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如何在市场和政策趋势中果断转型
  • 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如何在市场和政策趋势中果断转型
  • 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如何在市场和政策趋势中果断转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如何在市场和政策趋势中果断转型

18 3.8折 48 全新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沈阳 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03-1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沈阳 著
  •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5
  • 版次 1
  • ISBN 9787307178359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轻型纸
  • 页数 320页
  • 字数 320千字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作者人生的信念、希望与挚爱应结的果实,也是他送给生活、时代和亲友的一份厚礼! 

【作者简介】
  沈阳,浙江金华人。差不多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同龄人,200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慕义书院(筹)发起人,浙江省华福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曾任国家发改委《改革内参》执行主编、《时代周报》评论员。多家时政、财经类报刊专栏作家。著有《正义一元论:从民情到法政》(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等多部书籍。 

【目录】


作者介绍
沈阳,浙江金华人。差不多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同龄人,200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慕义书院(筹)发起人,浙江省华福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曾任职国家发改委《改革内参》执行主编、《时代周报》评论员。多家时政、财经类报刊专栏作家。著有《正义一元论:从民情到法政》(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等多部书籍。
序言
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中国制造的创新之路在哪里?    赵红军(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    根据德国联邦科研部的说法,早在2006年,联邦政府就通过了《高技术战略2020》,该战略文件重点是《未来项目——“工业4.0”》。为了进一步落实“工业4.0”计划,最近德国信息技术、通信、新媒体协会、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以及德国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决定,共同建立一个名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平台”的办事处。    德国联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于2013年联合资助提出上述计划,旨在提升整个德国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对日本、美国等制造业一流国家的产业经济政策和行业生态都发生了巨大影响。    而在中国,尤其是从2008年之后,实体经济陷入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之中。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造的创新之路到底在哪里?这绝对是中国企业家和政府当下每时每刻都关心的一个问题。但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在哪里都不可能找到一个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中国企业家、中国学人、政府官员以及无数的仁人志士不断试验、不断探索,才可能找到。    早在十多年前,马云就孤注一掷,到处巡游讲演,力推电子商务。十年后,电子商务风起云涌,如今的阿里巴巴撑起了中国传统商业的半边天,并且正如很多人所预料的那样,“马云正在中国传统商业、银行业和制造业领域掀起一场场新的革命”。    什么是创新?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说,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到生产体系中去,以显示其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马云就是这样,他将网上商城、网上支付与物流配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从消费到生产之间的无缝对接和门到门服务。于是,中国商业、中国制造为之而动,也为之所迫。很显然,传统的“制造为王”“商业地理位置为王”“大商场为王”的时代迅速处在土崩瓦解之中。    如果按照熊彼特所定义的创新概念,马云所引领的产业,创造了一种新的产品——网上支付,开辟了一个新市场——网上24小时不落幕的电子商城,实现了一种产业新的组织形式——电子商务。因而,马云所代表的创新着实算得上是中国企业界的一种系统创新,甚至将“中国企业创新奖”的桂冠颁给他,也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有这个奖项的话。    如果我们按照一个谱系对创新进行准确定义的话,从0到1肯定是创新,就好像硅谷的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在他的新著《从0到1》一书所说的那样,那么,从1到N算不算创新?我的回答.“肯定是”,因为无论从生物学还是经济学意义来看,它们都应该算创新,不同的只是程度有别而已。相较而言,前者可以被称为吸引系统创新,后者可以被称为局部创新。    对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而言,从0到1的系统创新常常是一种奢望,因为系统创新的背后,必然有着若干个促使这种创新发生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所在。比如,这个国家的教育必然是创新而不是循规蹈矩式的教育,企业的竞争环境必然是苛刻而不是松散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而不是不完善的市场竞争规则和反垄断的司法制度。中国当下,这些条件还非常不完善。因此,期待系统创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还为时尚早。    如果0到1的创新是奢望的话,那么,想方设法从1到N就应该是中国制造现实的创新之路。不过问题是,从1到N有无数种可能,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到底有哪些可供选项?    第一,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机遇,能抓就抓,能靠就靠。第二,利用“一带一路”战略,为沿带沿路国家增光彩。前者对广大的中国企业家而言,是一个新的广阔市场,可以与外国企业、外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大显身手。后者可以将中国的技术、产品拓展到国际市场而放光彩。第三,触电(商)触网(络)搞传统产业大升级。它能创造24小时不落幕的舞台,提供线上线下完美的服务。第四,产业专业化、升级化的发展道路。相应的战略有智能化、自动化、品牌化、产业链拓展、跨地区外延拓展、研发、高端化、技术化、产业融合、核心和非核心相分离等八条不同的道路。    无独有偶的是,我所讨论的“中国制造创新道路到底何在”的问题,正是沈阳的财经和政论文集《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如何在市场和政策趋势中果断转型》所集中探讨的问题。沈阳虽长期在报刊媒体工作,但却拥有学者般的敏锐和深刻。他善于从现实问题背后的宏大背景出发,考察小小问题的来龙去脉,也能找到对这些问题的良好对策。在这本二十几万字的书稿中,沈阳紧紧围绕着当下流行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中国实体经济如何升级再造等议题展开讨论,同时进一步结合大众所关注的教育、文化、国际政治以及中国公共政策应对等广泛的话题,虽然“就事论事”但却从多学科的角度对给定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探讨。    这样的探讨当然有利于企业家、创业青年、个体户,也有利于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完善。而这实际上是他任职《改革内参》执行主编这段人生经历的继续。学者型的解说能力又帮助他将《时代周报》评论员岗位上的工作成果纳入了一个更大的范式与体系之中,从而有助于他在制度经济与公共政策之间游刃有余地思考。为此,我要隆重推荐沈阳这本《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如何在市场和政策趋势中果断转型》。    2016年4月1日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