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82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王学典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6
上书时间2024-12-04
十八大以后,整个中国的精神气候、文化气候、学术气候正在发生深刻变迁,朝着更加本土化的方向发展。近30年中国社会科学高速发展繁荣的局面正在走向终结。人文学术,特别是中国古典学术、传统文化研究正在从边缘重返主流。该书作者正是从这一判断出发,以非凡的洞察力和罕见的概括力,从全局上对这一变化作了大尺度的分析和极具启发性的阐述。作者提出“把中国‘中国化’”这一极富学术含量的命题,并从这一命题出发对官方和学界的一些文化动向进行了慧眼独具的讨论。其对当前中国人文大势的解读,视野宏阔,逻辑严密,颇具原创性,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例如,作者认为,传统文化要想走向世界,并成为国际思想界的主流,就必须与世界上占主流地位的自由主义展开深度对话。儒学要想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导价值观,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基本原则去创造出一种高于自由主义的生活方式。这些论说,远超流俗,体现了作者处理宏观问题的超强能力。书中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如如何处理儒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如何处理儒学与西方中心论的关系?如何处理儒学与现行的学科设置、学科体系、学科框架的关系等,都做了新颖独到的论述。尤具价值的是,书中对社会科学诸学科的转型之路也做了极富远见的勾画,提出社会科学诸学科的生命力和出路,在于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对中国经验和中国转型问题的探讨上,并向全世界提供对这种转型的说明和概括。作者认为,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面临着一个本土化的转型,其本质就是把中国经验升华为一般的理论原则,从而修改、修订被我们视为普适规则的那些经济学预设、政治学预设、法学预设。本土化转型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惟一出路。而中国学界的世纪任务,就是要煅铸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范式。这些观点均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意义。
序 本土化:学术与意识形态的双重诉求/1
人文大势
中国向何处去:人文社会科学的近期走向/3
把中国“中国化”
——人文社会科学的转型之路/30
历史上的“中国”该如何被叙述
——试答基辛格之问/47
倡导一种对待国学的理性态度/57
西方儒学研究新动向/62
我们必须以国家儒学院自期
——写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重新组建之际/73
复兴儒学,山东肩负特殊使命/84
新启蒙仍是当下中国思想界的一支劲旅/89
2014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97
2015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103
近年儒学研究十大热点报告/111
重返本土的中国史学
从反思“文革”史学走向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学/121
从史学理论重返历史理论/134
在创造历史中研究历史/144
从西方话语中拯救中国历史:“本土化”史学的回归/156
从“河东”到“河西”:历史学的冷热轮回/166
学苑省思
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顾颉刚——写在《顾颉刚全集》出版之际/177
把顾颉刚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在《顾颉刚全集》出版发布会上的讲话/186
《尚书》学:从顾颉刚到刘起/189
“顾颉刚研究”应更多地纳入到学术史范畴中去/196
启蒙的悖论——庞朴与八十年代传统文化的复兴/199
庞朴:出入于史学、朴学和哲学之间/211
庞朴先生纪略/218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痛悼张金光先生/224
学术与意识形态的高度绾合——山东大学1950年代文科辉煌的由来/235
走一条不为时风所动的厚重办刊之路——为庆祝《文史哲》创刊60周年而作/241
走一条宽广的人文学术人才培养之路/245
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观察中国——《文史哲》英文版发刊词/252
坚持“学术本位”鼓励成名成家——对“学术立校”主张的初步理解/255
从“谁主沉浮”到“我的工作在哪里”/260
与媒体谈传统文化复兴
推进儒学研究重建礼仪之邦/267
与新华网记者谈儒学/280
中国文化内部各大板块之间应该展开对话——“凤凰国学”就“儒墨高端对话”访王学典教授/286
协同创新打造国际一流儒学重镇——访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教授/308
汉学与宋学并重德治与法治共进/318
历史学若干基本共识的再检讨及发展前景——访王学典教授/325
“数十年人文思潮之起伏尽收眼底”——访《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教授/346
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文学动向/356
对话,文明相处的最好方式/361
文史复兴:重建山大人文学科的话语权和号召力——访王学典教授/367
不图腰缠十万贯,但求坐拥五车书/37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