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与应用(第2版)/高等院校规划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列
  • 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与应用(第2版)/高等院校规划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与应用(第2版)/高等院校规划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列

3.9 八五品

仅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相林 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1

版次2

装帧平装

货号K155

上书时间2024-06-2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相林 著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01
  • 版次 2
  • ISBN 9787111445203
  • 定价 49.9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86页
  • 字数 621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高等院校规划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列
【内容简介】

  《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与应用(第2版)/高等院校规划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列》采用“自顶向下”方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介绍计算机网络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结合生活知识辅助计算机网络理论讲解,深入浅出地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关键知识点。内容涵盖: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自顶向下的5层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安全基础,IPv6技术。
  《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与应用(第2版)/高等院校规划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列》知识讲解循序渐进,内容清晰易懂,可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电子类、通信类等理工专业和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还可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也适合从事计算机网络研究和应用的科技人员阅读。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教学建议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
1.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
1.1.2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阶段
1.1.3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1.4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特征
1.1.5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1.1.6 计算机网络在中国的发展
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结构
1.2.1 计算机网络的物理结构
1.2.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1.2.3 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体系结构
1.2.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2.5 计算机网络的硬件和软件
1.2.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3 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验证方法
1.3.1 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常用的验证方法
1.3.2 网络命令行程序
1.3.3 网络协议分析方法
1.4 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技术标准
1.4.1 国际组织与有关的标准
1.4.2 Internet标准及制定组织
1.4.3 RFC文档
1.5 小结
1.6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计算机网络协议和体系结构
2.1 计算机网络协议
2.1.1 计算机网络协议的作用
2.1.2 计算机网络协议的要素
2.1.3 计算机网络协议的格式
2.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2.2.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
2.2.2 网络体系结构分层的原则
2.2.3 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服务
2.2.4 网络协议层次接口和数据单元
2.2.5 网络协议和网络服务的关系
2.2.6 对等协议的通信过程
2.3 OSI参考模型
2.3.1 OSI参考模型概述
2.3.2 OSI参考模型的结构
2.3.3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2.4 TCP/IP协议簇
2.4.1 TCP/IP协议的产生背景
2.4.2 TCP/IP协议的层次结构
2.4.3 网络层次协议的捆绑
2.4.4 TCP/IP与OSI的比较
2.4.5 TCP/IP与其他低层网络技术的关系
2.5 局域网络体系结构参考模型
2.5.1 局域网络体系结构的层次
2.5.2 局域网络体系结构各层的功能
2.5.3 局域网络体系结构的特点
