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翻译版: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5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翻译版: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5版)

23.6 4.0折 59 九品

仅1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荷]麦奎尔 著;崔保国、李琨 译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7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2

爱读客二手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荷]麦奎尔 著;崔保国、李琨 译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7
  • 版次 1
  • ISBN 9787302228677
  • 定价 5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96页
  • 字数 667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原版书名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Fifth Edition)
【内容简介】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5版)》是一本影响深远的两方经典传播学教材,凝聚了麦奎尔毕生的心血,作者也闪此而享誉国际传播学界。此书主要论及:大众传播所包含的元素、当今主要媒介形态、相关社会与文化分析,以及近百个媒介与传播学专业词汇的解释。新版着重论及新媒体的发展潜力。
【作者简介】
  丹尼斯·麦奎尔世界著名传播学者,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终身教授,“欧洲传媒研究小组”成员,《欧洲传播学杂志》三位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迈向大众传播社会学》(TowardsaSociology(J/MassCommunications,1971)、《传播》(Communication,1975)、《大众传播模式论》(CommunicationModelsfortheStudyofMassCommunications,1982)、《大众传播理论》(MassCommunicationTheory,1983)、《媒介行为》(MediaPerbrmance,1992)、《受众分析》(AudienceAnalysis,1997)、《媒介政策》(MediaPolicy,1998)、《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eQuaillsMassCommunicationTheory,5thedition,2005)等。
  译者简介:
  崔保国,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日本东北大学信息科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日经传媒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传播学理论、媒介经营与管理、信息社会研究等。主要著作有《传媒蓝皮书》、《媒介变革与社会发展》、《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信息化城市》(译著)、((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译著)、《报业的活路》(译著)等。
  李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美国俄勒冈大学传播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大众传播学、西方传播学理论、国际传播、美国传媒研究等。主要著作有《大众传播学》、《文化与帝国主义》(译著)等。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本书结构
三、大众传播研究中的主题和问题
四、研究方式
五、如何使用本书
六、所涉问题和角度的局限
七、不同类型的理论
八、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
九、三种分析传统:结构分析、行为分析与文化分析

第二章大众媒介的兴起
一、大众媒介的开端
二、印刷媒介:书籍与图书馆
三、印刷媒介:报纸
四、其他印刷媒介
五、作为大众媒介的电影
六、无线广播电视
七、录制的音乐
八、传播革命:新旧之争
九、媒介之间的差异
十、小结

第二部分理论
第三章大众传播的概念与模式
一、媒介与社会的早期理论
二、“大众”的概念
三、大众传播的过程
四、广大的受众
五、大众传播机构
六、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
七、理论和研究的主流范式出现
八、另类的、批判的范式
九、四种传播模式
十、小结

第四章媒介理论与社会理论
一、媒介、社会与文化:联系与冲突
二、作为一种广泛社会过程的大众传播:社会关系和经验的中介
三、联系媒介与社会的参阅框架
四、媒介理论的主要议题一:权力与不平等
五、媒介理论的主要议题二:社会整合与认同
六、媒介理论的主要议题三:社会变革和发展
七、媒介理论的主要议题四:空间和时间
八、媒介社会理论一:大众社会
九、媒介社会理论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十、媒介社会理论三:功能论
十一、媒介社会理论四:批判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十二、媒介社会理论五:社会建构论
十三、媒介社会理论六:传播技术决定论
十四、媒介社会理论七:信息社会
十五、小结

第五章大众传播与文化
一、一种文化主义的视角
二、传播与文化
三、开端:法兰克福学派与文化批判理论
四、拯救通俗文化
五、性别与大众媒介
六、商业化
七、传播技术与文化
八、培养与认同的协调作用
九、文化的全球化
十、大众媒介与后现代文化
十一、小结

第六章新媒介一新理论
一、新媒介与大众传播
二、新媒体新在何处
三、“新媒介理论”的重要议题
四、将媒介理论应用于新媒体
五、信息传播的新模式
六、以计算机为中介的社群的形成
七、政治参与、新媒介与民主
八、自由的技术
九、新的均衡,还是对立?
十、小结

第七章媒介与社会的规范理论
一、“规范性”义务的来源
二、媒介与公共利益
三、媒介社会理论的主要议题
四、早期的理论:作为“第四等级”的新闻业
五、1947年的新闻自由委员会与社会责任论
六、专业主义与媒介伦理
七、《报刊的四种理论》与其他理论
八、公共服务广播:另一种选择
九、大众媒介、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
十、对于公共领域不满的回应
十一、另类观点
十二、规范性媒介理论:四种模式
十三、小结

第三部分结构
第八章媒介结构与表现:原则与问责
一、媒介自由
二、媒介平等
三、媒介多样性
四、真实和信息的品质
五、社会秩序与聚合
六、文化秩序
七、问责的意义
八、问责的两个另类模式
九、问责的指向与关系
十、问责的框架
十一、小结

第九章媒介经济与控制
一、媒介“不是其他任何企业”
二、媒介结构概述与分析层次
三、媒介结构的一些经济原理
四、所有权与控制
五、竞争与集中化
六、媒介经济的特殊性质
七、大众媒介的监管
八、大众媒介监管:其他模式
九、媒介政策范式的转变
十、媒介制度与政治制度
十一、小结

第十章全球化的大众传播
一、起源
二、动力:技术与资金
三、跨国媒介的所有权和控制
四、全球大众媒介的类型
五、国际性的媒介依赖
六、文化帝国主义及其他
……
第四部分组织
第十一章媒介组织:压力和需求
第十二章媒介文化的生产
第五部分内容
第十三章媒介内容:主题、概念与分析方法
第十四章媒介类型与文本
第六部分受众
第十五章受众理论与研究传统
第十六章受众的形成与经验
第七部分效果
第十七章媒介效果的过程与模型
第十八章社会一文化效果
第十九章新闻、公共意见与政治传播
结语
第二十章大众传播的未来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