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正品,内页干净,一版一印
¥ 30 九品
仅1件
作者朱华伟 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0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73
上书时间2024-10-02
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改革?一般而言,进行教育改革的目的无外乎三种。教育改革的第1种目的是纠正诸如贫困、性别不平等、阶级不平等等社会弊病。20世纪,西方社会出现了一个较新的理念,即所有孩子都应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事实上,教育改革与民主的进步息息相关。良好的公共教育必然遵循着这样一个逻辑:人们相信民主执政的质量取决于公民有能力做出明智的选择,而教育能够促进这种能力的形成。例如,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民主教育的先驱,他极力主张并推动了弗吉尼亚州公立学校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第二种目的是解决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很多人认为,不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导致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从20世纪开始,人们逐渐接受了这样一个观点:教育上的微小改进能够在公民健康、财富和幸福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回报。以发展中国家为例,妇女识字率的提升与女性健康水平的提升呈正相关。同样,初等教育投入的多少与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呈现出很高的相关性。即便在发达国家,也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预测其职业类型和薪资水平。教育改革的第三种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许多现代教育改革的初衷是试图修正传统教育的弊端。
从历时的角度而言,不同的教育改革着眼于不同的目标。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很多教育改革来源于民权运动和与其相关的种种趋势,典型的例子包括废除种族隔离、平权行动以及取缔公立学校的公开祷告。这些改革给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势头发生了大的转变。比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当代教育改革家赫希(E.D.Hirsch)对美国过去的进步主义教育进行了批评,认为进步主义教育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失败的。在他看来,公民的文化素养(culture literary)是异常重要的,国家语言和国家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强调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具备基本的文化常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