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

正版全新

48.63 7.0折 69 全新

库存7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江崎浩 著 兆文博 译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2559

出版时间2018-0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69元

货号1131956

上书时间2023-10-15

闲暇一卷书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
【书    号】 9787302492559
【出 版 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    者】 [日]江崎浩  著     兆文博  译
【出版日期】 2018-02-01
【版    次】 1
【开    本】 16开
【定    价】 69.00元

【编辑推荐】 
尽管贯穿《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一条主线是如何在设计阶段将互联网基因融入基础设施中来,但作者特别注重的并不是设计本身,而是在利用互联网基因的设计方面,为读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切实可用的实际参考。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不是将作者的互联网思维灌输给读者,而是为读者的互联网思维提供思考的元素,而且诸多的案例非接地气,给人以启发,这正是《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特点。

【内容简介】 
《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基本框架是向读者阐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空间(虚拟空间)与实际空间(现实空间)的融合,物联网(IoT)可以看成是这两个空间相互融合的一种形式,而这两个空间的融合点,便是互联网基因。互联网基因究竟是什么?和互联网基因密切相关的互联网架构又是什么?什么是互联网基因的技术属性?什么又是互联网基因的社会属性?现实生活中都有哪些基础设施成功地融入了互联网基因?《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将对上述疑问一一解答,为读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切实可用的实际案例参考。

【目录】 
第 1 章  理解互联网架构的理念

1 互联网究竟有什么样的特性?  

2 互联网与电话比较为何便宜?  

3 互联网为何在大震灾时仍能保持运行?  

4 互联网为什么会持续发展?  

5 加拉帕戈斯化生意是好事吗?  

6 为何尽力而为就可以了?

7 端到端究竟有何意义?  

8 加密的目的何在? 

9 互联网的未来会如何?  

10 互联网和互联网架构的差异在哪?

第 2 章  理解数字技术的本质

1 数字化的意义  

2 互联网的数据包通信机制  

3 数字化的益处 

4 数字化的未来  

第 3 章  解读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和经济

1 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2 信息革命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3 互联网带来的技术、业务和基础设施的变化  

