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转型与就业对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产业转型与就业对策

17 1.7折 98 九五品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燕斌 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0641

出版时间2015-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408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98元

上书时间2024-04-26

栾奕崇光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产业转型与就业对策
定价:98元
作者:刘燕斌 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09770641
字数:454000
页码:4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刘燕斌主编的《产业转型与就业对策/科思论丛》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重要议题展开。主要从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的规律和特征、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的理论综述及其对就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概述。描述了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对就业总量、结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和劳动者素质的影响。本书主要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主要就业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问题、就业难和失业问题、劳动力素质问题和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内容提要
本书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就业形势及发展趋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重点群体就业问题、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劳动者素质、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就业政策,并以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与技能人才供求情况协同研究、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的主要情况与发展趋势为例,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最后还分析了以美国、日本、欧盟、印度为代表的典型国家和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促进就业的经验与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目录
章 总论/1  节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与就业的理论概述/1  第二节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对就业的影响/14  第三节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就业问题/51  第四节 产业转移升级和梯度转移中问题的原因分析/62  第五节 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就业的机遇和挑战/68  第六节 就业问题的战略思考和对策建议/87第二章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就业形势及发展趋势/98  节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对就业的影响分析/98  第二节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总体情况分析/102  第三节 全国各省产业成长性分析/108  第四节 全国各行业就业情况分析/108  第五节 未来行业就业人数预测/130  第六节 典型行业转移与就业状况调查分析/130  第七节 结论与建议/140第三章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重点群体就业问题/145  节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重点群体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145  第二节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下的重点群体就业对策建议/160  第三节 结论/170第四章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劳动者素质/172  节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劳动者素质现状/172  第二节 我国产业发展对职业和劳动者素质的影响/182  第三节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劳动者素质问题分析/197  第四节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劳动者素质提升的对策建议/224  第五节 结论/242第五章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就业政策/245  节 就业政策的现状和问题/246  第二节 就业政策发展对策/259  第三节 政策建议/262第六章 山西省技能人才评价与产业化发展协同性研究/269  节 山西省技能人才评价与产业化发展协同性研究背景/270  第二节 山西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状/277  第三节 山西省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现状及问题探析/281  第四节 国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验及其借鉴/299  第五节 山西省技能人才评价与产业化发展协同性分析/300  第六节 构建技能人才多维度评价体系/304  第七节 山西技能人才评价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307第七章 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与技能人才供求情况协同研究/310  节 技能人才内涵/310  第二节 产业经济相关理论/311  第三节 区域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环境分析/313  第四节 黑龙江省技能人才供求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矛盾及影响因素/316  第五节 黑龙江省及部分地区三次产业与技能人才协同情况分析/319  第六节 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与技能人才供求情况协同机制建构/341第八章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的主要情况与发展趋势/348  节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的规律和特征/348  第二节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基本情况/352  第三节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政策体系/359  第四节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所面临的现实问题/368  第五节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的未来发展趋势/373第九章 典型国家和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促进就业的经验与教训/379  节 美国实施促进就业产业政策的经验/379  第二节 日本实施促进就业产业政策的经验/387  第三节 欧盟实施促进就业产业政策的经验/393  第四节 印度实施促进就业产业政策的经验与教训/395  第五节 对中国的启示/399参考文献/402后 记/404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2014年“科思论丛”系列图书/406
作者介绍

序言
前  言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劳动力市场会发生重大变化,存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巨大空间;同时,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就业结构优化和就业质量提升成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就业工作的关键。近十年来,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给就业总量,特别是给就业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均带来显著变化,同时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正在向与产值结构趋同方向发展,但就业结构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农业继续处于劳动力过剩状态;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于2011年历史性地第一次超过农业,成为吸纳就业人数和占比最大的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制造业就业人数也将超过农业。这表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及就业形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研究表明,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促进就业的主要领域,而且蕴含越来越大的就业空间。制造业在我国成为“制造大国”的进程中对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依然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将加快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从就业的地区结构看,东部地区依然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地区,但随着产业梯度转移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比重逐渐上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从劳动力供需情况看,21世纪头十年,劳动力供给比较充足,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但近几年,特别是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人口红利趋于降低,各地普遍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制造业企业面临劳动力供给不足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不均衡还突出地表现在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等的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上。从劳动者的素质看,近十年,尽管我国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但与产业升级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偏差;尽管技能劳动者规模显著扩大,但劳动力整体队伍技能结构仍然重心偏低,技能人才的存量、结构、质量都远不能适应产业升级和企业用人的需要。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包括:一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就业结构在总体上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化,农业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制造业特别是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二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产业转型升级中“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技能人才与一线工人“双短缺”问题突出。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产能过剩将使得部分职工下岗失业。产业梯度转移带来劳动力资源在东中西部地区的重新配置,各地区熟练技术工人短缺,人工成本上升,小微企业生存压力加大。三是劳动力素质与产业升级需求不相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各类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技能型、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的人才处于短缺状态,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求矛盾突出。劳动力素质结构普遍偏低,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总体战略的实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优先目标。大力改善就业结构是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应着力调整教育和培训结构,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国家战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打造中国产业升级版。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发人力资源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应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注重解决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新的就业困难群体和失业群体的再就业问题。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一系列政策支撑。概括地说,首先要制定有利于在转型中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大实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力度,发挥好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其次要制定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就业政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优先考虑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的需要,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就业和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对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点群体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并预防集中性失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最后要加快人才培养,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做好制度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培养和训练人才,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创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模式,提高教育培训促进就业的效果。刘燕斌2014年11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