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醉学(第5版)
  • 麻醉学(第5版)
  • 麻醉学(第5版)
  • 麻醉学(第5版)
  • 麻醉学(第5版)
  • 麻醉学(第5版)
  • 麻醉学(第5版)
  • 麻醉学(第5版)
  • 麻醉学(第5版)
  • 麻醉学(第5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麻醉学(第5版)

22 3.9折 56 八五品

库存2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文志;邓小明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7

版次5

装帧其他

货号43-1

上书时间2024-11-24

博然书库的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文志;邓小明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4-07
  • 版次 5
  • ISBN 9787117363730
  • 定价 56.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20页
  • 字数 592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遵循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原则,涵盖临床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基本内容。本书是在第四版的内容框架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注重对病人机体状态的监测方法、器官功能的评估,利用麻醉方法调控病人机体状态以满足治疗疾病的需要,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做到舒适化医疗。本书更新了心肺脑复苏、危重症的诊治以及强化了加速术后康复的内容,增加了中医学技术在围手术期的应用、麻醉重症监护病房(AICU)、意识状态的监测与评估等内容。本书也编写了手术室外的麻醉,危重症、疑难病症的治疗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概述/ 1

一、 麻醉学科/ 1

二、 核心竞争力/ 2

三、 麻醉学科的发展历程/ 2

第二节 麻醉科的组织结构与工作任务/ 4

一、 麻醉科门诊/ 4

二、 临床麻醉/ 4

三、 麻醉(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5

四、 疼痛诊疗/ 5

五、 麻醉治疗/ 5

六、 麻醉学教育/ 6

七、 麻醉学科研/ 6

第三节 做个优秀的临床医师/ 6

一、 要追求卓越、注重奠基/ 6

二、 要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艺术/ 7

三、 优秀之路:听、悟、行/ 7

第二章 麻醉前患者状态评估与准备8

第一节 麻醉前患者状态评估/ 8

一、 麻醉前患者状态评估门诊/ 8

二、 麻醉前会诊/ 8

第二节 麻醉前患者状态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9

一、 麻醉前患者状态评估的内容/ 9

二、 麻醉前患者状态评估的方法/ 10

第三节 麻醉前准备和用药/ 13

一、 麻醉前准备/ 13

二、 麻醉前用药/ 15

第四节 麻醉前其他相关工作/ 16

一、 交代麻醉风险/ 16

二、 完善相关医疗文书和签署知情同意书/ 17

第三章 呼吸道评估与管理1 8

第一节 呼吸道的解剖/ 18

一、 声门上的解剖结构与特点/ 18

二、 声门下的解剖结构与特点/ 19

第二节 呼吸道评估常用方法/ 19

一、 一般方法/ 19

二、 特殊方法/ 20

第三节 困难气道的评估/ 21

一、 困难气道的定义与分类/ 21

二、 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 22

第四节 维持呼吸道通畅的常用方法/ 22

一、 维持呼吸道通畅的基本方法/ 22

二、 面罩通气术/ 23

三、 喉罩通气术/ 24

四、 气管内插管/ 25

第五节 困难气道的处理原则/ 28

一、 困难气道处理的工具和方法/ 28

二、 注意事项/ 30

第四章 呼吸功能的监测和临床应用3 1

第一节 呼吸功能的一般监测/ 31

一、 呼吸运动的监测/ 31

二、 胸部的听诊与叩诊/ 31

三、 常用简易呼吸功能检测方法/ 31

第二节 通气功能的监测/ 32

一、 常用通气量监测/ 32

二、 二氧化碳的监测/ 33

三、 呼吸力学的监测/ 34

第三节 氧合功能的监测/ 36

一、 氧交换功能/ 36

二、 肺内分流率/ 38

三、 氧供与氧耗/ 38

第四节 呼吸功能监测和评估/ 39

一、 常用监测指标和方法/ 39

二、 肺功能的评估/ 40

第五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4 1

第一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41

一、 一般监测指标/ 41

二、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42

三、 中心静脉压监测/ 45

四、 肺动脉压和肺动脉楔压监测/ 46

五、 心排血量监测/ 49

六、 外周血管阻力和肺血管阻力测定/ 50

第二节 重要器官灌注的监测/ 51

一、 脑血流灌注的监测/ 51

二、 其他重要器官血流灌注的监测/ 52

第三节 其他监测/ 52

一、 血红蛋白/ 52

二、 胃肠道黏膜pH/ 53

三、 血乳酸/ 53

四、 微循环监测/ 53

五、 超声心动图/ 53

第六章 围手术期危重患者的监测与评估5 4

第一节 围手术期危重患者的监测/ 54

一、 呼吸功能监测/ 54

二、 循环功能监测/ 54

三、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监测/ 55

四、 消化系统功能监测/ 56

五、 肾功能监测/ 56

六、 血液系统监测/ 57

七、 营养状况监测/ 57

八、 免疫功能监测/ 57

第二节 围手术期常见危重患者的临床评估/ 57

一、 休克患者的临床评估/ 57

二、 严重感染患者的临床评估/ 58

三、 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评估/ 58

四、 围手术期危重患者肺部感染评估/ 59

第七章 围手术期意识状态监测与评估6 1

第一节 意识状态监测的意义/ 61

一、 实时评估围手术期患者的意识状态/ 61

二、 判断全身麻醉期间患者意识消失的重要手段/ 61

三、 确保患者围手术期安全的重要监测措施/ 61

第二节 意识状态的监测和评估/ 62

一、 主要生命体征监测/ 62

二、 脑电图监测的主要指标/ 62

三、 全身麻醉苏醒期间意识状态监测/ 64

四、 展望/ 65

第三节 意识状态监测的临床应用/ 65

一、 协助评估麻醉深度/ 66

二、 降低围手术期意识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66