4 利用互联网基因设计的 7 个要素 

第 4 章  重新理解安全和隐私

1 安全和安全保障  

2 围绕知识产权的安全  

3 风险管理的安全 

4 隐私的全球化意识  

5 物联网时代的安全和隐私  

第 5 章  基于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设计

1 转向社会和产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  

2 智能建筑,智能校园  

3 智能能源系统 

4 基于通过互联网的智能化的展开  

5 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四个观点

结束语

【文摘】 
    前
    言在本书中,基于互联网的设计思想,将创造社会和产业新基础设施的根基称为“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Internet
    by
    Design)。如果再具体一点可以说成是“将设计有计划地和互联网捆绑在一起”。在介绍这一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基本想法的同时,从各种各样的观点考察由于互联网与社会和产业的基础设施的融合所发生的事件,就是本书的目的。21世纪,社会和产业的基础设施正在被表述为“智能化”。所谓智能化,意味着处于一个“舒适、高性能、高效率的状态”。在要求实现“智能化的基础设施”的当今,我认为首先要把互联网所具有的架构和治理特性吸收到基础设施中来,然后对其重新进行设计、建造一直到运营。这正是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实践。那么,这样的基础设施具体包括什么?首先要列举的是电力能源、道路交通、物流这些产业的基本设施;另外,也包含和生活有关的设施,诸如学校、医院、住宅、城市等。如果将这些基础设施与34
    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互联网整合,再进一步引进互联网的架构,这样形成的基础设施将显示出与以往不同的状态。例如,企业和团体等组织的边界将不会被意识到,参加这些企业和团体的人们将自主地活动,结成相互合作的关系,而且生成一种任何人都能共享资源、只要不给他人带来负面影响就能自由利用的环境然后实现持续的创造……回顾一下基础设施以往的历史,这些也许是不能想象的,但都在互联网的世界实际地发生了。此外,在讲述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时候“优选性”将作为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出现。它指的是世界规模的状况,当然它也是地球(Globe)的形容词。真正感受这个优选性的方法,或许是从宇宙眺望地球美丽的全貌。在这里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昼夜地球展示给我们的是接近不同的姿态。白天浮现的是由蓝、白、绿所形成的自然的容貌,到了晚上,黑色的大地上灯火闪烁(图0-1)。这些灯火就是铁道、道路、建筑物等的基础设施的照明,所显示的是由人建造的事物。换句话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自然”和“人工物”的一种共存的状态。然而现在在自然和人工物之外要加入一个新的要素。它就是由互联网形成的“网络世界”。尽管从宇宙是看不见它的,但是在地球上它正在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把各种各样的物连接到互联网的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正在急速地发展,到处可见人工物和网络世界的相互融合。与此同时,可以认为这是用尽量少的能源实现高性能人工物的智能化,其结果将促进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可以说如果沿着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未来的地球将会产生一种新的关前
    言35系,那就是网络世界将帮助自然和人工物共存,从而创造出由这三者形成的新的生态系统。图0-1
    白天的地球(上)、晚上的地球(下)再从另一个观点来领会优选化。因为地球是作为球体存在的,大家会注意到,我们能够生活的地面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而网络世界似乎是没有边际具有无限深度的空间。因此所谓物与互联网的连接,就是让有限的实际空间与无限的网络空间融合,使产生具有以前没有的36
    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性能和效果的人工物的可能性变高。当然,在这个人工物里面也包含社会和产业的基础设施。这正是优选范围内的重大挑战的开始。*互联网是什么?
    姑且可以说它是使用数字技术把I
    T
    /
    I
    C
    T(Informat
    ion
    Technology/
    Informat
    ion
    and
    Communicat
    ionTechnology)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和服务器等)相互连接构成的一个覆盖地球的巨大计算机网络。但是,超越这样的“物理的互联网”,还存在着“互联网架构”。本书一直以后者为对象,探讨基于后者的构筑社会和产业基础设施的方法,也就是去探讨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理念。顺便一提,基于互联网架构的社会和产业基础设施,并不一定仅由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所构成,举例来说也包含智能电网a那样的能源系统等。在考虑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方面,以下提起的几点是很好重要的。首先的一点是,支撑互联网进化的是其独特的性质,诸如“透明性”“大致的合意”“尽力而为”“端到端”等。互联网是地球上专享的一个共享根基,之所以到现在仍然在继续进化,就是因为基于这些性质来实现构筑和运营。其中,所谓的“透明性”就是在通信的路径中不对信息进行加工,这也关系到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中立性。所谓的“大致的合意”,意味着不从一开始就决定详细的技术规格,而是a

    智能电网:进行发电、输电和配电的电力网,应用信息通信技术进行管理和控制,实现电力网的高性能化和效率化以及成本降低。由美国的电力公司首先设计。目前在与可再生能源等有关的新技术的导入方面,智能电网获得广泛利用。前
    言37在运营中逐渐形成。“尽力而为”,就是对目标和应该达到的质量没有制约性要求,只要付出优选努力即可。所谓“端到端”,就是形成一个架构,让位于网络终端的用户设备进行需要智力的高难度处理,让网络中的设备仅进行简单性能的处理,从而促使用户去改良自己设备的性能。第二点是,互联网上数字技术的导入不仅使系统的成本降低,通过实现内容“从媒体的解放”,还有可能使新技术不断地在互联网上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报纸、书籍或者CD这样的内容,因为数字化的原因,可以用以往没有使用过的各种各样的媒体分发。如果是数字化的报纸,用各种各样的有线电缆和无线技术分发后,对于内容可以用音频(听觉)听、用显示器(视觉)读,或者用盲文点字(触觉)读。正是由于数字化的原因,没有了对于承载内容的媒体的。另外,因为互联网是传送数字信息的“数据包”的系统,凡是可以数字化的东西都可以让其流通。电子邮件、声音、图像、动画、程序等全部都可以由一个共同的系统分发。由于数字化,也就没有了对传递内容的。第三点,支撑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哲学是“左手研究、右手运用”。这也是牵引日本互联网研究开发的产官学合作组织WIDE项目a的方针。尊重“可用的东西”,有意识地不很优化系统,在使用中总是向新的发明挑战,用这种方式实现持续的创新。a

