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研究
  •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研究
  •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研究
  •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研究

10 5.6折 18 八五品

仅1件

河南濮阳市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孟庆洁 著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2

版次1

印刷时间2009-02

印次1

装帧平装

货号30504B

上书时间2024-10-23

顿丘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前扉页有印章   详见图片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孟庆洁 著
  •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2
  • 版次 1
  • ISBN 9787807453819
  • 定价 1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20页
  • 字数 175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学术新视角丛书·社会
【内容简介】
随着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或城市适应问题就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的一个重大课题,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变迁也随之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学学者在研究生活方式上已做了大量工作,地理学者也就生活方式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从行为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社会地理学角度展开了研究,但总体而言,这项研究局限于对国外理论的理解和消化吸收,缺乏对生活方式系统和全面的研究。
上海是一个外来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且增速较快的城市。本书选择上海作为研究的样本地域,把外来流动人口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其生活方式作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有关外来流动人口的统计口径和生活方式的内涵众说纷纭。因此,为使本项研究更具实际意义,笔者对两者作出了明确界定。在此基础上,运用大量实地社会调查数据,辅之以质性分析方法,从城市社会地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对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研究发现,在人口流动产生不同于传统的家庭模式下,家庭规模、家庭成员角色、家庭观念以及家庭地位等呈现不同的特征,并产生一些超生、未婚先育、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教育等社会问题。由于制度性歧视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外来流动人口到上海后主要进入非正规就业部门工作,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收入偏低、稳定性差和社会保障水平低乃至缺失是其工作的主要特点。受其工作性质的影响,外来流动人口居住、消费、闲暇以及社会交往均处于社会分层中的底层。居住主要集中在郊区,形成和社会其他阶层混合的“马赛克结构”,导致郊区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空间碎片化,存在空间剥夺。闲暇时间少,体现出劳动时间对闲暇时间的剥夺。消费则是场所的剥夺,社会交往体现出对社会资本的剥夺,等等。总之,外来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感受着多重剥夺,这使得外来流动人口成为城市中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
在进行生活方式不同领域内容的研究时,还发现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存在着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年龄、婚姻状态等方面的分化,在不同分化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女性则是弱势中的弱势。
我国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呈现出二元结构。通过对外来流动人口生活方式的考察,不难发现他们受到农村和城市两个参照系的深刻影响:受习性、场所、收人、经济目的等影响,外来流动人口生活方式体现了和农村生活方式割舍不下的联系,尤其是其社会支持网络更是如此;他们生活工作在城市里,受到城市文化的浸染,在生活方式上与进城之前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那些呆在上海时间较长的外来流动人口,往往在某些方面反映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和对更高阶层生活的向往。这些数量众多、生活方式特征明显的外来流动人口,被称作“根”在农村的“城里人”,形成了城市中的一个新的阶层,使城市呈现出“二元结构”,从而导致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化。通过对外来流动人口与城市其他阶层的对比研究,发现社会空间极化趋势加强。
培育外来流动人口合理、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逐步取消政策性歧视,实现制度重构是关键。公平的城市生活环境,有助于外来流动人口生活方式的全面提升和转型,也有利于促进外来流动人口有序的社会流动,从而推动社会融合,解决社会空间极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本书的特点是:
——将生活方式的系统研究纳入到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新尝试;
——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引进10个变量,构建流动人口家庭变迁正负反馈环,解释家庭变迁的系统动力学机制;
——构建劳动环境满意度的多元回归模型;
——运用人类生态学原理和就业机会分布区域不等,分析一外来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分布规律的形成机制;
——始终注重对不同生活方式领域的场所的研究,把场所作为反映生活方式的一个很重要的空间视角。
【作者简介】
孟庆洁,女,200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地理学会会员。现执教于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地理、人口地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编写科普著作2部,参编教材、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摘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本书的基本背景和理论意义
一、基本背景
二、理论意义

第二节研究的路线、方法与特色
一、本书研究技术路线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
三、探讨的问题和研究的内容
四、数据来源
五、研究方法
六、本书的特色

第二章国内外生活方式研究述评
第一节生活方式的概念及研究范畴
一、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其演变
二、生活方式研究的范围及测量方法
三、几个相关的概念

第二节国外生活方式的研究进展
一、生活方式是区别阶级的重要指标
二、生活方式的研究转化为对消费方式的研究
三、生活方式类型的分析
四、对移民生活方式的研究

第三节国内生活方式的研究进展
一、我国生活方式研究的概况
二、我国对流动人口生活方式的研究
三、地理学者对流动人口及其生活方式的研究

第三章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婚姻与家庭
第一节基本特征
一、人口数量剧增
二、性别比偏高
三、劳动段年龄人数占绝对优势
四、农业户口比重非常大
五、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第二节家庭模式
一、未婚流动人口显示出性别比、年龄和收入偏低的特点
二、已婚家庭根据夫妻流动情况呈现多种家庭模式

第三节外来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及子女教育
一、计划生育状况
二、子女教育

第四节人口流动与家庭系统变迁
一、家庭是一个系统
二、人口流动对家庭的影响
三、外来流动人口家庭变迁的系统动力机制

第四章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劳动生活方式
第一节就业变更
一、来沪前就业情况
二、到上海后就业情况

第二节就业区位
一、外来流动人口就业区位的总体特征
二、外来流动人口非正规就业集中分布的典型区
三、不同职业类型外来流动人口的分布特点

第三节职业类型
一、总体职业结构
二、调查街道(镇)之间职业结构的差异
三、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职业差异
四、不同性别的职业差异
五、不同职业类型的年龄差异

第四节就业途径
一、就业途径的理论基础
二、就业途径的影响因子
三、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就业途径特征

第五节收入状况
一、家庭月平均收入
二、个人月平均收入

第六节就业环境和劳动保障
一、基本食宿条件提供情况
二、每周工作时数
三、劳动的法律保障:劳动合同签署比例低
四、拖欠工资现象依然存在
五、工作环境一般化

第五章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与环境
第一节居住迁移与变更
一、居住迁移
二、居住变更

第二节居住区位
一、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
二、混合居住结构
三、以地缘和乡缘为基础的“小聚居”格局
四、居住形态的社会效应

第三节住房质量
一、住房简陋,以租住为主
二、居住的高密度
三、住房内基本生活设施匮乏
四、居住区环境不理想
第四节影响外来流动人口居住方式的其他因素

第六章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消费生活方式
第一节消费水平
一、消费水平居中
二、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双低”特征

第二节消费结构
一、消费结构的基本特征
二、生产性消费与上海居民的差距大
三、与上海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大
四、消费结构存在内部分异

第三节消费空间特征
一、消费行为空间认知的局限性
二、消费行为的空间规律

第七章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闲暇方式
第一节闲暇时间
一、闲暇时间研究的意义
二、闲暇时间分配

第二节闲暇活动
一、繁重超时的劳动造成部分外来流动人口平时无闲暇活动
二、闲暇活动特点
三、闲暇活动偏好的分异

第三节闲暇空间
一、闲暇空间研究的意义
二、闲暇空间特点

第八章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
第一节社会交往的特点
一、社会交往空间范围小
二、社会交往对象同质性强
三、同本地居民的交往有难度,有被歧视感

第二节社会网络变迁
一、依赖其地缘关系构造一个以同乡为纽带的社会网络
二、不断建构以业缘为主的社会网络,有利于获取更多社会资源

第三节形成社会交往特点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性歧视
二、自身局限性
三、社会适应

第九章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前扉页有印章   详见图片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