2.6 计算机网络实例
2.6.1 ARPANET
2.6.2 X.25网络
2.7 Internet与Internet 2
2.7.1 Internet的由来
2.7.2 万维网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7.3 Internet的基础结构经历的推进
2.7.4 Internet研制过程中的贡献
2.7.5 Internet 2
2.7.6 中国下一代网络示范工程(CNGI)
2.7.7 目前对Internet的批评
2.8 小结
2.9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数据通信技术基础
3.1 数据通信基本知识
3.1.1 信息、数据与信号
3.1.2 通信的基本要求
3.1.3 数据通信传输系统模型
3.1.4 信道的最大容量
3.1.5 计算机网络中的速率
3.1.6 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
3.1.7 通信双方的交互方向
3.1.8 计算机网络中的时延及计算
3.1.9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3.2 传输介质
3.2.1 传输介质的分类
3.2.2 有线传输介质
3.2.3 无线传输介质
3.2.4 卫星传输
3.3 信道复用技术
3.3.1 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
3.3.2 波分复用WDM
3.3.3 统计复用
3.4 数据编码技术
3.4.1 数字数据编码为模拟信号
3.4.2 数字数据编码为数字信号
3.4.3 模拟数据编码为数字信号
3.4.4 模拟数据编码为模拟信号
3.5 交换技术
3.5.1 交换技术的用途
3.5.2 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
3.5.3 分组交换
3.5.4 交换技术的比较
3.5.5 信元交换
3.6 差错控制技术
3.6.1 差错产生的原因
3.6.2 差错控制方法
3.6.3 海明校验
3.6.4 循环冗余校验编码
3.7 无线与移动通信基础
3.7.1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
3.7.2 蜂窝移动通信
3.7.3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3.7.4 码分多址访问
3.7.5 第4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
3.8 小结
3.9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应用层
4.1 应用层协议原理
4.1.1 应用层协议及描述
4.1.2 应用层需要的服务
4.1.3 网络应用的计算模式
4.1.4 应用层协议与运输层协议的关系
4.2 域名系统DNS
4.2.1 域名系统概述
4.2.2 域名地址空间结构
4.2.3 DNS域名解析过程
4.2.4 DNS记录格式和报文
4.3 万维网和HTTP
4.3.1 万维网概述
4.3.2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4.3.3 统一资源定位符
4.3.4 超文本传输协议
4.4 文件传输协议
4.4.1 FTP概述
4.4.2 FTP的工作原理
4.4.3 客户端应用程序
4.4.4 匿名FTP服务
4.4.5 FTP交互工作过程的例子
4.4.6 FTP与HTTP协议的比较
4.5 电子邮件
4.5.1 电子邮件概述
4.5.2 电子邮件协议
4.5.3 电子邮件报文格式
4.5.4 SMTP的工作过程
4.5.5 POP3的工作过程
4.5.6 通用Internet邮件扩展(MIME)
4.5.7 SMTP与HTTP协议的比较
4.6 对等网络
4.6.1 对等网络概述
4.6.2 P2P网络的结构
4.6.3 P2P网络和C/S网络的比较
4.7 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编程
4.7.1 网络应用编程概述
4.7.2 TCP套接字应用编程
4.7.3 UDP套接字应用编程
4.8 小结
4.9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运输层
5.1 运输层概述
5.1.1 运输层提供的服务
5.1.2 运输层与相邻层的关系
5.1.3 运输服务质量和运输层协议数据单元
5.2 运输层协议的要素
5.2.1 网络中的寻址
5.2.2 运输层的复用与分用
5.2.3 运输连接的建立与释放
5.2.4 运输协议实现的控制
5.3 实现可靠数据传输的网络协议设计
5.3.1 可靠数据传输协议设计的基本概念
5.3.2 滑动窗口协议机制描述
5.3.3 理想的网络协议
5.3.4 停-等协议
5.3.5 回退N协议
5.3.6 选择重传协议
5.3.7 3种可靠数据传输协议的比较
5.4 拥塞控制
5.4.1 拥塞控制概述
5.4.2 与拥塞控制有关的因素
5.4.3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5.4.4 拥塞控制原理
5.4.5 网络拥塞控制机制
5.5 因特网中的运输层协议
5.5.1 因特网运输层协议概述
5.5.2 运输层的端口
5.6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5.6.1 UDP的特点与作用
5.6.2 UDP的协议格式
5.6.3 UDP的校验和
5.7 传输控制协议(TCP)
5.7.1 TCP协议的功能描述
5.7.2 TCP报文段的格式
5.7.3 TCP连接与控制管理
5.7.4 TCP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5.7.5 TCP的重传机制
5.8 网络服务质量
5.8.1 网络服务质量概述
5.8.2 调度和管制机制
5.8.3 综合服务(IntServ)
5.8.4 区分服务(DiffServ)
5.8.5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5.9 小结
5.10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网络层
6.1 网络层涉及的问题
6.1.1 网络层实现的功能
6.1.2 虚电路服务和数据报服务
6.1.3 通信子网的内部结构
6.2 路由选择
6.2.1 路由选择概述
6.2.2 网络分组的交付
6.2.3 路由选择模块与路由表
6.2.4 路由技术要素
6.3 静态路由选择
6.3.1 静态路由选择的基本概念
6.3.2 静态路由选择算法
6.4 动态路由选择
6.4.1 动态路由选择的基本概念
6.4.2 孤立式自适应路由选择
6.4.3 距离矢量路由选择
6.4.4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
6.5 层次路由选择
6.5.1 层次路由选择概述
6.5.2 自治系统
6.5.3 默认路由和层次路由
6.6 因特网上的网络层协议
6.6.1 IP协议概述
6.6.2 IP分组的分片
6.6.3 IP地址及应用方法
