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强基
  • 工业强基
  • 工业强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工业强基

17.5 2.0折 88 全新

仅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 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D

上书时间2024-09-14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 著
  •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5
  • 版次 1
  • ISBN 9787121281587
  • 定价 8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纯质纸
  • 页数 200页
  • 字数 312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中国制造2025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由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从2014年联合组织开展的"中国制造2025系列丛书”重大战略咨询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本书强调我国从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亟需加快推进工业强基,进而提升我国工业整体水平,建设制造强国。有针对性的研究了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质量技术基础、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几个发展重点,分别分析上述发展领域的内涵特征、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强国经验,进而提出各个发展重点的战略设计和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工业强国的必由之路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在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制造2025”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代 序)

马 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业化很重要,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李克强总理指出,“制造业发展与就业民生密切相关,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创新升级,强化质量品牌建设,打牢实体经济根基”。为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球视野和战略布局,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做出了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决策,这是未来10年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未来30年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纲领性文件。

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坚持把装备升级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大力提升国家制造创新能力,夯实工业四大基础,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需求,加快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组织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关系全国上下,需要中央、地方、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金融机构等有关方面广泛参与、共同努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全面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充分汇集社会各方资源,千方百计、扎扎实实地把《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加快把战略规划转变为年度计划,把年度计划落实到实际行动,把实际行动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

  *一,企业要承担起制造强国建设的主体责任。企业是战略规划的实施主体,在制造强国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我们衡量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能否形成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竞争力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制造业大企业大集团,能否形成一批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品牌。重点要抓好七个方面。一要抓市场。坚持市场导向,做好市场分析,瞄准市场需求,紧盯国家短板,紧跟未来科技发展。唯有如此,企业发展才有出路。离开市场,发展就会缺乏动力,也难有效益。二要抓创新。这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这里所说的创新,是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也包括从整机到核心元器件、材料、工艺等各方面/各环节的创新。三要抓融合。下一步制造业的发展,核心就是要抓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所在。在过去的200年里,我国与*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但目前我国无论是装备制造业还是信息技术产业都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如果搞得好,就完全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四要抓服务。制造业服务化是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做强服务业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讲,未来制造业的竞争,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比拼。要加快制造与服务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和服务型制造,把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售后服务的水平提升上去,提高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其中,要特别重视工业设计。科技是*一生产力,设计是科技+艺术,是一种新的生产力。杨振宁说,21世纪是设计的世纪。哪个民族不重视设计,就要落后。五要抓基础。我国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表现出来的是整机或*终产品的差距,但背后却是材料、工艺、元器件等整个工业基础问题。如果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这四个基础不打牢,那么高端产品是生产不出来的。企业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必须在这“四基”上狠下工夫。六要抓开放。有条件的企业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学会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在国际竞争中扩大市场、提升竞争力。七要抓改革。上述几条能不能真正搞好,*终还是要靠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选人用人、业绩考核、收入分配等激励约束机制。在大胆推进改革的同时,也要注意把增强活力和加强监管相结合,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骨干和中坚,要积极履行使命,主动承担重任,切实发挥好主力军和排头兵的作用。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要把规划实施与行业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加强对行业企业的指导和服务。

  第二,政府要为制造强国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主要应靠企业努力,但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引导、推动和政策支持。政府要准确把握定位,不能“越位”,也不“缺位”,关键是不能替代市场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的定位就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环境,为制造企业减负,为创新创造松绑,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一要在深化改革、简政放权上下工夫。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二要在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企业创造活力上下工夫。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机制,严厉惩处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依法打击侵权行为。三要在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上下工夫。有些战略新兴产业一开始仅仅依靠市场很难地发展起来,要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整合有效资源,积极推动制造业重大工程建设。四要在推广应用上下工夫。加快落实支持重大装备规模化应用的政府采购政策,落实好、完善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等鼓励政策。五要在财税、金融支持政策上下工夫。完善税收制度,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加大对高端装备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第三,各地区要因地制宜抓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实施。地方政府是战略规划实施的重要力量。《中国制造2025》印发后,不少地方都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抓紧研究制订/落实意见或行动计划。这里有几点要注意。一要吃透精神。各地要及时传达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和要求,认真组织学习《中国制造2025》,把握好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二要加强组织。健全本地区工作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确保重点工作落实到位。三要科学规划。各地要从各自省情、区情、市情出发,结合自身制造业发展实际、所处阶段和比较优势,科学地制定发展规划。四要突出重点。各地都要分析自身优势所在,确定本地区发展重点,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搬或者搞层层分解,切忌面面俱到、什么都搞。要选择有优势的领域或者产业链的优势环节,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五要大胆探索。《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需要在体制机制等方面开展创新,具备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例如,制造业发展条件好、创新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率先探索建立区域性创新中心,带动本地区制造业创新发展等。

  第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科研院所和高校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制造强国建设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职责。制造业*终的比拼就是人才的比拼,是各个层次人才的比拼,包括一流科学家、高素质科研人员、各行业领域领军人物,也包括高级技工,还包括一般工人。总之,人才是关键。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切实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在主动参与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上下工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走出校门、走出院门,和企业结成共同体,形成一个新的协同创新体系。高铁的成功,协同创新功不可没,其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二要在基础研究上下工夫。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这是企业和政府取代不了的。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重大原创性成果不多,是建设制造强国*为突出的一块短板。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制造业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三要在突破共性技术上下工夫。过去,我国在共性技术领域拥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研发体系和人才队伍,但原行业的科研院所转企改制后共性技术供给严重缺失。要尽快整合有关力量,加强与“四基”企业、整机企业对接合作,积极参与设立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等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夯实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四要在推动成果转化上下工夫。成果转化是联结科技与经济的纽带,是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价值创造的关键一跃。要以完善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大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五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工夫。一方面,要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第五,金融机构要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金融和实体经济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离开了实体经济发展,金融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金融机构要牢牢树立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理念,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模式,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制造业发展。要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积极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探索开发适合制造业发展的保险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业


【目录】

目  录

加快推进工业强基,夯实制造强国基础 /001
一、充分认识工业强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003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005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举措 /007
四、保障措施 /011
五、参考文献 /013

工业基石――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 /015
一、内涵 /016
二、加强工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018
三、我国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发展现状 /020
四、与工业发达国家对比存在的差距 /027
五、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030
六、工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发展趋势 /033
七、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的战略设计 /041
八、强化我国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的政策思考 /045
九、参考文献 /048

关键基础材料 /051
一、关键基础材料的内涵及构成 /052
二、近期国外关键基础材料发展概述 /053
三、我国关键基础材料发展现状 /059
四、关键基础材料发展重点 /067
五、关键基础材料发展战略 /087
六、参考文献 /091

先进基础工艺 /095
一、概述 /096
二、我国先进基础工艺现状 /097
三、国外强化基础制造工艺的经验 /106
四、先进基础工艺发展趋势 /111
五、先进基础工艺发展重点 /122
六、先进基础工艺发展战略 /127
七、参考文献 /129

质量技术基础 /133
一、产业质量技术基础的战略作用 /134
二、我国产业质量技术基础的现状及国际发展趋势 /141
三、产业发展对质量技术基础的需求分析 /151
四、产业质量技术基础建设的战略对策 /157

工业技术创新体系 /169
一、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及构成 /170
二、我国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171
三、我国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179
四、加快我国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 /186

编委会 /191
中国制造2025系列丛书出版工作委员会 /192
跋 /193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