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亚泉卷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 杜亚泉卷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 杜亚泉卷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 杜亚泉卷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 杜亚泉卷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 杜亚泉卷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杜亚泉卷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杜亚泉文存 杜亚泉文集 库存书 未翻阅 此套丛书本无塑封 实拍图 所见即所得 一版一印

139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月峰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6

版次1

印刷时间2014-06

印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4

东芳华

三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库存书 未翻阅 实拍图 所见即所得 一版一印
商品描述
2014年6月1版1印 杜亚泉文存 杜亚泉文集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周月峰 著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06
  • 版次 1
  • ISBN 9787300187235
  • 定价 84.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84页
  • 字数 589千字
  • 丛书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内容简介】

  杜亚泉活跃于清末至五四的言论界,身与清末立宪、民初尝试共和及新文化运动,“常好根据哲理以指导个人,改良社会”,在这一时期留下了不少对政局“当前一境”的即时观察及批评建议,其认知往往比很多时人更为深刻。杜氏论著除发表于《东方杂志》之外,亦散见于当时报刊。本卷辑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论述一百五十余篇,涵盖杜氏对清末民初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思考。

【作者简介】

  人物简介
  杜亚泉(1873—1933),浙江绍兴人,原名炜孙,字秋帆,号亚泉,笔名伧父、高劳。早年肄业于浙江崇文书院。曾任绍兴中西学堂教习,创办亚泉学馆,出版《亚泉杂志》等。1904年入商务印书馆任编译所理化数学部主任。1909年起任《东方杂志》编辑,继而掌其笔政,前后凡十一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中西调和,于1920年迫于情势辞去《东方杂志》主编职务。1933年病逝。论著多散见于当时报刊,单行本有《人生哲学》、《博史》等。


  编者简介
  周月峰,1979年生,浙江海宁人。浙江大学历史系本科、硕士,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清末至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社会。

【目录】

导言
《亚泉杂志》序(1900)
《定性分析》后记(1901)
无极太极论(1901)
中国士流改进策(1901)
《支那文明史论》凡例(1901)
浔溪公学开校之演说(1902)
《文学初阶》叙言(1902)
物质进化论(1905)
伦理标准说(1905)
初印《妖怪学讲义总论》序(1906)
比较中法度量权衡说帖上会议政务处(1908)
《各省谘议局章程笺释》序言(1908)
致某君书(1909)
减政主义(1911)
政党论(1911)
《中国文字之将来》译者按(1911)
论今日之教育行政(1911)
论政策(1911)
论蓄妾(1911)
革命战争(1911)
中华民国之前途(1912)
论共和折衷制(1912)
《社会主义神髓》译者按(1912)
生活困难之研究(1912)
中央财政概论(1912)
论依赖外债之误国(1912)
论命令之性质及范围(1912)
论省制及省官制(1912)
论人民重视官吏之害(1912)
共和政体与国民心理(1912)
省制仿普鲁士州制之商榷(1912)
论切音字母(1912)
独立命令论(1912)
再论减政主义(1913)
吾人将以何法治疗社会之疾病乎?(1913)
论中国之社会心理(1913)
论社会变动之趋势与吾人处世之方针(1913)
现代文明之弱点(1913)
精神救国论(1913)
国民今后之道德(1913)
理性之势力(1913)
个人之改革(1914)
接续主义(1914)
策消极(1914)
大战争与中国(1914)
大战争之所感(1914)
破除享福之目的(1914)
社会协力主义(1915)
自治之商榷(1915)
论思想战(1915)
国家自卫论(1915)
差等法(1915)
戒早婚(1915)
度量(1915)
政争(1915)
战争与文学(1915)
波海会(1915)
隐逸(1915)
商会(1915)
国民对外方法之考案(1915)
国家意思之发表(1915)
禁酒与禁烟(1915)
产业组合(1915)
谈名利(1915)
消极之兴业谈(1915)
命运说(1915)
职业智识(1915)
知事试验(1915)
国情之歧异(1915)
读色纳嘉《幸福论》书后(1915)
劝业委员会(1915)
吾人今后之自觉(1915)
欧战之感想(1915)
慈善事业(1915)
国民共同之概念(1915)
家庭与国家(1916)
再论新旧思想之冲突(1916)
爱与争(1916)
论国音字母(1916)
陆先生应麟传(1916)
力之调节(1916)
天意与民意(1916)
集权与分权(1916)
论民主立宪之政治主义不适于现今之时势(1916)
梁任公先生之谈话(1916)
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1916)
予所想望于大总统者(1916)
《中西验方新编》叙言(1916)
外交曝言(1917)
豫言与暗示(1917)
中国人果惰乎?(1917)
男女及家庭(1917)
选举与考试(1917)
个人与国家之界说(1917)
妇女职业(1917)
农村之娱乐(1917)
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1917)
家庭之改革(1917)
自由结婚(1917)
文明结婚(1917)
说俭(1917)
未来之世局(1917)
恽代英《结婚问题之研究》附志(1917)
今后时局之觉悟(1917)
国会之解散(1917)
游场与公园(1917)
交友(1917)
真共和不能以武力求之论(1917)
宣战与时局之关系(1917)
国内调查(1917)
防盗(1917)
谨告阅者诸君(1917)
义勇农(1917)
战争时代多产男子之实据(1917)
力之经济(1917)
殖民(1917)
墓地(1917)
推测中国社会将来之变迁(1918)
矛盾之调和(1918)
政治上纷扰之原因(1918)
死之哲学(1918)
迷乱之现代人心(1918)
《工艺杂志》序(1918)
金权与兵权(1918)
中国之新生命(1918)
劳动主义(1918)
国家主义之考虑(1918)
国文典式例(1918)
对于未来世界之准备如何?(1918)
教育之指导(1918)
侨居都市者对于乡里之责任(1918)
言论势力失坠之原因(1918)
答《新青年》杂志记者之质问(1918)
大战终结后国人之觉悟如何?(1919)
欧战后中国所得之利益(1919)
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
不发生之原因(1919)
中国兴业之先决问题(1919)
新旧思想之折衷(1919)
智识阶级之团结(1919)
何谓新思想?(1919)
论通俗文(1919)
对《何谓新思想?》一文的附志(1920)
中国医学的研究方法(1920)
不寐书怀(1922)
归乡卧病(1923)
《新中华学院简章》序言(1924)
对于李石岑先生演讲《旧伦理观与新伦理观》的
疑义和感想(1927)
关于情与理的辩论(1927)
《人生哲学》编辑大意(1929)
贡献给今日的青年(1932)
读孙先生家骥哭其德配陶夫人声绎文书后(1933)
杜亚泉年谱简编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库存书 未翻阅 实拍图 所见即所得 一版一印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