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新论
¥
45
7.8折
¥
5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陈自芳 著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7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8
上书时间2025-01-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自芳 著
-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7
-
版次
1
-
ISBN
9787509528686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66页
-
字数
492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本书注重从增台应用性的角度安排内容体系,同时也注重应用性理论的深化。第一,在一些理论的阐述上,注重结合中国的实际,以体现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为读者学以致用提供若干参考。第二,注重在特定的问题上对国内外各种学派观点的阐述,汲取各派有价值的观点,以便给读者更多的启示。有一些国外学者的观点可能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但可能在未来发展中逐步显得有用。第三,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遵循读者的思维逻辑规律,尽可能使篇章结构的层次分明,易于掌握,同时使标题有更强的概括性,使读者更便于了解和掌握所指阐述的内容。第四,注重将内容集中在与区域和空间关系直接相关的方面,对于那些不直接涉及空间关系的内容,即使其对区域经济发展各方面有重要意义,但因其本身不适宜作为区域经济学的内容,因而可能不加阐述,或者仅作概略说明。
- 【作者简介】
-
陈自芳教授,男,1949年11月生,上海市人,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获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的教学研究,现为浙江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导师。独著或合著《不平衡推进与高增长——改革进程中的浙江经济发展研究》、《邓小平经济思想研究》等著作12部,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经济学家》、《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当代经济研究》等国家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或摘编16篇。
- 【目录】
-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属性与研究对象
一、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和属性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区域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渊源与学科特点
第三节我国的区域经济理论研究
一、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历史过程
二、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特点
第二章经济区及优势分析
第一节经济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一、经济区的内涵、层次及其形成
二、经济区划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三、我国经济区划的历史和当前的合理确定
第二节从行政区经济转变为经济区经济
一、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区别
二、我国长期形成的“行政区经济”的主要问题
三、实现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战略转变
第三节经济区优势与病症的分析
一、区域发展条件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
二、区域经济优势的分析
三、区域经济病症的分析
第三章构建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结构
第一节区域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一、区域比较优势
二、区域竞争优势
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
第二节区域主导专业化产业部门的发展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评价
二、区域专业化产业
三、选择主导专业化产业部门的决策依据
四、区域主导专业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第三节区域一般专业化和非专业化产业的发展
一、区域一般专业化产业的发展
二、区域非专业化产业的发展
第四节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一、区域产业结构先进性的判断
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理论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必要条件
四、全球价值链格局下的区域产业升级
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模式比较
六、区域二元产业结构的消除
第四章区域产业规模、集聚与分局
第一节区域产业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
一、区域产业规模经济
二、区域产业聚集经济
三、区域经济集群
第二节区域产业空间布局
一、影响产业布局的地域因素
二、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向
三、产业布局的确定
第五章区域创新体系
第一节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功能及其构成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与功能
二、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
第二节区域创新体系的运作机理及现实问题
一、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的运作机理
二、英美区域创新体系的实践探索
三、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目标和政策
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目标
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政策
第四节德国的技术中心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技术中心的组成和运作
二、德国技术中心对于我国发展技术中介组织的启示
第六章区域新型城市化发展
第一节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功能
一、城市体系的形成
二、城市的功能
第二节城市合理规模和合理布局
一、城市合理规模
二、城市合理布局
三、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建设
第三节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
一、城市经济圈的概念及其形成
二、国外发展城市经济圈的经验及我国发展中的主要制约
三、加快我国城市经济圈建设的路径
第四节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一、新型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二、集约式的城市发展--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启示
三、不同规模城市的发展战略
四、推进我国新型城市化需要解决的若干突出问题
五、城市经营中的政府功能定位与行为原则
第七章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
第一节区域间经济竞争与政府竞争
一、区域间有序竞争的意义及防止“诸侯经济”的必要性
二、区域间经济竞争的方式及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三、政府间竞争及其规范
四、地方政府的制度竞争
第二节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
一、区域分工与比较收益理论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客观基础
第三节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成与推进机制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机制
二、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简况和方式
三、我国区域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其解决方式
第八章人力资源的区域间流动
第一节生产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生产要素的区域间流动规律
二、生产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人力资源区域间流动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一、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现代经济学对人口流动规律的一般概括
第三节人力资源流动的优化配置效率
一、人力资源流动促进优化配置的主要效应
二、人力资源流动的成本收益及社会经济效益
三、人力资源的流动效益
第四节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政策取向
一、我国人力资源流动存在的问题
二、以市场为基础,调节和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三、正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第九章区域经济发展与增长极的培育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形成与演变
二、关于区域经济增长基本动力的理论
三、区域经济的集约式发展
第二节区域不平衡发展与增长极的培育
一、从平衡发展到不平衡发展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的形成及增长极的结构形态
三、由增长极推动的区域开发
四、增长极战略在各国的应用实践与我国区域增长极的培育
第三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三、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原则
四、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工作步骤
五、区域经济规划
第十章区域经济梯度推移与协调发展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
二、区域经济差距及其变动的数量分析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推移理论
一、区域经济的内部性与外部性及其相互转化
二、发展梯度与梯度推移的内涵
三、梯度推移的动态研究
四、梯度推移的粘性机理与反梯度倾斜支持
第三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其他理论
一、区域经济的中心辐射论
二、西方经济学者有关区域间发展的相关性的若干理论
第十一章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调控
第一节地方政府经济职能
一、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依据
二、地方政府经济调控的特点
三、地方政府经济调控的任务
第二节区域经济调控方式的完善
一、区域政府经济调控的基本原则
二、完善区域经济调控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区域经济调控手段
四、区域政策工具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