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性的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公共性的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

37.41 九五品

仅1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孔繁斌 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4

上书时间2024-11-3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孔繁斌 著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4
  • 版次 1
  • ISBN 9787214048813
  • 定价 24.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5页
  • 字数 232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凤凰文库
【内容简介】
  大众消费文化时代,私人生活中享乐主义对公民个体的深度塑造,从个体感性经验层面强化了对公民社会权利的独特理解——社会权利不只是拥有,而且是消费和享受。但问题在于,陷入公、私权利享受之中的公民,能融合进城要发挥“公民共和主义精神”的社会治理事务中去吗?
  多中心治理的精神表达与实践,代表了人类社会从管理型治理模式向服务型治理模式的过渡,它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塑、后民族国家阶段社会自治的发展,对古典政治理论中相互承认的政治原则的复活,对相互承诺的信任、宽容、协商及公正的公共性价值的实践,都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经由多中心治理实践的洗礼,人类社会治理模式将更完善,而民主政治也将更成熟。
  《公共性的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在协调宏大的知识学抱负和微观的规范分断努力中,广泛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采取谦虚的诠释学姿态,以“规则、场域、角色”为主要观测点,建构了一个多中心治理的系统分析框架。其中,围绕“相互承认的法权”、“相互承诺的信任”、“相互尊重的管制”三条交叠互补的线索,对多中心治理机制所作的深度分析,堪称《公共性的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对国内相关研究给予的实质性推进。
【目录】
者的话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二、研究视角与方法的探讨
三、建构合作机制:一个公共性再生产的假设
四、本书的论述框架与内容安排
第一章多中心治理:一个现代社会治理的命题
第一节多中心治理释义
一、当代政治发展中的“治理话语”
二、多中心性:从经济领域到公共领域
三、多中心治理的实践形态
第二节多中心治理:服务型社会治理叙事
一、社会治理的历史类型
二、公共行政的替代范式及其局限
三、多中心治理的功能:公共服务/责任再生产
第三节多中心治理的运作:合作理论模式
一、社会治理机制
二、合作理论的规范性认知
三、合作机制的释义模式

第二章价值与知识的变迁:多中心治理生成的理论逻辑
第一节从保护型民主到自主治理:多中心治理的合法性基础
一、从保护型民主到治理型民主
二、民主的强势话语:参与模式中的政治
三、民主治理与宪政改革
第二节多中心治理生成的知识维度
一、“应享革命”:公民社会权利资格理论
二、公共物品:当代社会治理的“元叙事”
三、集体行动:社会治理知识的增长
第三节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塑
一、政治复兴:回归公共治理
二、政治发展范式变迁
三、理性官僚制的正当性重建

第三章相互性的展开:多中心治理的运作规则
第一节相互承认的法权——一个基本理念
一、相互承认的法权:经典命题的追溯
二、公共领域重建:经典命题的再现
三、社会治理中的运用:经典命题的魅力
第二节相互承诺的信任:集体行动的伦理维度
一、信任的生成:获取“文明的资格”
二、政府信任关系的历史类型
三、多中心治理的伦理维度:合作信任的实践
第三节相互尊重的规制:后立宪选择
一、相互尊重:规制的理念
二、公共责任:规制的目标
三、作为治理机制的规制

第四章事实与规范之间的商议:多中心治理的运作场域
第一节事实、规范与“治理场域”:社会治理的思维机制
一、治理场域的逻辑
二、事实与规范关系的重构:理论个案
三、合作治理的思维机制建构:初步的思考
第二节治理场域的形式理性:从政治动员到政策网络
一、权威中心的闭锁场域:政治动员
二、多中心的开放性场域:政策网络
三、政策网络与多中心治理的契合
第三节治理场域的实质理性:协商民主
一、商议理论与合作裁量:一种伦理民主
二、合法反对的表达伦理
三、民主商议的另类形态:新社会运动

第五章“他在性”的自我:多中心治理的运作主体
第一节政府权能重塑的公共服务向度
一、“价值的颠覆”:以公共性补救合法性
二、引导型职能模式
三、流动的注意力:以前瞻性替代回应性
第二节社团定位:国家中间层政治
一、新市民社会
二、“中间层政治”:超越自治与控制的紧张
三、任务型组织的适应机制:自律与他律
第三节成为积极公民:认真对待共和
一、公民共和主义:作为治理话语
二、“公民唯私主义综合症”
三、塑造积极公民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