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仁的美学意蕴
  • 孔子仁的美学意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孔子仁的美学意蕴

45 全新

库存1189件

湖北黄冈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赖志明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2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12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上书时间2020-12-17

无蕲斋

三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自序

《尚书》第一篇的篇名是《尧典》,据说汉代经学家秦恭,光是注解“尧典”这二字,就用了十余万言。此虽一例极端,但经学家们在注经时极尽烦琐之能事,却是真实寻常的事情。汉代的读书人为此吃尽苦头,随后魏晋的读书人似乎就不大愿意再讨这种苦头吃了。东晋陶渊明说自己读书“不求甚解”,非是不想求其甚解,实在是知识太过琐细,被逼到无法求其甚解的地步。洒脱豁落的名士们,只好择其髓要,得意而忘言了。
坦白说,这本书十几二十万言,也仅仅是《论语》“仁”这一字之展开。但取这一“仁”字,却不是随机选择的结果。不是随便一个字拿过来,都可写成一本书,或者说有写成一本书的必要。研究《论语》之前,对中国古代的主要典籍,我是有过一段长时间漫无目的地、有详有略地、近乎闭关式地通读的,通读过后,在脑海里形成一个直观而粗糙的认识:在中国古籍中,如果要先选一本,且仅选一本典籍进行深入研究,毫无疑问,首要选择的当是《论语》。而《论语》的精神之要,又可以概括到一个字上来,那就是“仁”。仁是一个树根,它可以长出孔子甚而整个中国儒学思想的大树来。这里研究孔子的仁,方法和目的与经学家们注经已经全然不同。这本书是要通过仁这一概念,进入到孔子思想精神的最内核,并带出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来,而把历代相关研究的很多与思想无关紧要的信息,以及无关大本的论争都回避了,因而没有经学家的繁复,当然更谈不上周全精深。全书论仁,也仅能略述孔学思想精神之大本大要而已,因而仍须冠上“不求甚解”之名的。
圣道笃实,宏旨简赅,要在行之有力,不在言之深繁;雕镂钻营,立异标新,又更所不屑。对待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当然没有问题。只是也始终觉得,在这样一种多元、快速、批判的时代,“取其精华”往往比“弃其糟粕”来得艰难。愚忠愚孝是不会有了,更没有谁会傻到要重新再裹小脚。看得更多的,倒是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在扭曲误解中被冠以“糟粕”之名,而被轻易否定鄙弃。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太过低估了人们适应时代的能力,反倒是时风的过度强劲,把人裹挟到不得不前。新时代里的守旧,所需的勇气,不减旧时代里的开新。本书“以述为作”,阐释为本,疏于批判,也是这种观念影响的必然结果。
虽是力图秉循孔子“述而不作”的遗训,但在论述的细微处又始终避免不了要掺杂一些自己的浅见。我笔下的孔子终究只是我笔下的孔子。写作的过程中,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都经过了自己认真地思考和甄别,不少地方也提出了自己觉得更为妥当而与前人皆异的看法,书中也探讨了一些前人探讨较少甚至还不曾探讨的问题。把仁当做一个审美范畴,从美学的角度探讨其内在的美学意蕴,也算是一个新的视角。必欲绳之以独创性,多少也还有它一定的出版价值。当然,该书的出版,主要目的仍在传播圣学常道之一二,其首要价值不在其独创性,而在其传播性,因而时刻考虑到古文基础相对薄弱的大众读者的需求,在出版之际,觉得很有必要对行文方式做一次修改。
当前的学术规范,是将包括古文在内的参考引文一一按原貌列入正文。这种写作方法有利有弊。利主要在于其严谨性,读者可看到被引文献的原貌,且出处有自,引用稽查起来也比较方便;弊则在于其行文的不连贯性。且不说文法古今之异,即便同一时代之文,行文方式也人各有差,将被引文字原貌杂入行文,很难取得行文风格上的一致,凿痕迭出,节奏跳荡,常易打断阅读的连贯性。一般读者如果不是做学术性的研究,阅读这类文字,常有阻涩之感,得其弊不得其利。此次修改,试图尽量增强阅读的连贯性。处理办法主要是将引用文本移入脚注,被引《论语》文本则以翻译或者转述的方式化入正文,原文并其翻译则以附录的形式保留于书末;研究综述及琐碎的字源考述也由原文移入附录,以备参考稽查之需。
钱穆先生说:“读书愈多,乃知所了解于孔孟之遗训者乃益浅。因遂不敢妄有论著。”着手做孔子的研究,并要写出一本书来,这也算是在对孔子妄作论著了。然而万事总有开始的地方,疏漏卑浅,先生方家一笑而已。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