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
¥
53.18
8.6折
¥
62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赵建国 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4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A6
上书时间2024-11-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赵建国 主编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4
-
版次
1
-
ISBN
9787117074513
-
定价
62.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81页
-
字数
738千字
- 【内容简介】
-
近年来,在脑梗死的治疗领域已有很大的突破,具体表现在:危险因素的不断被发现和努力控制;早期时间窗内的溶栓治疗及介入技术;脑保护剂的应用;恢复期的神经康复等等。然后应该看到,一些问题仍然存在,尽管已发现了不少危险因素,但仍有30%的病人原因不能确定;早期溶栓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真正开展该项工作的医院和真能从该项治疗中受益的病人却不多,神经康复的重要性已被公认,但真正系统、规范地将其应用到脑梗死的治疗中去尚需时日。
本书综合了当今脑梗死基础和临床的大量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验研究和临床经验,对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做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概括,对于涉及脑梗死治疗的一些主要关键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作者自己的临床见解。全书言简意赅,令人耳目一新,是一本内容新颖、实用性很强的脑梗死临床参考用书。
- 【作者简介】
-
赵建国,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1952年生于天津市,先后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和天津市第八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7名。从事中西医结合救治脑血管病的临床工作30年,经常出席市、院内外疑难急危重症会诊,解决临床问题果断
- 【目录】
-
第一章 脑梗死的流行病学
第一节 脑梗死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
一、脑梗死的发病率
二、脑梗死的死亡率
三、脑梗死的患病率
第二节 脑梗死患者的分布特征
一、发病与年龄的关系
二、发病与性别的关系
三、发病与职业的关系
四、发病与种族的关系
五、脑梗死患者的地理分布
六、脑梗死患者的时间分布
第三节 脑梗死患者的存活时间和复发
第二章 脑梗死的病理改变
第一节 脑梗死后的形态学改变
一、脑血栓形成
二、腔隙性梗死
三、脑栓塞
第二节 神经元损伤的级联反应
一、能量代谢的障碍
二、兴奋性氨基酸
三、钙离子超载损伤
四、炎症反应的损害
五、自由基的过度增加
六、一氧化氮
七、细胞凋亡的参与
八、梗死周围去极化
第三节 可检测的血液成分的改变
一、血液有形成分变化
二、血清中的组分变化
三、血浆部分成分变化
第四节 脑梗死后细胞凋亡的相关因子
第三章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第一节 不可干预因素
一、年龄
二、性别
三、种族
四、环境因素
五、职业和生活条件
六、遗传
七、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节 可干预因素
一、生活方式因素
二、血管壁的改变
三、血液成分改变
四、其他因素
第四章 脑梗死的临床评估
第一节 病史采集
一、病史采集的意义
二、病史采集的要点
第二节 体格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神经系统检查
三、运动功能检查
四、感觉系统检查
五、反射检查
六、脑膜刺激征
七、自主神经系统检查
第三节 辅助检查
一、影像学检查
二、经颅多普勒超声
三、脑电图
四、脑电地形图
五、其他检查
第四节 临床评估
一、急诊评估
二、恢复期评估
三、预后的估计及手功能恢复程度预测
第五章 脑梗死的类型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
第二节 腔隙性脑梗死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
四、诊断
五、治疗
六、预后
第三节 心源性脑梗死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临床与影像学特点
三、诊断标准
四、治疗
五、预后及注意事项
第四节 分水岭梗死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分型
三、临床表现
四、辅助检查
五、诊断
六、治疗
第五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分型及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
四、诊断
五、鉴别诊断
六、危险因素及预后
七、治疗原则
第六节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
四、RIND与脑梗死的关系
第七节 其他类型脑梗死
一、先天异常引起的脑梗死
二、不明原因的脑梗死
第六章 脑梗死的治疗思路
第七章 脑梗死的治疗药物
第八章 脑梗死的中医认识
第九章 脑梗死的相关疾病
第十章 脑梗死的康复治疗
第十一章 脑梗死与循证医学
第十二章 脑梗死的临床护理
第十三章 脑部以外的卒中
第十四章 脑梗死与卒中单元
第十五章 脑梗死的科研方向
第十六章 进展性脑梗死初探
附录1 脑梗死相关量表
附录2 临床疗效评定依据
附录3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4 脑梗死的相关词汇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