚册精装)
全新 北京
¥ 239.00
80年代卡通连环画选(全30册合售)不重复 包老 有详图
八五品 北京
¥ 228.00
玛瑙等珠子一串。年代未知,保真玛瑙不包年代.重172.6克左右
六品 呼和浩特
¥ 286.00
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白封面横版:编号191
八五品 成都
¥ 348.00
毛泽东传(全6卷)+刘少奇传+周恩来传+毛泽东传最新全译本插图珍藏版(13本合售)书口上方自然发黄
九品 北京
¥ 500.00
【正版现货,首印初版,精装本,仅印3000册】陈寅恪诗笺释(上、下册,全二册)锁线精装本,简体版,陈寅恪的著述乃至诗作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陈寅恪研究亦成为海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的显学。本书是目前为止唯一的陈寅恪诗笺注本,收录最为齐全,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备受各方极高评价,是陈寅恪研究史上的代表作之一。陈寅恪的诗作享誉全国以至海外,向为学术界和读者所推崇。作者在陈诗原文基础上再配以新的标题,增强了理解
九五品 北京
¥ 298.93
钱载旧藏 明人真迹 明人尺牍 第三册 明人尺牍 3 辑录明代书法名家陈继儒, 董其昌, 李流芳, 米万钟, 张正谊, 张邦奇, 陈勋, 姜垓, 金声, 范允临, 冯彬, 韩经, 黄辉, 寇天叙, 顾梦游, 李春芳, 孙从龙, 屠隆, 文震孟, 王思任, 文震亨手札信札合册,33cmx26cm 折装一册全。
八五品 哈尔滨
¥ 420.00
《广东省,广州,番禺,华侨等,银行,友谊公司,商店,企业公司,律所等等人脉》(1990左右,经济类人物80-90年代的老名片大概220枚,一大本,已经过期的了,仅供收藏与怀念)
七五品 广州
¥ 73.00
强肾固精秘典(又名肾病药物自疗秘方)【阳痿验方、早泄验方(射精过快,俗称:时间短)、遗精验方、发育不全,性器(阴茎)短小验方、宫闱秘传展龟法、瑜伽术增长法、一般增大法、回强回春药酒、糖尿病消渴病等、补肾强精壮阳固精、药酒、中药散剂汤剂方及壮阳丹方、外治方等大量中草药方、男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遗精…】
七五品 临沂
¥ 4999.00
《莎士比亚》 Shakespeare 作品精编,富兰克林出版社Franklin Library真皮限量收藏版,百部伟大作品系列,早期厚实无酸纸精品。
九五品 长春
¥ 2850.00
老证书 五十年代任命书
八五品 北京
¥ 1200.00
红楼梦〈七二年版〉书房A级层架二排
九品 汕头
¥ 300.00
诗经说约 全5册
九品 太原
¥ 800.00
哪咤连环画
六品 沈阳
¥ 50.00
1988年 美女挂历: 美的旋律(13张)品相不错 看图
八五品 天津
¥ 218.00
【漫画2401-093】同人文小说 Royal Prerogative 君王特权 玉座の下に死 の谁 I II III
九五品 济南
¥ 300.00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九品 北京
¥ 289.00
政治经济学概论
八五品 宜春
¥ 99.00
上海的早晨
八五品 无锡
¥ 880.00
王冲老师 老板要学会的36种变现模式+3本实操案例拆解 27种盈利模式+3本案例拆解
全新 济宁
¥ 59.98
— 没有更多了 —
一波三折,学习用的书籍终于收到。出现问题小插曲和卖家沟通融洽,解决了!好评。感谢🧡
书包装保护的非常好,谢谢老板非常棒👍🏻,五星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