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竟是青春:鲁迅的留日七年(1902—1909)(刷边签名本)
  • 究竟是青春:鲁迅的留日七年(1902—1909)(刷边签名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究竟是青春:鲁迅的留日七年(1902—1909)(刷边签名本)

48 九五品

仅1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姜异新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上书时间2024-06-15

一世书缘

十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1902年——1904年, 弘文学院
1904年——1906年, 仙台医专
1906年——1909年,独逸语(德语)专修学校
本书从文学传记、学术论文、策展笔记三个不同的文体来考量鲁迅的留日七年,分别注重文学性、学术性、视觉性。不同文体共同编织历史的好处是可以互鉴,避开写作规则的局限,状写一次生命经验,探讨一个学术问题,呈现一种视觉效果,多维表达或可使作为留日生的鲁迅形象有浮雕的立体效果。
序▕ 姜异新

鲁迅给人的印象仿佛是没有过昂扬的青春——读书是辍学的,婚姻是包办的,工作是孤闷的。

第一篇现代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时,蛰伏绍兴会馆的他,已经37岁。 当许广平走进他的生活,他已经45岁。爱情来得太迟。

创造社的年轻文人又毫不客气地冠以“老”字,让他一度成了追悼没落封建情绪的落伍者,一个“记性真长久”的“老年人”!
鲁迅本身的文字也很少充满青春激越。即便是《朝花夕拾》中偶尔闪现的激情之光,也在时时反顾的叙事踌躇中渐次暗淡。

于是乎,一代代读者心目中的鲁迅固化为时而“横眉冷对”,时而“醉眼陶然”的老先生,无论如何都带着迟幕之感。正如其在《野草·希望》一文中所抒发的,“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然而,果真没有吗?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是啊,究竟是青春。当鲁迅在北京西三条21号“老虎尾巴”内,写下这篇散文诗时,仰看流云的天空已非明治日本的天空,然而,他所看到的未必不是年轻时的心灵悸动,他血液中奔腾的也一定仍是那东京时代未竟的文艺梦。

更何况,发表于《河南》的《摩罗诗力说》等五篇文言文章,便是鲁迅居住于此期间整理收入杂文集《坟》的,且由暂住南房会客室西间小屋避难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许广平抄写。

这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那些“也曾充满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定会在重新校订这些文本的时候,再次涌上心头,清晰如昨,状在目前。

当“究竟是青春”浮现于我的脑际,便有了鲁迅留日七年传记题目的时间维度,而对主人公文学感遇的凸显,则宣明了此作的文脉。

鲁迅少时喜读宝书《山海经》,这部上古地理学著作提示我们不该忽视其后文学中的地理潜文本。二级标题 “弘文学院:‘身外的青春固在’”“仙台医专:一掷‘身中的迟暮’”“东京,东京:‘愿有英俊出于中国’”,在延续文学感遇的同时,聚焦地理空间。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地理学维度别致地转换在鲁迅有关日本的文字当中,产生了强大的修辞力量,牵引出多少曾经这样那样的念想,东京容颜不可思;《辨言》那不被关注的副文本——“译者识于日本古江户之旅舍”,又透露出多少于明治东京探寻江户残影的执着多情;而自传中的“再到东京”,一个简单的副词 “再”,则突显和延展了东京的鲁迅特质。为之,“东京,东京”两字叠用,是一次次闪现,一次次召唤, 更是对鲁迅两度东京就学的强调,同时有一种紧迫感。 回望在此孤注掷投身的翻译事业,曾经如何为了一字之妥帖,殚精竭虑,岁月笔端。舍此奋斗,便无后来的英俊出中国。

间中,著名的弃医从文是如何展开的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