    WIDE项目:是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广域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的教育研究开发的产官学的联合体。创立于1988年。创立者是村井纯(庆应义塾大学教授),有100个以上的团体参加。该项目建立的WIDE互联网被认为是日本互联网的开始。38
    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第四点,在历目前作为信息革命象征的互联网,正是其中的“社会性”“优选性”“互动性”这些性质在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如果具备“社会性”,参加者能够以相互提供资源的方式形成大的系统和社区。另外,如果有“优选性”,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利用。然后通过社会和市场的“互动性”,使互联网整体和细部的构造持续进化。这样的性质,也给互联网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方面带来一定的方向。我们知道,通常如果管理和制约起作用,参加者会趋向于萎缩;但是如果处理得好,相反会显现出积极的一面。可以说归功于这样的性质,个人自发挑战就成为可能,从而形成互联网系统持续发展的机制。基于以上几点,互联网架构得以成立。它不仅适用于互联网,也适用于全部的社会和产业的基础设施。如同已经讲述的那样,至今为止封闭于网络空间的互联网在急速地与实际空间融合。因此,就出现了以智能建筑、智慧城市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的IT/ICT化。不仅如此,也给庞大的能源系统构造带来大发展。基于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观念,将要进行对所有的社会和产业基础设施的再设计。*对于本书的各章,先简单地介绍一下。靠前章,对互联网的架构以回答简单提问的方式进行说明。从各种各样的观点出发,思考互联网究竟有什么特性,为什么会这样发展以及为什么新的服务会不断地出现等。第2章,对作为互联网前提的数字技术进行整理,探讨其未来的方向性。通过抓住数字化的本质,再次确认互联网成功的原因,探讨前
    言39今后将发生的“内容的数字原生化”a的形态。第3章,在关于社会和经济的人类历史中,把握互联网的定位,同时进一步探讨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意义。不拘泥于现在的互联网形态,通过把握其本质架构,探讨今后的社会和产业的基础设施的根基应该如何发展。第4章,探讨基于互联网的设计思想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可以看到,往往倾向于会对社会和产业活动加以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的问题,如果立足于互联网积极的思维方式,它反而能够成为使创新持续的机制,成为我们的治理方法。在很后的第5章,以举例说明的方式论述融入互联网基因的社会和产业基础设施的设计、构筑以及运营。可以说智能建筑、智能校园、智能能源系统等,都不再是以往那样的仅在实际空间发展的基础设施,而会通过融合实际空间和网络空间,成为新的相互作用的形态。*本书主要讲述了针对21世纪互联网与社会和产业基础设施的关系的思考。面向的读者,首先当然应该是信息和通信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学生以及未来要与互联网整合的所有产业领域的有关人员(企业、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等),还有对互联网和社会发展方向有兴趣的人们。希望本书能多少成为这些读者的参考。读了本书,如果能对每个读者今后的活动起到作用,即使很少,那也将是我的荣幸。a

    内容的数字原生化:不是将模拟信息向数字信息转换,而是从一开始就以数字信息为内容进行传播。目
    录靠前
    章理解互联网架构的理念1
    互联网究竟有什么样的特性?
    /
    0052
    互联网与电话比较为何便宜?
    /
    0083
    互联网为何在大震灾时仍能保持运行?
    /
    0114
    互联网为什么会持续发展?
    /
    0155
    加拉帕戈斯化生意是好事吗?
    /
    0216
    为何尽力而为就可以了?
    /
    0247
    端到端究竟有何意义?
    /
    0298
    加密的目的何在?
    /
    0339
    互联网的未来会如何?
    /
    03510
    互联网和互联网架构的差异在哪?
    /
    03942
    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第2
    章理解数字技术的本质1
    数字化的意义
    /
    0462
    互联网的数据包通信机制
    /
    0563
    数字化的益处
    /
    0604
    数字化的未来
    /
    068第3
    章解读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和经济1
    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
    0862
    信息革命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
    0983
    互联网带来的技术、业务和基础设施的变化
    /
    1124
    利用互联网基因设计的7
    个要素
    /
    121第4
    章重新理解安全和隐私1
    安全和安全保障
    /
    1262
    围绕知识产权的安全
    /
    1353
    风险管理的安全
    /
    1424
    隐私的优选化意识
    /
    1455
    物联网时代的安全和隐私
    /
    147目
    录43第5
    章基于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设计1
    转向社会和产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
    /
    1522
    智能建筑,智能校园
    /
    1563
    智能能源系统
    /
    1754
    基于通过互联网的智能化的展开
    /
    1865
    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四个观点
    /
    197结束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