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历程(共3卷)
书脊有破损
¥
100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虞和平 主编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34C
上书时间2024-12-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虞和平 主编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1-09
-
版次
1
-
ISBN
9787214029973
-
定价
7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516页
-
字数
1230千字
- 【内容简介】
-
实现现代化是当今中国的最大任务,中国共产党正领导全国人民为此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20余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日新月异的步伐向前迈进,令世界瞩目,令国人欣奋。但亦因社会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人间利益关系的剧烈调整和某些社会腐败现象的出现,有人困惑,有人迷惘。如何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加顺利而稳健地向前发展,如何使人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程更加坚信不移?回顾中国现代化的整个历程,阐述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社会力量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其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了解其特殊性和艰巨性,明白其从资本主义现代化转变为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再转变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过程,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即所谓“鉴往而知来”也。这就是编写本书的努力目标所在。
现代化是一种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潮流和规律,它以资本主义社会因素在欧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为起点和早期形态,随着资本主义向全世界的扩散和社会主义的出现而形成和发展。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一种,它既有世界现代化历程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既会受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影响,又有自己的内在因素和道路选择。因此,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既要运用现代化的有关理论原理,更要建立和运用适合中国现代化特点的解释体系;既要放眼看世界潮流,又要注目视本国国情,还要慧眼识外因和内变。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规律、表现形式、现实状态进行比较实事求是的分析,从而展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历程。
综合马克思的上述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论述,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点现代化思想:一是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社会是现代性的社会。二是大工业及其所带来的发达的城市和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现代性特征。三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有在取得独立以后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四是由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更高级的现代性社会。五是关于现代化的动力因素,除了与一般现代化理论相同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运动规律之外,还提出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内在运动规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所包涵的社会发展动力;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向全世界扩散所带来的对落后国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有限传动作用。
因此,在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时,既要采用一般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原理,也要以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特别是关于西方资本主义扩散和殖民主义与落后国家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关系,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与现代化进程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
如果从现代化的世界性和主体目标——工业化和民主化——来讲,中国的现代化起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从世界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现代化发展阶段标准来讲,中国的现代化经过了1911年之前的准备阶段和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的启动阶段。从中国特有的现代化道路来讲,可分为1949年10月之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1949年10月至1978年的经典式社会主义现代化;1979年至2000年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书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研究,力求纵贯其各个发展阶段和不同道路阶段,力图通过比较系统而全面的研究,阐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揭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制度下,现代化的畸形状态和难以健全成功的一般规律;论证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转向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又从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性。
- 【目录】
-
绪论
第一卷 前提与准备
第一编 前提和外因(1840年前后)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
第二章 19世纪世界现代化潮流
第二编 传统社会的裂变(1840─1894)
第三章 西方资本主义侵入与中国传统经济
第四章 传统人文社会的分化
第五章 政权结构的变化
第六章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最初尝试
第七章 行会的现代性变异
第三编 动力因素的增加(1895─1911)
第八章 争取民族独立的现代化动力
第九章 经济伦理资本主义化趋势
第十章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第十一章 资产阶级的初步成长
第四编 酝酿启动(1898-1911)
第十二章 戊戌维新:早期现代化的社会动员
第十三章 清末新政:清政府的改革尝试
第十四章 立宪运动:改良主义道路的终结
第十五章 辛亥革命:早期现代化的有效启动
第二卷 启动与抉择
第一编 现代化的启动与异化(1912─1916)
第一章 民国成立与现代化因素整合
第二章 经济现代化的社会动员
第三章 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初步形成
第四章 资产阶级的形成
第五章 现代化的危机:体制问题
第二编 自由发展与道路选择(1917─1927)
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第七章 传统农业的初步改造
第八章 手工业的现代化趋向
第九章 现代教育事业的崛起
第十章 社会主义传入:发展道路的新选择
第十一章 五四时期的现代化理念
第十二章 早期共产党人的寻求
第十三章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冲突
第十四章 南通模式:区域现代化的尝试
第三编 畸形发展与道路分野(1928─1936)
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集权政治的建立
第十六章 工业化中的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
第十七章 政府企图拯救农业
第十八章 民间致力农村复兴
第十九章 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实践
第四编 外患内乱与道路抉择(1937─1949)
第二十章 抗战时期的西部工业化
第二十一章 现代化道路之争
第二十二章 新民主主义的现代化构想
第二十三章 振兴实业“一线生机”的破灭
第二十四章 最后的抉择
第二十五章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概况
第三卷 改道与腾飞
第一编 改道与转型 (1949─1956)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的实施
第二章 建立经典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启动
第二编 受挫与调整(1957─1978)
第四章 现代化社会动员受挫
第五章 现代化与非现代化
第六章 动乱十年:中国现代化的危机
第七章 现代化新模式的萌生
第八章 走向世界的新起点
第三编 转型与改革(1978─1991)
第九章 现代化新战略
第十章 现代化的总体设计
第十一章 农村现代化的起步
第十二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三章 工业化中突起的异军
第十四章 政治体制改革
第十五章 经济体制的转轨
第十六章 走向全面开放
第十七章 建立科教新体制
第四编 辉煌岁月(1992-2000)
第十八章 南方吹来春天的风
第十九章 市场经济终于植根中国
第二十章 经济市场化的难题及化解
第二十一章 国有企业改造
第二十二章 建立现代法治体系
第二十三章 “三个代表”学说:现代化的新方针
后论: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事业的贡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