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思策展:新媒体后的艺术b1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重思策展:新媒体后的艺术b14

内容无划线字迹 瑕疵如图 品相请自鉴 如描述有误 以图片为准

85 9.6折 89 九品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贝丽尔·格雷厄姆(Beryl Graham)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7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19

One Piece书屋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英]贝丽尔·格雷厄姆(Beryl Graham) 著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7
  • 版次 1
  • ISBN 9787302434740
  • 定价 8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23页
  • 字数 415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原版书名 Rethinking Curating
【内容简介】

  新媒体艺术似是当代艺术——但却是不同的。新媒体艺术涉及交互性、网络和计算,并且比起物质本身,它更重过程。新媒体艺术作品,很难用传统艺术博物馆的介质、地理和年表类别进行分类。这些作品向策展人提出阐释、展览以及传播的新挑战。

  《重思策展:新媒体后的艺术》一书将这些挑战视为反思策展实践的契机。帮助新媒体艺术策展人在这快速发展的领域开发出一套灵活的工具,为那些将艺术领域作为分销和参与体系的策展人和艺术家提供有益的经验。

  《重思策展》探讨了特点鲜明的新媒体艺术,包括它的非物质性及其对时间和空间的质疑,以及它与诸如影像艺术、概念艺术、社会参与艺术、表演艺术等当代艺术形式的关联。两位作者都有着丰富的策展经验,提供了大量艺术作品与展览示例,展示了策展人和观众是如何在新媒体艺术特色中重新定义其角色的。


【作者简介】

  贝丽尔·格雷厄姆,英国桑德兰大学新媒体艺术教授,“新生媒体极乐的策展资源”(CRUMB)项目的联合创始人。萨拉·库克,英国邓迪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作家、历史学家,CRUMB联合创始人。译者:龙星如,新媒体艺术策展人,曾为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讲师,互动工作室导师;人民大学研究生视觉研修班客席讲者、新加坡拉塞尔艺术学院客席讲师。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3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艺术批评专业。

【目录】

中文版序 I

致谢 III

序 V

1 引言 1

新媒体艺术是什么? 3

何为策展? 12

本书的结构 14

第一部分 新媒体后的艺术——历史、理论及行为状态 23

2 曾被认知为新媒体艺术的艺术 24

“新风潮” 28

新媒体艺术——当代主义的,或者前卫性的? 35

从“后现代主义”到“后媒介的状况” 38

艺术案例:科妮莉亚·索尔弗兰克(Cornelia Sollfrank),《网络艺术生生器》以及《女性延伸物》 42

重思策展 49

展览案例:哈伍德@蒙格雷尔艺术团体, 《不适的亲近》 57

总结:在后媒介状况中策展? 62

重思策展:新媒体后的艺术

3 空间和物质性 66

去物质化——从观念艺术到系统艺术 67

新媒体艺术如何不同 78

艺术案例:汤姆森和克雷格黑德,《来自明日之光》(Light from Tomorrow) 86

重思策展 89

展览案例:《让我们娱乐》(Let’s Entertain),和《艺术娱乐网络》 (Art Entertainment Network),沃克艺术中心 94

总结: 去物质化的,抑或只是分布式的? 105

4 时间 109

基于时间的艺术们——录像和行为 111

新媒体艺术有何不同 115

艺术案例:雷切尔·鲁普克(Rachel Reupke),《皮克·米拉多》

(Pico Mirador) 119

重思策展 125

展览案例:媒体休息区, 哈德斯菲尔德媒体中心 130

总结:实时策展? 137

5 参与式系统 140

互动、参与与合作 142

为何新媒体艺术有所不同 149

艺术作品案例:哈勒尔·弗莱彻(Harrell Fletcher)和米兰达·裘莱(Miranda July), 《学会更爱你》 153

重思策展 158

展览案例:《严肃游戏》, 莱恩美术馆(Laing Art Gallery) 170

总结:这些系统有多“参与式”? 174

第二部分 重思策展——语境、实践和过程 181

6 重思策展导论 182

语境中的策展——机构内外 184

模型与模式——策展实践 190

总结:策展于当下——分布式的过程? 196

7 关于诠释、呈现和观众 199

教育、诠释和策展 200

案例:泰特媒体(Tate Media) 203

关于展示 212

观众 219

总结:一种有用的困惑? 228

8 美术馆中的策展 232

为何新媒体艺术家希望在美术馆展出? 233

建筑,还是无形的系统? 236

跨部门工作 238

案例:《010101》,旧金山当代艺术博物馆 239

文献纪录和存档 246

关于收藏 249

总结:链接博物馆 259

9 其他的策展模式 263

艺术节——新的、混合的以及(向上地?)移动的 263

案例:甫克·寇席克,《文献展结束了》(Documenta Done)和《网

络.艺术/我》(Net.art per me) 268

艺术专门机构和公共艺术——限地的、参与的、灵活的 274

案例分析:苏格兰新媒体机构 278

出版和广播——分布式的、可复写的、网络化的 281

案例:凯特·里奇 285

实验室——实验性、跨学科、研究主导的 287

案例分析:V2_, 鹿特丹 292

总结:从生产到投放,再到投放之后 297

10 策展中的合作 301

艺术家运营——另类空间和独立机构 302

角色互换——艺术家作为策展人 309

案例分析:NODE.伦敦(NODE.London) 318

合作式实践——网络和观众 324

结论:艺术家主导还是观众主导? 337

第三部分 结论 343

11 结论:历史、词汇、模式 344

一系列的历史 346

关键的语汇——哪些动词,哪些系统? 351

在新鲜之外——策展模式 363

手头的任务——转译 367

中英文对照表 371

展览列表 388

参考文献 392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