第八章 围手术期体液平衡的评估与调控6 7

第一节 围手术期水、电解质平衡的监测/ 67

一、 体液中的水、电解质成分/ 67

二、 体液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68

三、 常见水、电解质平衡失常的诊断与处理/ 69

第二节 围手术期体液渗透浓度的平衡/ 72

一、 体液渗透的基本概念/ 72

二、 体液渗透浓度的监测方法/ 73

三、 常见体液渗透平衡失常的诊断与处理/ 73

第三节 围手术期酸碱平衡的监测/ 75

一、 酸碱平衡的基本生理/ 75

二、 酸碱平衡的常用监测参数/ 76

三、 常见酸碱平衡失调的诊断与处理/ 77

第四节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 79

一、 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需要量/ 79

二、 围手术期有效循环血容量的评估/ 80

三、 液体治疗的一般原则/ 81

四、 常用输液制剂/ 82

第九章 血流动力学调控8 4

第一节 血流动力学调控的目的和意义/ 84

第二节 围手术期异常血压的诊断与处理/ 84

一、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诊断与处理/ 84

二、 围手术期低血压的诊断与处理/ 85

第三节 控制性降压/ 86

一、 控制性降压的生理基础/ 86

二、 控制性降压对机体的影响/ 86

三、 控制性降压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87

四、 控制性降压的技术和方法/ 87

五、 控制性降压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89

第四节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与处理/ 89

一、 心电图监测的基本知识/ 89

二、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诊断与处理/ 89

三、 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诊断与处理/ 90

四、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诊断/ 91

五、 围手术期常见心律失常的处理/ 94

第十章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9 5

第一节 围手术期贫血的治疗与造血功能的优化/ 95

第二节 减少围手术期失血的措施/ 95

一、 外科技术的提高和改进/ 95

二、 术中体温的维持/ 96

三、 控制性降压/ 96

四、 止血药物的合理应用/ 96

五、 其他/ 97

第三节 围手术期自体输血/ 97

一、 术前自体血储备/ 97

二、 自体血回收/ 98

三、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 98

第四节 围手术期合理输血/ 98

一、 红细胞输注/ 99

二、 凝血功能的监测/ 100

三、 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 100

第十一章 围手术期体温监测与管理1 0 1

第一节 体温的生理调节/ 101

一、 体温调节机制/ 101

二、 体温调节方式/ 101

第二节 围手术期体温监测/ 102

一、 监测部位/ 102

二、 监测方法/ 102

第三节 围手术期影响体温的因素/ 102

一、 导致机体低体温的因素/ 102

二、 导致机体体温过高的因素/ 104

第四节 围手术期体温异常对机体的影响/ 104

一、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104

二、 体温过高对机体的影响/ 105

三、 恶性高热对机体的影响/ 105

第五节 围手术期体温保护措施/ 105

一、 围手术期机体低体温的处理原则/ 105

二、 围手术期机体体温过高的处理原则/ 106

第十二章 镇静的临床应用1 0 7

第一节 镇静对生理功能的作用/ 107

第二节 常用镇静药和拮抗药/ 108

一、 苯二氮类镇静药及拮抗药/ 108

二、 α2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109

三、 吩噻嗪类镇静药/ 109

四、 丁酰苯类镇静药/ 110

第三节 镇静的临床应用原则/ 110

一、 镇静的适应证/ 110

二、 镇静的目标/ 111

三、 镇静期间的监测/ 111

四、 镇静的撤离标准/ 111

五、 常用镇静技术的实施/ 111

六、 镇静的并发症及处理/ 113

第十三章 体外循环和体外膜肺氧合1 1 5

第一节 体外循环/ 115

一、 概念和原理/ 115

二、 体外循环的主要装置/ 115

三、 体外循环的实施/ 116

第二节 体外膜肺氧合/ 116

一、 概念和原理/ 116

二、 ECMO 的主要装置/ 117

三、 ECMO 和CPB 的区别/ 118

四、 模式选择/ 118

五、 临床应用/ 118

第十四章 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1 2 0

第一节 超声对重要器官功能的评估/ 120

一、 概述/ 120

二、 心脏超声/ 120

三、 呼吸道及肺功能的超声评估/ 122

四、 胃肠道功能的超声评估/ 124

第二节 超声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125

一、 周围神经阻滞/ 125

二、 血管穿刺置管/ 130

第十五章 局部麻醉1 3 3

第一节 局部麻醉药/ 133

一、 分类和构效关系/ 133

二、 局麻药的作用机制/ 134

三、 局麻药的临床药理学/ 134

四、 影响局麻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136

五、 局麻药的全身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 136

第二节 局部麻醉方法/ 137

一、 表面麻醉/ 138

二、 局部浸润麻醉/ 138

三、 区域阻滞/ 138

四、 静脉局部麻醉/ 138

第三节 周围神经阻滞/ 138

一、 概述/ 138

二、 颈丛神经阻滞/ 139

三、 臂丛神经阻滞/ 140

四、 腹横肌平面阻滞/ 143

五、 椎旁阻滞/ 143

六、 下肢神经阻滞/ 144

第十六章 椎管内麻醉1 4 7

第一节 椎管的解剖与麻醉生理/ 147

一、 椎管解剖/ 147

二、 椎管内麻醉的生理/ 149

第二节 蛛网膜下腔阻滞/ 150

一、 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临床应用/ 150

二、 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并发症/ 152

第三节 硬膜外阻滞/ 153

一、 硬膜外阻滞的临床应用/ 153

二、 硬膜外阻滞的并发症/ 156

三、 骶管阻滞/ 157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