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觉思想
  • 味觉思想
  • 味觉思想
  • 味觉思想
  • 味觉思想
  • 味觉思想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味觉思想

15 2.5折 59 八五品

仅1件

河北衡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贡华南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平装

货号28304

上书时间2024-07-20

木头虫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贡华南 著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 2018-12
  • 版次 1
  • ISBN 9787108064387
  • 定价 5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09页
  • 字数 255千字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界少有以味觉思想为进路来解读中国文化,本书可谓开此先河。作者以“味觉思想”为中国文化之血脉,一则示其乃显著区别于古希腊以来的视觉思想与古希伯来之听觉思想,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另则,在味觉优先,自觉压制视觉历史情境下,中国思想展开为从“形”“体”到“理”的范式转换,即从“形”到“形而上”,随即转至从“体”到“本体”,继而转至从“理”到“天理”。这个进程中,味觉思想或明或暗地主导、渗透,并以感通、体道、玩味、理会等主导着中国思想。可谓以形而下之方法阐释形而上的本体之理的独辟蹊径的中国哲学著作。不仅可以给中国哲学界带来新的理论范式,也使抽象的哲学理论对于普通读者不再显得艰涩和枯燥。

 

本书乃《味与味道》姊妹篇。《味与味道》勾勒出中国思想方法之基本面貌,本书侧重揭示味觉思想历史演变脉络,分别揭示中国思想史中感官选择的脉络(从“耳目之争”,耳的胜出,继而“耳舌之辩”,舌的胜出),范式转换的脉络(从“形”到“形而上”,随即转至从“体”到“本体”,继而转至从“理”到“天理”),以及方法论演变的脉络(从感通、体道、玩味至于理会)。这三条脉络相互交织,彼此贯通,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之根本特质。

 

从横向面看,味觉思想贯彻于中医药、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画论、书论、诗论、文论、道学等人文领域。与此相应,中国思想自觉选择以阴阳、刚柔、仁义等主客一体的概念来表达道、理,同时以温、淡、凉为思想者的气象与思想基调,从而使中国文化各个层面浸染着味觉思想。此血脉从远古流淌至今,虽历经千万劫而健进不息,在当代中国依然随时随地触之可及。当代意欲在中西古今之争视域下重建中国话语体系,重建中国思想、中国文化,味觉思想亦提供了厚实的资源与深沉的生机。

 


【作者简介】

贡华南,哲学博士。2002.7—2006.3任教于上海大学。2006.4起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7.9—2012.3担任哲学系副主任。2009年破格晋升教授。2013—2014年在牛津大学作学术访问。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会理事,中国哲学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理事,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学术委员,清华大学儒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月刊》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著作有《知识与存在》(学林出版社,2004.10;2005.1)、《味与味道》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汉语思想中的忙与闲》(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5)等。上海市医学会医史专科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青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特聘专家。

【目录】

导论: 味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一  从“耳目之争”到“耳舌之辩”  /

 

(一) 感官与思想方式  /

 

(二) 耳目之争,耳胜出  /

 

(三) 耳舌之辩,舌胜出  /

 

二  从“形”到“形而上”  /

 

(一) “形”之突显  /

 

1. 形名-事功: 春秋思想世界中的新势力  /

 

2. 形名-事功思想之发展  /

 

3. 老子对形名法令的超越  /

 

4. 孔子对刑政的超越  /

 

(二) 从“形”到“形而上”  /

 

1. 大象无形  /

 

2. 形不胜心,心不胜术  /

 

3. 有形者必有名  /

 

4. 从“形”到“使形者”  /

 

5. “形而上”道路之生成  /

 

6. “形而上”与感通  /

 

 

 

三  从“体”到“本体”  /

 

(一) 从散殊之“体”到类之“体”  /

 

(二) 本体: 作为“故”之“体”  /

 

(三) 形与体之辩  /

 

1. 新形名家之崛起  /

 

2. 形与体之辩  /

 

3. “形”为“然”,“体”为“所以然”  /

 

(四) 体道: 作为方法论的“体”  /

 

四  从“理”到“天理”  /

 

(一) 作为“类”之理到作为“故”之理  /

 

(二) 天理: 作为“理”之理  /

 

(三) 体与理之辩  /

 

1. 一物两体,与道兼体  /

 

2. 体之理化  /

 

3. 见在底便是体  /

 

 

 

(四) 天理与理会  /

 

五  味觉思想诸态  /

 

(一) 体的数学  /

 

1. 端与体  /

 

2. 象、数与自然之道  /

 

(二) 心画与目画  /

 

1. 从“画,形也”到“画,象也”  /

 

2. 墨与色之辩  /

 

3. 得之目,寓诸心  /

 

4. 先观气象  /

 

5. “相”与“目画”  /

 

(三) 书之形与形而上  /

 

1. 书之为道  /

 

2. 书之形与形而上  /

 

3. 书之生命与神采  /

 

4. 目鉴与研味  /

 

六  味道: 宋明儒的思想方法  /

 

(一) 从解义到解味  /

 

1. 魏晋解义之自觉  /

 

2. 宋儒解味之自觉  /

 

3. 解味何以可能  /

 

4. 格物与解味  /

 

(二) 心与目之辩  /

 

1. 心目贵贱  /

 

2. 心之视,发窍于目  /

 

3. 无内外者不可见  /

 

4. 道必体而后见  /

 

5. 贵心贱目的历史流响  /

 

七  欣遇味觉思想者  /

 

(一) 如道之身  /

 

1. 如“朴”而在之身体  /

 

2. 如“类”而在之身体  /

 

3. 如“故”而在之身体  /

 

4. 如“理”而在之身体  /

 

(二) 温:儒家之精神基调  /

 

1. 温之为德  /

 

2. 温与仁  /

 

3. 温: 儒者在世之态度与方法  /

 

(三) 淡:道家之精神基调  /

 

1. 淡乎其无味  /

 

2. 游心于淡  /

 

3. 平淡  /

 

4. “不温不凉”之“淡”  /

 

5. 余论  /

 

后记  /

 

参考文献  /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