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构造地质学 第一、二卷 思想方法与构架(两册合售)
¥
160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侯泉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J-Q1-4
上书时间2024-12-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书脊轻微瑕疵,第一册书页内有少量画线,第2册书页内有画线和笔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侯泉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8
-
版次
1
-
ISBN
9787030584588
-
定价
12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2页
-
字数
403千字
- 【内容简介】
-
《高等构造地质学》按照“思想方法与构架—新理论与应用—专题知识与实践—知识综合与运用”思路构思,分四卷先后出版。本书为*卷,主要涉及科学哲学与地质学思维、地球科学革命的发展过程和启示及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并对一些前沿性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衔接与延伸。
- 【目录】
-
章 科学哲学与地质学思维 1
1.1 范式与科学 2
1.1.1 范式 2
1.1.2 科学 5
1.2 范式的启示与地球科学哲学 7
1.3 地质学的思维方式 8
思题 10
参文献 10
第2章 地球科学与启示 11
2.1 地槽学说回顾 11
2.2 地槽学说的挑战 13
2.2.1 来自魏格纳的挑战 13
2.2.2 来自大陆地质的挑战 16
2.2.3 来自海洋地质的挑战 17
2.2.4 来自磁学和古地磁学的挑战 24
2.2.5 来自地震学的挑战 25
2.3 地球科学的兴起——新的综合、新的范式 26
2.3.1 洋盆历史:海底扩张说 26
2.3.2 大西洋两侧的计算机拼合 27
2.3.3 瓦因-马修斯-莫莱说 28
2.3.4 球体表面构造发育规则 29
2.3.5 地震学与板块构造 34
2.3.6 板块构造与造山作用 37
2.4 启示和思 38
2.4.1 创新是科学进步的原动力 38
2.4.2 新领域为地球科学的创新提供了机遇 40
2.4.3 领域交和学科交是创新的生长点 41
2.4.4 科学家个人和团队是科学创新的决定力量 42
2.4.5 技术进步是科学创新的重要条件 42
2.4.6 学术交流是科学创新的催化剂 42
思题 43
参文献 43
第3章 板块构造学概论 46
3.1 板块构造的基本理念 46
3.1.1 地球的圈层结构 46
3.1.2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 46
3.2 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 51
3.2.1 离散型板块边界(divergent te boundaries) 51
3.2.2 转换型板块边界(transform te boundaries) 56
3.2.3 汇聚型板块边界(convergent te boundaries) 60
3.2.4 汇聚型板块边界的主要构造单元 62
3.2.5 汇聚型板块边界的应力分析 71
3.3 重要的构造单元 71
3.3.1 (深)海沟及其沉积物 71
3.3.2 增生楔(accretionary wedge) 73
3.3.3 增生地体(accreted terranes) 81
3.4 弧前域的沉积盆地 85
3.4.1 海沟盆地(trench basins) 86
3.4.2 增生楔顶盆地 88
3.4.3 弧前盆地 92
3.5 弧背盆地与弧后盆地 97
3.5.1 弧背盆地(retro-arc basin) 97
3.5.2 弧后盆地(back-arc basin) 101
3.5.3 弧背盆地与弧后盆地的形成机理讨论 103
3.6 被动大陆边缘 103
3.6.1 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圈闭 106
3.6.2 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类型和沉积过程 107
3.6.3 被动大陆边缘的油气资源 109
3.6.4 广阔的深海原 111
3.6.5 深海原的沉积物 112
3.6.6 大洋传送带上的相变化 115
3.7 板片窗构造 117
3.7.1 板片窗构造的概念与特征 117
3.7.2 板片窗的形成 118
3.7.3 板片窗构造的岩浆作用 120
3.7.4 板片窗构造的变质作用 122
3.7.5 板片窗构造的成矿作用 122
3.7.6 问题讨论 123
思题 124
参文献 125
第4章 板块构造学各论 130
4.1 蛇绿岩及其位 130
4.1.1 大洋岩石圈的形成 130
4.1.2 蛇绿岩的基本特征 133
4.1.3 蛇绿岩的位方式 140
4.1.4 蛇绿岩概念的发展及类型 143
4.1.5 问题讨论 146
思题 150
4.2 大洋拆离断层与大洋核杂岩 151
4.2.1 大洋拆离断层 151
4.2.2 大洋核杂岩的特征 153
4.2.3 大洋核杂岩的岩石构成 154
4.2.4 大洋核杂岩的发育机制 155
4.2.5 大洋核杂岩的分布 156
4.2.6 问题讨论 157
思题 157
4.3 板块构造与岩浆作用 157
4.3.1 火成岩形成的基本理念 157
4.3.2 汇聚板块边界的岩浆作用 159
4.3.3 离散板块边界的岩浆作用 168
思题 173
4.4 板块构造与变质作用 174
4.4.1 变质作用的基本理念 174
4.4.2 变质岩与构造环境关系的基本框架 179
4.4.3 俯冲带的高压变质作用 180
4.4.4 高压变质岩的折返位 183
4.4.5 高压变质岩的保存 186
4.4.6 岛弧区的变质作用 187
4.4.7 离散边界的变质作用 188
4.4.8 转换边界的变质作用 190
思题 190
4.5 板块构造与地震 190
4.5.1 全球地震活动分布规律 190
4.5.2 地震与贝尼奥夫带 194
4.5.3 深源地震机理讨论 196
思题 199
4.6 热点与地幔柱 199
4.6.1 基本观念 199
4.6.2 热点与地幔柱的提出 200
4.6.3 热点和地幔柱的特征和演化 203
4.6.4 地幔柱岩浆的形成 207
4.6.5 大洋地幔柱 208
4.6.6 大陆地幔柱 216
4.6.7 地幔柱的有关争论 220
4.6.8 古老地幔柱的鉴别 222
思题 223
4.7 威尔逊旋回 223
思题 234
参文献 235
附录1 造山带研究21问 246
附录2 我国关键区域构造问题 252
参文献 255
附录3 糜棱岩与片岩和片麻岩的比较 257
后记 258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