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
  •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
  •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

70 九五品

仅1件

天津南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同舫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3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08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同舫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3
  • 版次 1
  • ISBN 9787010096339
  • 定价 3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64页
  • 字数 29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追求人类解放,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与根本价值诉求。在马克思多维度、多层次的学说体系中,人类解放理论无疑是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理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是在西方大传统的滋养下创立起来的,其直接思想资源为马克思人类解放学说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并构成其深度理论背景。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纠结关系及其化解构成了马克思深刻、复杂的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基础与逻辑起点;多维度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张力构成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主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境界构成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归宿。
对于通达人类解放的历史途径,西方学者基于各自理论背景和时代现实进行了不同的阐释与反思,其理论立场与观点可视为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现实追问与理论延伸。
当代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正是进行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举措。
【作者简介】
刘同舫,1966年生,湖北天门市人,法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学术研究领域:政治哲学、技术哲学。近年来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哲学研究》、《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理论版、《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国家级权威学术刊物与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转载5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5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9篇,多篇被相关报刊、网站及内参转载、推荐阅读。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广东省人文社科规划课题等6项。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获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学术研究成果特别奖1项,主持1门课程入选省级优质课程。被广东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省级培养对象。
【目录】
导论
第一章马克思构建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源泉
一、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未来社会构想
(一)圣西门的实证哲学与实业制度
(二)傅立叶的“情欲引力定律”和劳动思想
(三)欧文的分工批判与“劳动公社”实践
(四)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的启迪
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世界历史观
(一)自由与解放: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二)历史与逻辑: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
(三)黑格尔思想之启示
三、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与人类学
(一)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的建立
(二)费尔巴哈对人类学思想的阐发
(三)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创立的新平台
四、马克思的家庭和人生经历的影响
(一)求索知识的艰辛道路
(二)流寓亡命的革命征程
(三)永恒不息的晚年战斗

第二章逻辑起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纠结
一、继承与批判: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
(一)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
(二)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二、内涵与外延: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逻辑透视
(一)资产阶级社会:内涵还是外延
(二)物质生产关系:何种意义上的替换
(三)从外延到内涵:马克思的逻辑进路
三、人类解放:超越市民社会的独特主题
(一)市民社会被超越的逻辑必然性
(二)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独特性

第三章逻辑主线——多维度解放与人类解放之间的张力
一、人类解放中个体主体与社会力量维度的双重审视
(一)人类解放的个体主体维度
(二)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维度

第四章逻辑归宿——社会开态嬗变与全面发展的境界
第五章西方的审视: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阐释与回应
第六章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