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中医药基础
  • 实用中医药基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实用中医药基础

正版全新

29.16 6.9折 42 全新

仅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珍东 主编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79277

出版时间2014-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42元

货号1626892

上书时间2024-03-12

闲暇一卷书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实用中医药基础
【书    号】 9787562479277
【出 版 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    者】 赵珍东 主编
【出版日期】 2014-01-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42.00元

【内容简介】 
《实用中医药基础/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医学基础、中药性状鉴定、中药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全书共分2编,内容包括:绪论介绍了中医药学发展概况、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第1章至第7章为中医学基础知识,主要介绍了中医的理论核心、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辨证和防治原则。第8章至第27章为中药知识,主要介绍了中药的采收、贮藏、炮制、性能、配伍应用和中药性状鉴别基本知识;常用中药则按照功效划分进行介绍。在编写过程中还加入了知识链接、知识拓展、目标检测等内容,以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巩固。
  《实用中医药基础/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和药物制剂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成人教育、医药卫生类职工的培训教材。

【目录】 
上编 中医药基础知识
绪论
0.1 中医药学发展概述
0.2 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第1章 阴阳五行学说
1.1 阴阳学说
1.2 五行学说
第2章 藏象
2.1 概述
2.2 五脏
2.3 六腑
2.4 奇恒之腑
2.5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3章 气血津液
3.1 气
3.2 血
3.3 津液
3.4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4章 病因病机
4.1 病因
4.2 发病
4.3 基本病机
第5章 诊法
5.1 望诊
5.2 闻诊
5.3 问诊
5.4 切诊
第6章 辨证
6.1 八纲辨证
6.2 脏腑辨证
6.3 其他辨证
第7章 防治原则
7.1 预防原则
7.2 治疗原则
下编 中药
第8章 总论
8.1 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藏
8.2 中药的炮制
8.3 中药的性能
8.4 中药的应用
8.5 中药鉴别基本知识
第9章 解表药
9.1 发散风寒药
9.2 发散风热药
第10章 清热药
10.1 清药泻火药
10.2 清热燥湿药
10.3 清药解毒药
10.4 清热凉血药
10.5 清虚热药
第11章 泻下药
11.1 攻下药
11.2 润下药
11.3 峻下逐水药
第12章 祛风湿药
……
参考文献

【文摘】 
8.3.2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基本内容之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但是,有的药物升降浮沉不明显,如南瓜子的杀虫功效。有的药物则存在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平喘、利水;川芎既“上行头目”,又“下行血海”。
  在运用上,一般而言,病变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不宜用沉降。如外感风寒,用麻黄、桂枝发表;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不宜用升浮,如里实便秘之证,用大黄、芒硝攻下;病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之头痛,当用牡蛎、石决明潜降;病势陷下者,宜升而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人参、黄芪、柴胡等益气升阳。
  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与药物的性味有密切的关系,能升浮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味和温、热性能;沉降的药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涩味和寒、凉性能。李时珍指出:“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除此之外,炮制和配伍是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也能受到一定程度制约。而在某些情况下,又需利用升降配合以斡旋气机,以恢复脏腑功能。如血府逐瘀汤中用柴胡、枳壳一升一降,以助气血运行。可见,各种药物所具的升降浮沉性能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人为控制而转化。故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8.3.3 归经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概括起来,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甚至无作用。比如同属性寒清热的药物,有的偏于清肺热或清心热,有的偏于清肝热,有的偏于清胃热;同属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肝、补肾之不同。将这些认识加以归纳,使之系统化,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所以体表病变可通过经络影响在内的脏腑,脏腑病变,也可反映到体表。通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证候表现以确定病位,就可知晓是某脏某腑的病变。例如,证见咳嗽,咯痰,气喘,为肺经病变;证见心悸、神昏,为心经病变;证见胁痛,抽搐,为肝经病变。因此,可根据药物的疗效与病机和脏腑、经络密切结合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作用。如桔梗、杏仁能治胸闷、喘咳,归肺经;全蝎能定抽搐,归肝经;朱砂能安神,归心经等。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