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集
¥
10
5.9折
¥
17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吴泽顺 编注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2002-1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1-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吴泽顺 编注
-
出版社
岳麓书社
-
出版时间
2002-12
-
版次
1
-
ISBN
9787806652220
-
定价
17.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84页
-
字数
310千字
- 【内容简介】
-
二百年前,在古老的扬州,涌现出一支新兴的艺术力量,它像一簇晨星,闪烁在当时的画坛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八怪”。而郑板桥就是八家之中最受人们称道的画家。
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十月世五日,卒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十二月十二日,终年72岁。
郑板桥出生于“书香门弟”之家,世居苏州。父亲是个品学兼优的廪生,生母在他三周岁时就去世了。原来他的家业有三百亩典产,只是在郑板桥出世之后,家业逐渐衰弱,一家数口过着较为贫困的生活。由于郑板桥自幼丧母,即由他祖母蔡夫人的侍女费氏抚养长大。费氏勤劳善良的一生,给了郑板桥不同寻常的感染,使他在幼儿时就受到劳动人民思想的熏陶,这对他以后的健康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
青年时代的郑板桥,一直受着父亲的影响,勤奋读书,善于思考。由于他废寝忘食,专心致志,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因此,在他二十多岁时,就成了当地有名的秀才了。雍正十年他40岁时考上举人,乾隆元年他44岁时又考中进士,从而踏上了仕途之路。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他49岁时被派往山东范县任县令,5年之后,调到山东漳县做了7年知县,先后在山东做了12年的县官。
郑板桥去范县上任期间,百姓认为他办事公道,关心民众,做了不少有益于百姓的好事。曾经有一对年轻的和尚尼姑相爱,当地的百姓认为他们触犯了“清规戒律”,就抓去见官。郑板桥看着他们两人年龄相仿,情投意合,就“令其还俗,配为夫妇”,并写了首诗送给他们,这表明郑板桥在那时已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了。
还有一次,郑板桥因公到省城济南,上司都很器重他,请他上趵突泉赴宴,一边喝酒,一边赏泉,并嘱咐他做诗。郑板桥应声道:“原原有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更难人辨识清泉。”在场的人听后很不高兴,认为他是在讥讽上司,其实这首诗写的很有胆识,极大地讽刺了那些贪官污吏。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郑板桥54岁时被调往山东潍县做知县。乾隆十一、十二年,潍县等地连年灾荒,百姓饥饿交加,郑板桥目睹现状,痛心异常,决定开仓借贷,叫百姓写了借条,救活了万人的生命。由于秋后仍无收成,他便把借条当众烧掉了,潍县老百姓感恩戴德,但因此事,他却得罪了上司,并被控告为贪污,郑板桥就此被撤职罢官,当他含冤离开潍县时,百姓痛哭着都要挽留他。
公元1753年春天,郑板桥罢官归家,在扬州以卖画为生,走完了他一生中最后的生活旅程。
郑板桥一生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它们象征着顽强不屈、坚韧不拔、正直无私、光明磊落。尤其是竹子,除了正直、生命力强,还寄寓了苍劲豪迈、虚心向上的精神品质。这与郑板桥的“倔强不驯之气”是“不谋而合的。”因此,郑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他画了一生中三分之二的岁月,专门为竹传神写影,把兰竹的品格与自己的品格相提并论,“兰竹就是我,我就是兰竹。”他画竹、种竹、爱竹成癖,朝夕与竹相伴。在他的住宅旁种着许多翠竹,邻家透过墙来的竹枝也吸引着他。他还经常到竹林里观赏,即使外出作客。也总要拣个有竹子的地方息脚,所以民间曾有“板桥无竹不入居”的传说。他无时无刻不在注意观察竹子在不同气候,不同环境里的多种多样的变态,来资助他的画笔。他爱竹子之深,简且把竹子人格化了,并当作自己生活的同伴和知己。他的墨竹图,无论是新老之竹、风雨之竹、还是水乡之竹、山野之竹都有独特的性格和生命。郑板桥通过对兰竹的直接歌颂,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爱憎态度。
在创作方法上,郑板桥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眼中之竹”是观察客观物象所得到的印象;“胸中之竹”是指艺术创作时的构思,包括对客观物象的分析、个人的独特感受、以及如何表现“此意”的特定艺术形式;“手中之竹”则是出之于手、发之于毫端、形之于缣素的画面形象。三者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郑板桥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
在艺术手法上,强调“意在笔先”。他笔下的竹子,往往是竹竿瘦劲挺拔,富有弹性,枝叶颇简,以少胜多,重在意境创造。在笔墨上则浓淡相宜,水墨淋漓,勾勒设色的从未见过。郑板桥之竹以意取胜,具有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气势和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郑板桥画竹,千变万化,各尽其妙,给人以富有生命力、战斗力的感觉。尽管画的品种只是一个,可是极尽变态,不觉得单调和刻板。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的郑板桥,走过了崎岖曲折的72年生活道路,凭着他的真实感受,创作出了来自生活、来自现实、寓意深远的作品,给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而珍贵的遗产。
- 【目录】
-
永远的郑板桥
诗
钜鹿之战
种菜歌
自遣
山色
诗四言
偶然作
送友人焦山读书
海陵刘烈妇歌
扬州
晓行真州道中
寄许生雪江三首
赠石赠士
闲居
宗子相墓
七歌
哭犉儿五首
村塾示诸徒
淮阴边寿民苇间书屋
项羽
邺城
铜雀台
汦水
易水
赠瓮山无言上人二首
追忆莫愁湖纳凉
送职方员外孙丈归田
峄山
山寺
徐君墓
赠博也上人
寄许衡山
寄松风上人
喜雨
弘量上人精舍
悍吏
私刑恶
抚孤行
赠巨潭上人三首
别梅鉴上人
客扬州不得之西村之作
再到西村
除夕前一日上中尊汪夫子
秋夜怀友
芭蕉
……
词
文
附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