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个投资家的20年2012年6月~2012年10月“知不易,行更难”是我们对于投资的描述。小时候,经常听收音机中提到“据美国杂志报道”,后来很少听到杂志了,倒是常常看到美国的杂志中有财富(fortune)杂志,隔了许久才知道财富杂志是原来的杂志。原来,英文“fortune”一词兼有财富和之意,可见与财富是如此的密不可分。2012年夏初的5月是我给钱经杂志撰写专栏5周年的子,有心将过去的文章整理成册,以便于翻阅,顺便将过去20年的投资经历做个回顾,权且当做自序吧。对于写这样一个题目,我一直斟酌踌躇、心存顾虑,因为英文中“invetor”这个词可以翻译为投资人、投资者,也可以译为投资家,但在中文的语境里,投资人和投资家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反复量之后,我认为如果一个人以投资为主业,在经历了市场周期验之后,依然能战胜大盘、盈利,并且以此解决了生活中的财务问题,同时将投资知识传播于大众,使之造福社会,且帮助一众社会家庭通过投资达至财务自由的境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一份贡献,那么这样的人被称为投资家应是无可厚非了。(一)辨材须待七年期自1993年算起,我进入投资这个行业已有20年了。一直以来,多会遇见一些朋友关心“今年回报多少或去年回报多少”之类的问题,在回答了很多次之后,终得出的标准是:“我在这个行业里干了20年,现在还在”。明白的人在见了上述后自然会明白,无须再多问,因为凡是经历了过去20年资本市场的人都知道期间的风风雨雨,这里虽然没有伏尸千里、流血漂橹的触目画面,却不亚于取人命于千里之外、消敌于无形之中的惊心江湖,其间的惨烈终多表现为青春过后,反而与当初财务自由的目标背道而驰,更不用提那些失去自由乃至生命的曾经的“牛人”。可惜的是,往往只有在历史过后,才能被揭晓,这便是常言道的“不确定”。由于早期没有刻意做记录,这20年(1993~2012年)来,我估计自己的投资回报累计大约为200倍,也是百分之两万(20 000%)。而1993年春到今年(2012年)春,上证指数从1550点到2300点,仅仅上涨800点,累计升幅仅为52%,折合年复利2%。股市的涨幅远远跑输同期的通货膨胀率,也低于同期的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如果再虑到80%的市场参与者甚至跑不赢指数,由此可见,过去20年选择作为职业并不是一个好的抉择。截至2012年5月,钱经杂志专栏投资组合部分显示,过去5年(2007年4月~2012年4月)的累计回报率为112.92%,而同期上证指数则下跌32.20%。由于杂志出版的固定,这个“戴着镣铐的舞蹈”比我们实际的投资运作要差。例如,我们现实中的财商教育账户在过去两年(2010年4月~2012年4月)中的累计回报率为63.2%,而同期杂志专栏的回报率仅为19.8%。通常察投资水仅有单边的牛市或熊市表现不足为凭,以经历完整周期的记录为佳,犹如白居易诗云:“试玉要烧三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恰好今年(2012年)5月整理了一个投资个案,2005年5月~2012年4月底整整7年,其间5年熊市、两年牛市,经历了“熊—牛—熊”的市场循环,表现如下:2005年5月~2006年4月,回报率为21.88%;2006年5月~2007年4月,回报率为208.00%;2007年5月~2008年4月,回报率为22.69%;2008年5月~2009年4月,回报率为31.73%;2009年5月~2009年12月,回报率为58.52%;2010年1月~2010年12月,回报率为23.87%;2011年1月~2011年12月,回报率为5.60%;2012年1月~2012年4月,回报率为20.77%。上述7年间,在遭受了火山爆发、海啸、地震、暴风雪、核泄漏、大旱、洪水、ar、金融危机种种打击,以及疯狂、惊慌、恐惧、绝望等非人境遇之后,每一个当初的100万元终成长为703万元,累计回报率为603%,折合年复利回报率为32%。同期上证指数累计涨幅为112%,恒生指数累计上升51.82%,美国道琼斯指数累计上升28.89%。这个案例仅仅是现实的大致反映,因生活中每个投资案例的起止时点、市场配置不同,以及对于投资理念认知度、配合默契度不一,导致的结果并不一致,这已经构成了我们常资产管理工作的重大挑战。早读到关于投资的书,是我父亲买的在华尔街的崛起(one up on wall treet)一书。1990年,此书中文版由经济报出版社出版,标价4.90元,作者之一是美国传奇的经理人彼得林奇。这本粉红封皮的书历经20余年的时空变迁,如今仍般伫立在我的书架上。当时读的时候,我对于里面说的很多东西都不太懂,印象深的是,林奇买的只股票叫飞虎航空,该股票在两年时间内从7美元涨到32美元,这解决了林奇的学费问题。他自豪地写道:“可以说,我是靠飞虎公司的‘奖学金’读完了沃顿商学院的课程。”没想到在仅仅时隔8年之后,我有了与林奇近乎相同的经历。(二)股市提供的留美奖学金与争相报公务员的风气截然相反,20年前社会流行的是“下海”,很多热血青年辞去公职、跳出体制追寻理想。1991年,我也加入了“10万人才下海南”的大军。到达椰风海韵的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