6.6.4 专用IP地址及用途
6.6.5 IP地址的一些要点
6.6.6 IP层转发分组的过程
6.6.7 子网划分技术
6.6.8 子网划分的分组转发过程
6.6.9 无分类编址(CIDR)
6.7 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6.7.1 ICMP的基本概念
6.7.2 ICMP报文格式
6.7.3 ICMP报文的应用例子
6.8 广播和多播路由选择
6.8.1 广播和多播路由选择概述
6.8.2 广播路由选择
6.8.3 多播路由选择
6.8.4 IGMP
6.8.5 IP多播地址和范围
6.9 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6.9.1 内部路由协议1—RIP
6.9.2 内部路由协议2—OSPF
6.9.3 外部路由协议—BGP4
6.10 网络互连
6.10.1 网络互连概述
6.10.2 网络互连模型及互连规则
6.10.3 网络互连设备
6.10.4 网络互连设备实现功能的包含关系
6.11 移动IP网络
6.11.1 移动IP概述
6.11.2 移动IP技术的要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6.11.3 移动IP技术涉及的术语
6.11.4 移动IP的组成和结构
6.11.5 移动节点的功能
6.11.6 移动IP的工作原理
6.12 小结
6.13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 数据链路层和局域网
7.1 数据链路层基础知识
7.1.1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
7.1.2 数据链路层的用途
7.1.3 帧边界的确定及成帧方法
7.1.4 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
7.2 数据链路层协议
7.2.1 二进制同步通信协议(BSC)
7.2.2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HDLC)
7.2.3 因特网中的数据链路层协议PPP
7.3 局域计算机网络
7.3.1 局域网概述
7.3.2 局域网涉及的问题
7.3.3 局域网标准IEEE 802
7.3.4 局域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7.4 信道访问协议
7.4.1 信道访问协议概述
7.4.2 固定信道划分协议
7.4.3 随机访问协议
7.4.4 轮流访问协议
7.5 MAC地址与地址解析协议(ARP)
7.5.1 MAC地址
7.5.2 地址解析协议(ARP)
7.5.3 地址解析协议应用分析
7.5.4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
7.6 以太网原理与技术
7.6.1 以太网概述
7.6.2 快速以太网
7.6.3 千兆位以太网
7.6.4 万兆位以太网
7.7 令牌环型局域网
7.7.1 令牌环型局域网概述
7.7.2 IEEE 802.5帧结构
7.8 交换式局域网
7.8.1 交换式局域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7.8.2 交换机的交换方式
7.8.3 三层交换的概念
7.8.4 局域网采用的三层交换技术
7.8.5 三层交换机与传统路由器的比较
7.9 虚拟局域网
7.9.1 使用虚拟局域网的原因
7.9.2 虚拟局域网概述
7.9.3 VLAN使用的帧格式
7.9.4 静态VLAN和动态VLAN划分
7.9.5 VLAN主干连接标准协议
7.10 无线局域网
7.10.1 无线局域网概述
7.10.2 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历程
7.10.3 无线传输技术
7.10.4 IEEE 802.11概述
7.10.5 有固定基础设施的无线局域网
7.10.6 无固定基础设施的自组网络
7.10.7 IEEE 802.11的协议体系结构
7.10.8 IEEE 802.11的MAC层
7.10.9 IEEE 802.11的物理层
7.10.10 其他无线计算机网络
7.11 小结
7.12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物理层
8.1 物理层协议
8.1.1 物理层涉及的问题
8.1.2 物理层协议描述
8.1.3 物理层的物理连接
8.2 物理层标准举例
8.2.1 EIA-RS-232标准概述
8.2.2 EIA- RS-232标准的4个特性描述
8.2.3 两台计算机直接连接
8.3 宽带接入技术
8.3.1 xDSL技术
8.3.2 光纤同轴混合技术
8.3.3 光纤接入技术
8.3.4 以太网接入技术
8.3.5 无线接入技术
8.4 同步数字体系(SDH)
8.4.1 同步数字体系的基本概念
8.4.2 同步数字体系的速率体系
8.4.3 SONET的体系结构
8.5 小结
8.6 思考题与习题
第9章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9.1 网络管理
9.1.1 网络管理概述
9.1.2 网络管理协议
9.1.3 网络管理的三种方式
9.1.4 SNMP网络管理模型
9.1.5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9.1.6 ASN.1
9.1.7 管理信息结构
9.2 网络安全
9.2.1 网络安全概述
9.2.2 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9.2.3 网络安全评价标准
9.3 数据加密技术
9.3.1 网络安全模型
9.3.2 对称密钥密码体制
9.3.3 数据加密标准(DES)
9.4 公钥密码体制
9.4.1 公钥密码体制的概念
9.4.2 公钥密码体制RSA
9.4.3 数字签名技术
9.4.4 报文鉴别技术
9.4.5 密钥分配技术
9.4.6 链路加密与端到端加密
9.5 小结
9.6 思考题与习题
第10章 IPv6网络
10.1 IPv6协议概述
10.1.1 IPv4协议存在的问题
10.1.2 IPv6协议的发展历程
10.2 IPv6协议格式
10.2.1 IPv6协议数据单元
10.2.2 IPv6协议与IPv4协议的比较
10.2.3 IPv6协议的扩展首部
10.3 IPv6地址
10.3.1 IPv6地址标识方法
10.3.2 IPv6地址空间和IPv6前缀
10.3.3 IPv6地址的分类
10.3.4 IPv6地址的一般格式
10.4 ICMPv6
10.4.1 ICMPv6概述
10.4.2 ICMPv6对ICMPv4的改进
10.4.3 ICMPv6报文的一般格式
10.5 IPv6过渡技术
10.5.1 IPv6过渡技术概述
10.5.2 双栈技术
10.5.3 隧道技术
10.5.4 转换(翻译)技术
10.6 小结
10.7 思考题与习题
附录
附录A 书中英文缩写词及其含义(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附录B 网络协议层次与网络拓扑中网络节点的对应位置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